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元素采集與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時間:2022-09-27 11:17:31

導語:特色元素采集與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特色元素采集與在設計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淮安是具有濃郁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的歷史名城。悠久的歷史積累了許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對于藝術設計界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在當代設計教育要求突出本地域傳統文化特色的背景下,通過整理、發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將這種具有“特色元素”的資源轉換到現代設計中,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本文主要從淮安的歷史、名人、自然資源、城市風格等方面論述了設計教學中地域特色元素的提取和應用的實踐經驗,希望對各位同仁有所啟發。

關鍵詞:淮安地域特色元素;藝術設計;采集與應用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高職藝術設計專業課程與地域特色文化有效融合的實踐研究”成果,高職教育的核心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其指導思想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但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很多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出現過分注重專業技能訓練而忽視人文素質養成的問題,設計專業課程設置大同小異,沒有形成各自學校的特色。在當代設計教育要求突出本地域傳統文化積淀所形成的具有顯著差異性的設計風格與地方特色的背景下,在高職校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中加入對地域特色文化的研究,將為在傳統與現代的基礎上建構現代藝術設計課程體系,為應對全球化背景下可能帶來的教育模式大同化的挑戰奠定良好基礎。也是地方高職院校設計專業突顯辦學特色乃至求得專業生存和發展的必由之路。淮安歷來就是文脈相承,具有濃郁文化底蘊和人文氣息的重要城市。以總理、袁枚、吳承恩、關天培等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讓淮安享譽海內外。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千年古縣、楚文化的核心區域,悠久的歷史和文化孕育了許多優秀的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運河歷史的更迭更是推動淮安累積了厚重而燦爛的運河文化。而這些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如大量的明清建筑和古鎮遺址、淮海戲和博里農民畫等民間藝術、飲食文化、風情習俗等,其中蘊含的豐富藝術造型和豐厚的哲學、美學內容,以及呈現出的意境美、語言美、形式美,是古人留下的寶貴文化遺產,而對于現代設計界而言更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寶庫。通過整理、發掘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將這種具有“特色元素”的資源轉換到現代設計中,并以物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任務。

一、歷史名城,漕運之都---淮安之“古韻”

淮安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市名為淮水安瀾之意,“使淮水永安”。轄區主要是古淮河流域,據說大禹治水曾經到過此處。和那悠長的淮河水一樣,淮安的歷史源遠流長,境內有著名的“下草灣文化”和“蓮崗文化”遺址,在距今2200多年前的秦代就已設縣,至隋代大運河開鑿以后,逐漸成為漕運、鹽運的要地。“南船北馬,舍舟登陸”,明清鼎盛時期作為南北交通樞紐城市的淮安與蘇州、杭州、揚州并稱為運河沿線的"四大都市"。經歷千余年發展而來的大運河及其漕運歷史已經成為一個文化體系,可以說是主導了淮安城市的發展。由于歷史的演替和社會的變遷,城市曾經的繁榮已經成為歷史的遺跡。但這些歷史遺跡逐漸沉淀為城市的內涵,也成為淮安悠久文明的載體和見證。藝術設計教學中,教師帶領學生深入調研,實地考察了漕運總督府、清晏園、清江浦樓、鎮淮樓等建筑,親臨河下古鎮、洪澤湖堤、古運河閘等遺址,再到淮安市博物館查閱歷史資料,收集了大量與漕運相關的民間傳說、傳統民歌、戲劇、描寫淮安段漕運的對聯、古詩詞及古文等。通過整理、歸類,提取其中設計元素,以質樸滄桑的古城墻、幽深寧靜的石板路、門庭半朽的古建筑等圖像為載體凸顯淮安的歷史滄桑感和深厚的文化氣息。下圖為學生設計的城市宣傳招貼,設計版式以橫式開本呈現,主體圖形設計以撕開的折頁強化圖形對視覺的沖擊力,并以此拉開兩個層次,外層是對幾個漕運重要遺址的說明與描述,內層是從漕運遺址中提取的特色結構圖像。撕開的章頁加之古舊的色彩彰顯了以漕運遺址為載體特色圖像的歷史滄桑感和深厚的文化氣息。招貼整體風格古樸、悠遠、富有濃郁的歷史滄桑感,以表現淮安深厚的歷史底蘊與文化氣息,說明漕運文化在淮安發展過程中重要地位和影響。通過類似的訓練可 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意識,使他們熟悉地域文化中的視覺元素,基本掌握結合地域特色進行藝術設計的方法。

二、總理家鄉,名人輩出---淮安之“人杰”

因為淮安“扼江北之要沖,為南北交通之孔道”,從隋唐到明清,各朝代大多在淮安設置官署督辦漕運,往來不息的天下客商和文人墨客也愛在淮安駐留。交通、經濟的繁榮帶來了地方文化的飛速發展,各級官學、私學普遍建立,人民的文化素質普遍提高。明清兩朝僅山陽(今淮安區)一縣就考中進士200多人,河下鎮還出了狀元、榜眼、探花,留下“河下三鼎甲”的佳話。深厚的文化積淀和濃郁的人文氣息使淮安歷代名人輩出:“興漢三杰”中的大軍事家韓信、漢賦大家枚乘、擊鼓抗金的梁紅玉、《西游記》作者吳承恩、虎門銷煙的關天培、《老殘游記》作者劉鶚等。淮安的這些名人在各自生活的時代都有著極大的影響,他們是人民群眾的杰出代表,是淮安城市內在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淮安城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他們的成就、思想、人格、聲譽都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研究這些名人,也就知道了淮安的文化傳承,知道了淮安人的精神、情感和價值觀等。在設計教學中,我們注意指導學生搜集名人名言、性格特點、喜好物品、相關圖片等,結合具體設計需要提取文字和圖像等同構排版勾勒出名人的形象,以此凸顯產品特色,提升設計品質。特別是一代偉人總理,更是淮安人和淮安精神的杰出代表。是全世界公認的“完人”,是中國人心中的“圣人”、“道德楷模”,是全體淮安人民的驕傲。淮安卷煙廠的設計人員巧妙的以童年讀書處的臘梅花為煙標圖案,開發出“一品梅”香煙品牌,以“一品”暗指總理,梅花代表總理堅韌高潔的品質。一經推出即好評如潮,至今已暢銷二十余年。

三、魚米之鄉,美麗富饒---淮安之“地靈”

淮安自古就是國家重要的糧食基地,是物產豐富的魚米之鄉。境內既有廣袤、肥沃的平原和山高林茂的丘陵山地,更有“日出斗金”的洪澤湖和高郵湖、白馬湖等水域寬廣、盛產魚蝦的湖泊。改革開放以來,淮安人民開拓創新,銳意進取,大力發展蔬菜、畜禽、生豬、水產、林木等五大主導產業,特別是公共交通的發展使淮安逐漸成為江蘇新興的交通樞紐城市、全國重要的綠色農副產品產加銷基地。盱眙龍蝦節、金湖荷花節等國內外知名的文化旅游盛典逐漸成為淮安的城市名片,洪澤湖濕地公園、鐵山寺森林公園、古淮河生態公園等國家級景區的開發又使淮安成為新興的旅游城市。淮安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文景觀為藝術設計提供了大量的創作素材,但在教學中也要注意提醒學生不能簡單地用圖片直觀表達,而應把握好自身的地域特色,加強對中國傳統表現手法的理解和吸收,將直觀與抽象、傳統與現代結合起來,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對特色元素進行現代闡釋和創新,實現其功能的遷移應用。地方性高校地域性設計教學的重點應當是當地的人文環境,對地方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特色景觀進行分析和整合,培養學生提煉文化符號的能力。比如筆者所在的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校徽的設計,主題元素由“財經”兩字的首字母C、J組合成“S”(蘇),如緊密相握的手掌,相依相賴,互持互榮。整體造型運用了現代構成手法,巧妙轉成對稱圖形,字母變形為川流不息的河流,周而復始。既象征著財經為有源之水,綿延不絕,又體現所在城市水文化的特色:內斂、靈動、嚴謹、寬容,代表水色的深藍、淺藍、藍色,三色渾然一體,賦予標志恒久的生命力,彰顯了學校嚴謹治學的辦學理念。

四、淮揚美食,融匯南北---淮安之“包容”

淮揚菜是我國傳統的四大菜系之一,淮安和揚州是淮揚菜的中心和發源地。淮揚菜肴歷史悠久,它的形成與漕運、河務、鹽運密切相關。因為淮安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使淮揚菜的風味,隨著南來北往各色人群的流動,不斷豐富和完善。“軟兜長魚”、“欽工肉圓”“平橋豆腐”等菜肴營養豐富、老少皆宜,流傳至今。淮揚菜既具有南方菜重本味、精致清鮮的特點,又吸收了北方菜味重、色濃的特色,從而形成了甜咸適中、色正味鮮的獨特風味,傾倒了海內外無數的美食家。而且,隨著社會發展、人員流動的增加,淮揚菜仍不斷融入其它菜系的特點,從沒停止過推陳出新。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飲食文化,我們可以從淮揚菜的歷史起源、食材組合、菜肴特點等方面,提取淮揚菜不同于其他菜系的獨特文化底蘊,將其融匯南北的風味特色作為設計切入點,著重表現淮揚菜的味“鮮”、形“美”和起源的“包容”。使人們從菜肴中品味淮安的傳承和創新,體會淮安的包容精神。以學生作品淮揚菜宣傳海報設計為例,形式上以幾何色塊切割畫面,使畫面富有現代感。切割的幾何色塊以綠色、橙色為主,綠色象征祥和、安寧、包容,橙色蘊含富足、快樂、幸福,在古時還有聚財的意思。所以運用橙色、綠色來以此寓意淮安是一個溫暖的城市,有著富饒的物產和博大的胸襟。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富有包容精神的淮安,人民生活富足,安居樂業。淮揚菜的發展史,也是一部淮安文化史,是淮安人的奮斗史、發展史,也剛好契合了“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時期淮安精神。“包容天下”含有包容萬物、融會貫通之意,表現了淮安人的胸襟氣度和生存發展的智慧和能力;“崛起江淮”含有突破現狀、敢為人先之意,表達了淮安人奮發向上的進取精神。對于人文精神層面的感悟,很難完全通過教師的解析而輕易領會,這需要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需要一個持之以恒的學習過程。我們嘗試著從校園文化氛圍創設、教學過程設計、課外活動組織等多方面入手,著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提高他們對各種文化形式的審美意識和運用個性化思維的重新表現這些文化元素的能力。正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想象力”。

地域性設計教育要凸顯地域人文特色,并不是對人文特色的簡單提取和套用,而是一種運用現代設計思維再加工的創造過程。需要對地域特色人文資源進行追根溯源的發掘和歸類整理,要引導學生對地域人文資源進行剖析和重新解讀,力求讓學生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領會其內涵和象征意義。教師要把“傳承、融合、創新”的主線貫穿在整個設計教學過程中。把傳統文化表象下的思想、意境等作為教學難點來對待,通過層層深入的討論、講解,讓學生逐步從感知、理解的淺層面深入到創造性改造和靈活提取運用這些元素的應用層面。學生運用現代設計理念使地域特色元素成為他們進行設計的創意點,讓作品具有現代氣息的同時擁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內涵,使地域特色文化通過現代設計得到了傳承和發揚,而現代的設計理念也在富含地域特色的設計作品中得到延伸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朱其現.地方文化特質對地方高校辦學理念的影響[J].賀州學院學報,2013(02).

[2]陸蕾,李葉.中國傳統文化教育在高職藝術設計專業中的思考[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1).

[3]張玲瀟,杜珺.高校藝術設計課程設置地域特色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3(27).

作者:浦海濤 單位: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