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時間:2022-06-27 03:30:28

導語: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因材施教在聲樂教學中的作用

聲樂教學中對學生因材施教,可以最大化地發揮學生的特長與優勢,教師在聲樂教學中也可以做到更有針對性、更具有明確的指向性,從而幫助學生在聲樂學習中更好地掌握聲樂技巧、提高聲樂演唱能力,優化教師的聲樂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一、根據不同聲音風格的施教

(一)民族唱法的條件風格。聲音婉轉甜美、吐字清晰、氣息靈活、音調高亢洪亮等等都是民族唱法的特點,由于民族風格的歌曲帶有濃郁的地方民族色彩,因此在演唱中有時需要運用方言來進行詮釋和表達,因此聲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靈活地結合學生本身所擅長的地域風格特點進行因材施教:比如西北的學生擅長高亢洪亮的西北民歌風格,因此教師在進行民族唱法指導時應主要以“勞動號子”、“山歌”等西北民歌進行教學,充分利用學生的聲音條件和口音特征進行指導;而南方的民歌較委婉靈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南方聲音風格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在作品選擇上也與北方學生不同,主要以《茉莉花》《月之故鄉》等偏柔美風格的歌曲為主[1]。以上的論述只是概括性地根據地域風格特點來舉例說明的,具體情況還要看學生本身的聲音特點,畢竟南方的學生也可能具有高亢嘹亮的聲音條件,北方的學生也可能具有委婉柔美的聲音條件。總之,在聲樂教學當中需要教師充分地運用因材施教的理念來指導學生。在第一階段當中,民族唱法的主要風格特點是運用真聲,此時的民族唱法要求聲音位置相對靠前,講究口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口腔在發音當中要用很大的力,發音時有明顯的咬字動作,吐字比較清晰,因此對于本身音色明亮的學生來說,教師可以通過以字帶聲的唱法進行指導,矯正學生相對單薄的聲音;第二階段繼承了中國早期傳統民族唱法,同時在演唱方法上靈活地混合了真假聲,那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指導真聲明亮的學生靈活加入假聲進行演唱,從而使得音色更加明亮,更增添了穿透性和震懾力,讓聲音更加流暢圓滑;民族唱法第三階段是在原來的唱法基礎上靈活地運用美聲唱法的發聲方法,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學生本身明亮集中的本音,盡量幫助學生擴大原有的音域和音量,幫助學生放松、調整呼吸,從而在咬字上更加清晰自然,在民歌演繹中更極具表現力[2]。

(二)美聲唱法的條件風格。美聲唱法也叫“柔聲唱法”,歌者在演唱的過程中只需要用半分力量來演唱。在進行高音演唱時,它的發聲不需要用強有力的方式來處理,而是通過一種緩和柔美、流暢自然的結合氣息的發聲,最后從頭部讓聲音順利地發送出來,即用“頭聲”進行演唱。所有的聲樂演唱都離不開呼吸與發聲,而美聲唱法中的混合聲區唱法是其最主要的特點。美聲唱法中有許多著名的作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聲音特點和學習基礎進行選擇,流傳比較廣泛的美聲作品有國外的《我親愛的》《在我心里》等等,我國優秀的美聲作品有《又見西柏坡》《松花江上》等等。聲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外文水平和學習基礎進行有針對性的選擇練習。真假聲靈活運用是美聲唱法重要的演唱技能和基礎,學生想要學好美聲唱法,首先就要有真假聲轉換的基礎,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音調高低不同的真聲來搭配使用相應的假聲。美聲唱法和其他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對共鳴的要求非常高,在演唱美聲歌曲的時候需要充分調動歌者所有的共鳴腔體,這也使得美聲唱法獲得與眾不同的“音響聲色”。對于習慣使用老生那樣大量運用真聲唱法的學生來說,并不太適合學習美聲唱法,因此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于不合適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避免學生在學習美聲唱法的時候“白費功夫”;對于適合學習美聲唱法的學生來說,教師更要結合學生的具體音色和音域進行科學指導,從而使得學生的自身優勢能夠得到充分利用,更好地掌握聲樂學習[3]。

二、根據不同音域的施教

教師在聲樂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幫助他們認識自己的音域特點,從而幫助學生通過找到與自身條件相符合的聲樂作品來充分挖掘自身的潛能。聲樂教師在教學前要對學生的音域進行劃分,大致可以把學生劃分為高音條件、中音條件和低音條件。教師指導抒情男高音學生在《拾彩貝》的演唱中要注意咬字、氣息以及腔體共鳴,尤其是在“啊!昨天的夢”這一句的處理上,這一句也是這首歌曲最難的部分,在唱到這五個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整首歌曲已經進入高音區了,這時候聲樂教師要及時提醒男高音學生保持喉頭穩定,收緊下巴并且固定住位置,此時嘴型應該逐漸向上慢慢張開,在演唱“昨天的夢”這四個字的時候,聲樂教師要指導學生帶著“en”的母音把“昨天的夢”四個字連貫地哼唱出來。對于聲音低沉渾厚的學生,教師在選擇作品的時候就要避開高音繁多的聲樂作品。而屬于中音的學生,音域特點剛好介于二者之間,他們既具有高音的音質,同時也兼備了低音的音質,聲音明亮、柔和,卻又莊重沉著。因此教師在進行聲樂教學時可以選擇比才歌劇《卡門》中的《斗牛士之歌》。在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要做到循序漸進、不急功近利,調整好自己和學生的心態,腳踏實地地做好聲樂教學和訓練,切莫急于求成,盲目加大學生的訓練量和訓練時間,導致學生聲帶受損,影響其今后的聲樂學習[4]。

三、根據不同音色的施教

雖然同屬于一個音域,但是由于學生的性別不同、聲音特質不同,即使是同一音域的學生,音色往往也大相徑庭。比如說都是高音區的學生,女高音音色嘹亮柔美,而男高音的音色激情高昂,因此對于作品的詮釋也就截然不同,聲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因材施教,對于女高音音色嘹亮柔美的特點,教師可以選擇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中的《黃河怨》進行教學,在演唱過程中教師要提醒學生保持充沛氣息完成作品,訓練時加強氣息練習,音色不要過于嘹亮,在盡量輕柔舒緩的同時又保持飽滿,在演唱“黃河啊”這三個字時,整首歌曲進入了第一個小高潮,在“啊”字的演唱上可以稍微延長一點,緊接著在“你不要嗚咽”的時候將聲音收回來再輕柔地演唱出來,從而加強音樂的起伏和流動感。而男高音在《拾貝殼》的演唱過程中具體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又和女高音不一樣。比如在“又到了拾貝殼的時候”這一句的演唱過程中,要在“又”、“拾”和“候”這三個字上通過增強氣流量來進行著重強調,尤其是要唱“時候”兩個字時,前一個字要在咬字時保持位置不變,然后逐漸慢慢擴大,將重音落在最后一個“候”字上,通過進行一個漸強的處理使歌曲的情緒達到高潮。

四、結論

音樂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方式,不管是民族唱法還是美聲唱法,都是世界音樂史上不可多得的財富。聲樂教師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要堅持“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對學生的音域和音色進行劃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通過結合學生具體的聲音條件和學習能力,選擇與之相適合的聲樂作品,才能最大程度地在保護學生的嗓音、挖掘學生歌唱潛力同時,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與聲樂技能。因材施教,有針對性、有明確指向性進行教學,從而幫助學生快速提高聲樂技巧,也有助于從根本上改善聲樂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作者:黃坎文 單位:廣東海洋大學

參考文獻:

[1]荀雅丹.對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研究[J].中華少年,2015,(17):178.

[2]卞開萍.因材施教理念在高校聲樂教學中的運用分析[J].北方音樂,2014,(09):179.

[3]馮華.樹立科學的聲樂教學理念[J].娘子關,2006,(06):61-62.

[4]周成千.貫徹“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教學理念的體會——職業藝術院校聲樂教學探索[J].黃河之聲,2010,(0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