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時代黨政干部思想政治論文

時間:2022-12-29 11:33:31

導語:自媒體時代黨政干部思想政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自媒體時代黨政干部思想政治論文

一、自媒體時代的主要特點

2003年7月,美國新聞學會媒體中心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聯合提出的《自媒體研究報告》,對自媒體做了界定和論述。近年來,微博、微信等自媒體在我國發展迅猛。自媒體呈現出大眾性、即時性及兩面性的顯著特點。第一,大眾性。自媒體的出現給社會各階層特別是普通民眾賦予了重要而難得的話語權,使得普通民眾能夠隨意張揚自我、體現個性,自媒體的這種大眾化的特點使“表達自我”愈來愈成為一種趨勢。普通民眾從置身事外的“觀望著”迅速轉變成為親身參與的“者”,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職業的每個普通大眾平等地擁有自己的博客、微博、微信、論壇賬號,可以隨意在其中發言。仿佛在一夜之間,自媒體已經是“千樹萬樹梨花開”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2月份的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網民人數達到6.5億,微信用戶突破6億,微博用戶超過3億,我國將近一半的人口都在使用自媒體,標志著我國已全面進入自媒體時代。第二,即時性。眾所周知,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要求固定機構在固定地點,經過逐級審核才能完成信息,受載體限制,信息容易過時,傳統媒體信息的即時性一直備受爭議。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與以往相比,人們沒有更多時間關注電視和報紙,而自媒體卻憑借其自身的天然優勢打破了傳統媒體的這一限制,特別對于“手機族”,微博、微信、論壇更是成為其獲取信息的唯一途徑。自媒體使用者隨時隨地都可以管理自己的“媒體”,信息從制作、發表到反饋,其迅速、高效是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望塵莫及的。自媒體能夠第一時間將最新信息傳播到普通民眾當中,受眾也可以即時地對信息進行反饋交流,毫不夸張地說,自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第三,兩面性。一方面,自媒體為普通大眾提供了廣闊舞臺,使得每一個人都可以利用自媒體隨意信息,在自媒體時代,坐在家中就可以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享受朋友圈的各種美文美圖,甚至可以看到許多不為人知的獨家解密視頻……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自媒體似乎無所不能也無孔不入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給普通民眾帶來極大便利。另一方面,自媒體也在潛移默化地持續沖擊我們的思想意識領域。由于自媒體的傳播主體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其文化水平參差不齊,與傳統媒體從業人員不同,自媒體的使用者受知識及階層的限制,其發聲明顯帶有個人立場和偏見,其對新聞事件的判斷兼具理性和非理性,客觀和非客觀,公正與非公正,積極與消極的雙重特點。

二、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嚴峻挑戰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重大沖突事件頻發,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相繼出現2008年貴州“甕安事件”、2009年湖北“石首事件”、2009年廣東韶關“6•26”事件以及由其誘發的2009年新疆“7•5”事件等等。這些事件的發生都與自媒體的推波助瀾關系密切,事件發生無一例外都是由于自媒體推手的幕后操縱及網民的盲目輕信導致事態步步升級。諸多不實信息充斥網絡,有意誤導不明真相的群眾,看似簡單的一篇帖子,一則微信,一條微博,一張圖片,被別有用心的少數分子稍加包裝、改編、轉發,事態迅速升級并引發大規模的社會沖突。造成群眾思想意識混亂,抹黑黨和政府形象,威脅社會穩定,給黨和政府造成重大損失,給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害,甚至影響國家政權安全,給政府思想政治工作帶來被動。自媒體給黨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自媒體時代國際國內信息環境發生變化。一方面,國際敵對勢力改變策略,通過自媒體加緊推行文化侵蝕政策,通過丑化中國體制,摧毀國人民族自信心,達到引發暴亂和和平演變的目的。《可怕的中國》、《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等等成千上萬精心打造的文章在自媒體瘋傳,不斷摧毀我們的國家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政治自信,甚至個人互信。另一方面,從國內環境來看,自媒體時代正處在我國社會矛盾凸顯期,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生活方式深刻變化,社會價值觀念也日趨多樣化,[2]社會矛盾加劇,各種思想意識相互激蕩,公眾思想消極、焦躁,社會不穩定因素顯著增加,極易受到國內敵對勢力的挑唆影響。受國際和國內敵對勢力的雙重滲透、策劃和影響,我國思想政治領域的矛盾和斗爭具有尖銳性、復雜性、頻發性的特點,思想政治工作面臨嚴峻形勢。其次,黨政干部熟練運用自媒體開展工作需要一個過程。自媒體作為新興媒體,雖然進入我國已有十余年,但其蓬勃發展也只有3—4年左右的時間。現階段,黨政干部還未完全熟悉并掌握自媒體的使用及管理方法,對自媒體的影響缺乏足夠重視,不能及時了解自媒體引發事件的相關信息。不僅對自媒體可能引發的社會沖突缺乏預見,更加缺乏足夠、準確、有效的處置策略,缺乏通過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技巧,集中表現為缺乏預見、缺乏方法、缺乏經驗。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一個發生、發展和逐步完善的過程一樣,黨政干部熟練運用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必將經歷一個從摸索、發展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再次,自媒體時代信息的多元化和隨意性。電視、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實行政府直接管理,代表黨和政府發聲,信息必須履行嚴格的程序,經過層層審批,信息必然受時間和內容的雙重限制。而自媒體的出現卻將這一傳統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打破。由于自媒體的使用者及者均為個人,不受政府直接管理,無需代表黨和政府發聲,信息不需任何機構審批,一部手機、一臺電腦就能迅速在互聯網傳播信息,個體信息以彰顯個性為主,信息的即時性和內容的隨意性是傳統媒體無法企及的,可以說,在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是電視臺、個個都是廣播員”。加之網民素質高低不同,法律意識淡薄,導致惡意制造不實信息,盲目輕信不實信息的情況頻繁發生。自媒體如同一把雙刃劍,在給人民群眾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許多難以預料的負面影響,給黨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帶來新的挑戰。最后,我國對于利用自媒體惡意制造并散播不實信息的行為缺乏嚴格有效監管,與自媒體相關的法律法規也不夠健全。與西方發達國家嚴格監控網絡信息并對違法行為嚴厲打擊不同,我國的網絡信息監控仍處于探索階段,同時,在打擊網絡虛假信息方面還存在立法滯后的問題,與自媒體有關的法律還停留在辦法、決定層面,給網絡謠言的散步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目前在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散播不實信息的事件屢見不鮮,但仍處于網民不舉報就不處理的狀態,舉報成功后,由于沒有專門的法律約束,缺乏嚴厲的打擊措施,未能發揮法律應有的震懾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助長并放任了不法分子,導致自媒體信息隨意而混亂,給黨政干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一定難度。

三、自媒體時代黨政干部加強思想政治工作的策略

面對自媒體的迅速發展,黨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守住陣地,如何使思想政治工作完成從“面對面”到“屏對屏”的迅速轉變顯得尤為重要。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黨政干部要緊跟時代要求,更新觀念,提高自身素質,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思維,新規律,扎實推進思想政治工作不斷創新,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時代性和實效性。一是緊跟自媒體時代的發展要求,克服“能力不足”和“本領恐慌”,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增強做好新形勢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打鐵還需自身硬”,黨政干部處在特殊的位置,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代表黨和政府形象,面對當前新的挑戰,更要堅定理想信念,提高認識水平,樹立表率意識,嚴格要求自己,堅持以身作則,不偏聽偏信,不造謠信謠,深入學習研究國際國內形勢,準確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現狀,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塑造政治素質過硬的黨政干部隊伍形象。要主動適應自媒體的發展,深入自學自媒體知識,密切關注自媒體管理前沿動態,掌握自媒體運營規律,不斷提高駕馭自媒體的能力,使有效處置網絡輿情成為各級黨政干部的必備素質。加強與發達國家政府及工作人員在自媒體管理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長補短,為我所用。經常性組織參加自媒體知識培訓會、輿情分析研判會、輿情處置交流會,通過典型案例分析總結經驗教訓,增強輿情判斷處置能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水平。要通過自媒體聚集人氣,樹立權威,當好網絡領導。通過網絡領導一呼百應的巨大影響力,始終抓住網絡輿論的主導權,及時回應社會熱點問題,權威信息,引導不明真相群眾,與不法分子做針鋒相對的思想斗爭,塑造業務素質精湛的黨政干部隊伍形象。二是前移思想政治工作關口,不僅會“滅火”,更要會“防火”。傳統政府管理模式認為黨政干部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就是承擔“消防員”的角色,是在發生“險情”時,能夠迅速“滅火”。自媒體時代爆發的多起社會沖突使我們深刻認識到,面對瞬息萬變的網絡輿情,當已經發生“火情”時才去“滅火”,已經“為時晚矣”。各級政府及黨政干部清醒認識到臨時“滅火”的角色必須發生改變,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靠“臨時抱佛腳”,而要將思想政治工作關口前移,提前做好自媒體應對措施。要及早入手,充分發揮官方及個人微博、微信、博客等自媒體平臺的重要作用,從政府日常工作出發,全面調動各級黨政干部力量,充分利用自媒體優勢,從每一則微博、微信、博客開始,從每一個微小事件出發代表政府發聲,推行政務公開,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多角度宣傳政府日常工作,宣傳正能量,增強群眾對政府工作的認識、了解,進而最大限度地爭取群眾對政府工作的理解、支持。列寧曾經說過:“只有當群眾知道一切,能判斷一切,并自覺地從事一切的時候,國家才有力量。”[3]要通過與網民的互動交流,及時掌握群眾所想、所思、所急、所盼,掌握輿論關注焦點,進而充分發揮輿論導向作用,積極疏導群眾過激情緒,幫助群眾準確認識目前我國改革發展過程中暫時出現的各種困難,要通過“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及時掌握“火情”,為迅速化解矛盾贏得時間,及時掐掉“火苗”。唯此,才能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贏得主動。三是抓住思想政治工作重點人群,針對性地展開思想政治工作,確保思想政治工作出實效。重點人群包括困難人群、流動人員,進城務工人員、新生代農民工、離退休人群、“80、90后”青年、青年大學生等[4],此類人群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也是黨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對象。對于重點人群必須擯棄傳統“千人一面”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要采取“千人千面”的工作方法。要針對重點人群的心理特點有側重地開展工作,通過調動不同“個體”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群體”素質的提高。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在凝聚人心上狠下功夫。在現階段就是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針對文化層次不同,思想認識不同,利益訴求不同的重點人群,按照“三貼近”原則,充分發揮自媒體即時便捷、輕松活潑、溝通順暢的優勢,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通過自媒體分類開展網絡心理疏導、網絡人文關懷、加強網絡形勢政策教育、施行網絡社會穩定教育,開展網絡法制教育,通過自媒體思想政治工作團結重點人群,引導重點人群認清責任,明確義務,理性思維,提高信息甄別能力,實現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覆蓋基礎上的重點覆蓋,切實增強思想政治工作的實效性。

作者:李靜 單位:陜西科技大學思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