民族音樂在高校傳承及發展
時間:2022-12-29 11:39:06
導語:民族音樂在高校傳承及發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民族音樂
民族音樂是中國文化傳承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具有一定民族特色的多種文化形式,同時又具有各民族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在音樂文化中涉及了包括了多種文化種類,包括了人民生活、勞動中的方方面面。民族民間音樂是在勞動人民在生產勞動中創造出來的,不單單只是一種音樂活動現象,更是體現了各個時代、各個地方的歷史文化、民俗特點、方言腔調、美學觀點,所涵蓋的內容豐富,并體現了民族的靈魂與思想,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中國有56個民族,生活在不同的區域,其生活環境、社會形態、歷史、宗教、經濟、語言等各有文化內涵,各具特色。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了本土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國五千年悠久文化歷史,有著深厚的傳統文化,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下,產生豐富而各具特色的民族音樂。中國有著遼闊的土地,生產方式、生活習慣、語言方式各異,為民族音樂的發展提供了豐厚的基礎。在56個民族中風格各異,各地具有獨特的地方色彩音樂。在高校中,據有關問卷調查表明,學生們對各種歌曲的喜愛程度是:通俗歌曲占55%,藝術歌曲占9%,少兒歌曲占20%,民族歌曲僅占10%,.其他歌曲為6%。還有一組數據:學生對各種樂曲的喜歡程度調查:通俗樂曲占66%,藝術樂曲占11%;民族器樂僅占12%,外國器樂曲9%,其他占5%。這兩組數據表明了學生們普遍不喜歡民族音樂,而追求通俗音樂。現在,流行歌曲、網絡歌曲的低俗之風嚴重地沖擊著整個社會、整個樂團。在當今民族音樂難以發展表現為:傳唱民歌的藝人漸少,民間器樂傳承乏人,地方戲曲反響淡漠,傳統說唱效應不佳。即使曾因產生某個樂(劇)種而引以為豪的源地,也難有如癡如醉的追隨者,更不用說由于語言的隔閡和審美趣味的差異而導致欣賞心態的抵觸與拒絕了。民俗音樂隨著現代傳承的發展逐漸淡化,民族音樂的土壤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種變化為文化傳承的變異,也就是民族音樂面臨的危機感。民族音樂應當如何在高等學校中傳承、發展。學校教育作為民族音樂傳播的重要途徑,它不僅是民族音樂的一種形式更是當代個民族音樂文化最重要的傳承陣地。音樂作為人類社會文化的一部分,與其他科目一樣,都肩負著傳承你和創新的使命,因此音樂類也是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門課程。
二、民族音樂應當如何在高校中傳承與發展
(一)加強民族音樂在課程設置中的重要程度
學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專業人才,目前而言在高校少數民族音樂的研究專業,學校通過對民族音樂的課程開設狀況、科學研究水平進行比較分析,從中發現自身還有待提高的,在保留自身優勢的前提下揚長避短,改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鼓勵少數民族音樂教學體系不斷完善、發展.。即建立具有中國民族音樂特性的基本樂科教學體系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音樂課程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通過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增加學生對各民族音樂現狀的了解,培養他們對各民族音樂的認同感,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從而大大增加民族音樂的普及范圍和領域。
(二)音樂課程教學手段多樣化
高校要組織相關專業人士,加強對少數民族音樂的理論研究,把相關音樂資料轉化為少數民族音樂素材庫,一是有利于少數民族音樂課程的設置,二是實現教學手段與方法的多樣化。民族音樂因民族、地域、語言的中的差異不同,教師在聲樂教學實踐中認真研究和探討,不能單純追求技術化、歌唱標準規范,應該遵循少數民族音樂原有的音樂風格、演唱形式等都實現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在高校公共音樂課的教學中,由于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的理解力,大學音樂課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分析提高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能力。課堂上老師枯燥的說教,往往是學生厭煩上課的重要原因之一。課堂上時間是欣賞、創作和表演,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教學。
(三)加強民族音樂的宣傳力度
通過網絡、電視、媒體、文藝活動傳播民族音樂是一個很好的渠道,政府、社區和學校都可以開展。國內有些高些近年來在開展音樂教學研究活動中,倡導在教材選用上盡量多選用民族音樂和有地域特色的音樂;在音樂教學活動組織方法上,倡導將現代音樂教學法與傳統音樂教學法結合使用;在活動比賽中,注意傳揚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使用有民族特色的樂器等,盡量多給學生接觸民族音樂的機會和營造接受民族音樂熏陶的環境氛圍。
作者:黃燕 單位:長江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自媒體時代黨政干部思想政治論文
- 下一篇:民族音樂在高校思政課中的運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