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論文
時間:2022-11-28 04:00:25
導語:日本近代品德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第一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受重視
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政府就把學習西方、興辦教育視為“立國之本”,并積極進行日本近代史上第一次教育改革。1879年的《教學大旨》強調日本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根據祖宗的訓典,形成忠孝仁義的思想品德,完成“臣民”教育的任務,將闡明忠孝仁義之道德與探求知識才藝并列為教學任務,明昭天下。這充分反映了日本近代教育在學習吸取西方資本主義科學技術的同時,將灌輸儒家道德作為其品德教育的中心任務。針對這一時期的改革,孔祥宏在《論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指出:“明治初期的日本,領導層由國學派、儒學派和洋學派三種勢力組成。當時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被卷進仿效西方文明的熱潮之中。品德教育是教育近代化的先導和保證,教育改革的成敗由民眾品德教育的程度決定。”
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第二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滑坡
二戰后教育改革的目標是要復興日本經濟。日本國民熱衷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管理方法、文化思潮,而傳統的優秀文化與思想逐步被放棄,品德教育出現滑坡現象。1958年的課程改革加強了品德教育、以“學科知識中心主義”為指導,充實國語和算數的基礎學歷。此時雖然品德教育依舊受重視,但學歷主義日趨明顯導致品德教育實質未能得到很好實施。60年代盛行的“教育投資論”掀起了學歷社會的升級,追趕型經濟發展模式,尤其是教學的“智育化、應試化”,無形中擠掉了品德教育在教學中的應有位置。朱劍洪通過《戰后日本教育改革的再認識》介紹戰后日本全盤照搬美國式的生活主義教育模式,教育改革的具體措施與日本的國情嚴重脫節,引發了以校園暴力為代表的品德教育滑坡等一系列嚴重的社會問題。西方文化的濫觴導致日本民族許多優秀傳統消失,價值觀的普遍貧困和道德淪喪、品德缺失,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惡性膨脹教訓說明日本品德教育走向滑坡。70年代初,日本的社會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經濟轉軌后,學生逃學厭學、中途退學等現象說明品德教育達到了滑坡的高峰期。姜相志在《日本教育改革中的道德教育演進歷程》指出社會上兩極化趨勢越發顯著,只有畢業于名校才能得到好工作;一些具備創造性但沒有文憑的人永遠處于社會的最底層。殘酷的升學競爭、就業競爭嚴重扭曲了青少年心靈,社會道德滑坡現象日趨嚴重。通過對日本第二次教育改革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此次教育改革存在一些弊端,但總的來說使日本教育向前邁了一大步,開啟了日本教育的新時代,使日本從軍國主義和極端國家主義教育走向了民主教育,順應了時代的發展,并極大地推動了日本經濟的復興。
三、日本面向21世紀的第三次教育改革──品德教育回歸與發展
(一)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省議報告書《關于擴充和整頓學校教育的基本對策》,到1984年6月“臨時教育審議會”成立,是第三次教育改革的第一階段《關于擴充和整頓學校教育的基本對策》拉開第三次教育改革的序幕,在這部綱領性文件中,提出了學校教育的總任務是擔負培養“人格形成”的使命。日本政府提出了加快知識集約型經濟發展步伐的“科技立國”方針。郭德紅、楚江亭在《論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重視個性》中提出日本的第三次教育改革是一次全面的、整體性的改革。“由于沒有可效仿的既成模式,因此特別要求借鑒歷史經驗和各國人民的經驗,進行大膽坦率、自由豁達的論爭,發揮自由的創造性”。因此,日本的這一次改革代表了現代工業發達國家教育發展的一種具有創造性的嘗試。(二)1984年6月臨時教育審議會的成立,至1987年8月該審議會完成三年的使命,自行退出教改舞臺,是日本第三次教改的第二階段1987年臨時教育審議會第四次咨詢報告中確定日本面向21世紀的教育目標是:“培養廣闊的心胸、強健的體魄、豐富的創造力、自由、自律和公共精神,成為世界之中的日本人。”這一目標充分體現了品德在日本人形象中的顯著地位。張琦在《日本青少年的道德教育與思考》介紹80年代的日本歷史上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中,文部省改變了學校教育組成部分的排列順序,即把原來的“智、德、體”的順序改為“德、智、體”,把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論述了日本在這次教育改革中針對青少年品德教育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和取得的有益經驗,并對我國青少年道德教育提出了建設性改革意見。(三)1987年8月臨時教育審議會使命的結束至今,是日本第三次教改的第三階段。一個全面日本教育改革的高潮即將到來從內容上來看,第一,以終身教育為主線的綜合教育體系將得到充實。所謂終身教育,由兒童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人教育的有機結合為特征,以家庭、學校和社會作為教育承擔者的終身教育體系。第二,學校教育的一元化將由多元化取而代之。只有實行學制的多元化,才能使學校教育在竟爭中各顯其長,培養出日本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的各種人才。第三,創造性人才的培養將在日本教育中占據突出地位。突出強調培養學生的思考力,判斷力和創造力。無論是學制的改革、還是終身教育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與培養創造性人才這一戰略重心緊密相連的。第四,教育的國際化進程將逐步加快。日本產業結構審議會教育問題特別小組在教育改革的建議書中宣稱:新時代日本人的素質是創造性、主體性和國際性。崔世廣通過《淺議當前日本的教育改革》說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日本的教育改革,涉及教育理念、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品德教育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個性化、多樣化、自由化、彈性化、強化評估及國家和傳統觀念教育等特征,因此必將對日本的未來發展前景產生重大影響。
綜上所述,各國教育家對教育改革的觀點,及發展過程的看法,都是注重公民品德教育,把培養愛國者、合格公民、具有良好道德品質的人作為品德教育的首要目標。品德教育激發著我們每一個人不斷地尋找著自身的不足,激勵著我們這個社會、這個國家、這個民族不斷地完善,自身強大了才能在當今復雜的國際背景中站穩腳跟,從而立于強國之列。
作者:倪翠關曉楊芳單位:西安工業大學思政部
- 上一篇:農村學校教學論文
- 下一篇:中職道德體育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