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顯內隱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
時間:2022-06-18 10:59:48
導語:外顯內隱學習理論對外語教學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國心理學家Reber(1967)發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ImplicitLearningofArtificialGrammars)一文,首次提出內隱(隱性)學習的概念,他將其界定為“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環境的復雜知識過程,即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根據其后的一系列研究,他把學習劃分為外顯學習(explicitlearning)和內隱學習(implicitlearning)兩種。但是近年來,人們發現兩者之間的界限并非如此清晰,兩者或多或少存在著某種聯系。目前,在語言習得領域基本認同的觀點是:人類在習得母語,尤其是對母語語法的習得,主要依靠隱性學習機制,而二語習得同時使用了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兩種學習機制。
1.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概念及特征
1.1外顯學習的概念和特征。所謂外顯學習是指受意識控制,需要付出努力,采取一定的策略來獲得知識的學習過程,通過這種學習獲得的知識叫外顯知識(explicitknowledge)。外顯學習具有以下特征:(1)意識性學習者需要意志的努力與參與學習過程,這是其根本特征;(2)目的性和計劃性:外顯學習把獲取知識作為直接目的,其學習過程處于嚴格計劃中;(3)不穩定性:外顯學習受到年齡、智力、動機和情感等因素的影響,具有不穩定性和好易變性;(4)付出性:外顯學習過程需要學習者付出一定量的心理資源,要對學習對象投入注意力,甚至進行強制性記憶。1.2內隱學習的概念和特征。內隱學習是沒有明確地意識到或陳述出控制學習者的行為規則是什么,但卻獲得了這種規則的學習過程,其獲得的知識叫內隱知識(implicitknowledge)。內隱學習的特征有:(1)無意識性:學習者在沒有意識參與的條件下發現刺激任務的隱含規則和潛在結構,并學會在任務環境中對復雜的關系作出適當的反應,它是保證內隱學習真正產生的前提;(2)穩定性:不受或較少受心理或神經損傷的影響,也不易受年齡、智力、動機和情感等其他因素的影響;(3)耐久性:通過內隱學習獲得的知識比外顯學習獲得的知識更具有耐久性,在理論上保證了學習者的長期記憶(long-termmemory);(4)無加工容量限制性:內隱記憶(implicitmemory)和信息處理(informationprocessing)很少受加工容量和注意資源分配因素的影響。
2.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的關系
2.1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陽志清和楊烈祥(2006)從學習本質出發,指出外顯學習與內隱學習是兩種不同的學習過程:外顯學習需要意識參與并采取一定策略的學習過程;而內隱學習則是無意識獲得關于刺激環境的復雜知識的學習過程,這是二者最根本的差異。郭秀艷((2004)從現象、神經生理學和學習機制等方面總結了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從現象方面看,外顯學習是需要意識的參與,它受年齡、智力、動機和情感等個體差異因素的影響,因而常常是不穩定的。而且,外顯學習獲得的是特定的刺激或是刺激間某些表層的規則,因而外顯學習是表層的。現有的神經生理學研究表明,外顯和內隱學習的生理學基礎不相同,兩者有各自獨立的生理機制;在心理能力方面,內隱學習是無意識的純粹的接觸效應,它不需要或者很少分配注意資源,而外顯學習是需要有意識努力的加工過程。劉耀中((2001)則從動態的角度指出了外顯與內隱學習的差異。從學習的運作機制上看,內隱學習具有突發性,學習者可能在一瞬間依靠直覺、領悟、靈感等方式解決問題和抽象概括出刺激中隱含的深層規則,這一過程并無明顯的邏輯程序;從加工過程上看,內隱學習的加工過程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無需耗費注意資源,因而心理容量巨大;從學習結果來看,內隱學習所獲得的主要是程序性知識,儲存于潛意識中,不能有意識地加以保存或提取,也不能用顯性言語表達,但在適當的條件下可以自動激活,自行發揮作用。2.2外顯與內隱學習的聯系。雖然外顯和內隱學習是兩種本質不同的學習機制,但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為外顯和內隱學習并不是處于一種完全隔絕狀態,而是有一定的聯系和某種程度上的同一性。如兩種學習方式都有學習特異性;兩種學習方式都需要一定的注意,即學習過程中需要一定的注意資源和選擇性加工,但內隱學習的注意需求比外顯學習低。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既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學習,又存在著相互作用、辯證轉化的復雜關系。Mathews等(1989)最早用實驗證明:當學習者共同運用內隱和外顯兩種學習方式時,其效果是最好的,并將此現象定義為協同效應。此后,研究者越來越把視線集中于內隱學習與外顯學習的協同關系的探討上。Richer&Lewi的研究發現,隨著被試外顯報告所用規則能力的提高,他們也內隱地發展了更豐富的規則性知識。Berry&Dick也指出,在復雜知識的獲得過程中,內隱知識始終領先于外顯知識。國內學者楊治良等用“鋼筋水泥模型”形象地分析了內隱與外顯學習之間的關系。郭秀艷((2002)等在引進了國外先進有效的強分離程序一匹配和編輯對人工語法學習進行了研究,以探討內隱與外顯學習過程的相互作用。研究結果表明,當匹配和編輯任務交替相繼出現時,學習效果最好,這表明匹配和編輯任務相互促進,即內隱訓練和外顯訓練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此外還揭示出,在不同的人工語法材料中內隱與外顯學習相互作用的內涵不同,也就是說相互作用受到學習材料因素的影響學習限定狀態語法材料時,內隱加工貢獻大;而學習雙條件語法材料時,則外顯加工貢獻大。由此可見,為了內隱學習和外顯學習的相互作用達到最佳狀態,針對學習材料的難易程度,突出不同的學習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3.1高度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以往的外語教學偏重于外顯學習,不利于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發展。內隱學習的相關研究揭示了人類存在著兩種學習系統,它們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功能,二者相互獨立,平行發生。由于內隱學習是自發進行的,無需主觀努力,因而有著無限的心理資源和巨大的心理容量,這對于我們開發和利用學生心理資源和心理潛能提供了廣闊的前景。外語學習中語感的形成即為一成功例證。語感的獲得過程是自動的、無需意識努力去發現語言結構的規則,卻可以在言語行為中準確地使用,一旦語感獲得后,人們就能夠對語言規則進行遷移,從而在以后的言語活動中更加自如地使用規則。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應高度重視學生的內隱學習。3.2注重外顯知識體系的建構。研究表明,內隱學習的加工過程是在無意識狀態下進行的,具有自動化特點,但是,這種自動化加工能力是建立在被內化了的知識之上知識積累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既有內隱特點也有外顯特性(戴雪梅,2005)。外顯知識被完全“內化”就會變成內隱知識。由此可見,外顯學習可促使內隱學習的進行。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注重學生外顯知識(包括語法知識和文化知識)的儲備和建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和指導學生擴大知識量,讓他們學會建構自己的外顯知識體系。3.3加強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結合。長期以來,我國外語教學割裂了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內在聯系,厚此薄彼(張宏武,2007)。在應試壓力下,外語教學中始終貫穿的是冷峻的外顯學習,忽略了學生的內隱學習;而交際法片面強調語言的運用,忽視了語言的規范,夸大了內隱學習的作用作為人類兩個基本的學習機制,外顯和內隱學習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功能,有著各自的優勢和發生條件在非目標語環境下的外語學習,學習者在很大程度上通過外顯學習獲得語言知識,而語調、表情乃至于語用等語言知識之外的知識和語言的深層規則卻主要是通過內隱學習獲得。因此,在外語教學中,理想的外語學習理念是外顯和內隱學習有機地結合,即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的協同作用是提高外語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
4.總結
作為人類兩個基本的學習機制,外顯和內隱學習有著各自的特點和功能,這兩種機制在一定程度上相對獨立地發揮各自的作用,但也不是絕對割裂的。已有的研究表明,外顯學習和內隱學習皆存在于外語學習之中,但究竟哪種機制的作用更為顯著,目前尚無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非目標語環境下的外語學習中,內隱學習在對復雜規則的把握上優于外顯學習,但外顯學習在掌握以邏輯命題為基礎的系統知識方面仍占主導地位。因此,在外語教學中,只有把兩種學習機制有機地結合起來,外語學習才能產生積極的效果。
作者:周庭華 謝艷紅 周宣豐 單位:五邑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詞句結合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的應用
- 下一篇:外語教學形成性評價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