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學生教學思考
時間:2022-07-24 02:54:39
導語:少數民族學生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及其重要的教育類型之一,對于國家培養實用性、技術性基層人才,提高我國勞動力人口素質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作為高等職業院校課程結構體系中的占有重要的地位的公共基礎課程,則承載著塑造學生修養、培養學生學習基本能力的重要使命。
1、高職院校的前景
產業結構調整呼喚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目前,我國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時刻,高職院校在其中起著直接而特殊的作用,發揮這種作用一個重要方式就是提供大量產業發展所需要的一線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國家在各個方面對于高職教育的需求是實際的、迫切的,前景是光明的、廣闊的。
2、高職院校的招生現狀
隨著高校的擴招,加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我國人口迎來了拐點,高考生源逐年下降,北京、上海等高教發達省市還出現了招考人數“倒掛”情況。另外,我國是典型的學歷社會,不管是用人單位,還是考生家長,對于學歷的重視程度遠遠高于實用技術的掌握,因此在中小學校日常的教學中也會潛移默化的向學生灌輸精英教育、學歷至上的思想,有的學生明明走技術教育的道路會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卻得不到社會和家庭的支持,加上高職院校在招生錄取時批次靠后,在與普通大學進行生源競爭時明顯處于劣勢,因此出現很多達線考生放棄就讀的現象,導致學校不得不降分補招。長此以往,高職的生存空間和教育競爭力將會被大大擠壓。
2017年,為了響應國家的少數民族招生政策,學院招收了一批藏族學生進入學院學習,但在教學的過程中產生了不少的問題,主要體現在:①基礎知識儲備相對薄弱,學習顯得有些吃力;②缺少溝通、互動,不與老師、同學交流。③學習積極性不高,主動探索知識的意愿不強烈。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教師、家長、社會方面的因素,也有學生自身的因素。
4、對于存在問題的分析
4.1基礎教育薄弱,教育資源不足。西藏地廣人稀,常住人口331萬人,教育資源不均衡,對于拉薩、日喀則等人口集中的大城市來說,教育設施和師資力量已經不遜于很多一線城市,但更多的邊遠地區由于人口稀少、氣候惡劣、交通不便等等因素,基礎教育設施令人擔憂,還存在著輟學率、復讀率、留級率高,入學率、鞏固率、升學率低的現象,教師數量不足,缺乏先進科學的教育理念和現代化教學設備。4.2民族文化的差異性。由于在語言、文化、信仰、飲食習慣等方面與漢族學生存在著明顯差異,這一點體現在高校生活、學習以及適應性等各個方面。拿我們學院的藏族學生來說,他們平時喜歡聚集在一起活動,互相間只用藏語交流,不能很好地融入以漢族學生為主體的大學生活中。4.3自身學習狀態及學習方法認識不足。西藏是個高海拔并且多山的自治區,高寒缺氧,條件較為艱苦,環境不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學生認知能力與知識存儲不足,部分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計劃和學習目標,自主學習意識不強。而且作為藏族學生,漢語是第二語言,應用能力較弱,而高校的老師均為漢語授課,在客觀上會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困擾,一開始學生學習態度端正,認真聽講,但是由于知識儲備及語言基礎薄弱,使他們在課程內容的理解上產生困難,進而產生煩悶情緒,逐步喪失學習興趣。4.4家庭環境因素的影響。隨著網絡的發展,先進的文化逐漸影響著西藏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學生家長開始重視現代文化教育,但因為經濟條件的限制,很多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好,根據統計,西藏的經濟總量在2015年為1026億元,只是東部沿海一個普通地級市的經濟規模,人均GDP僅為5189美元,遠低于8113美元的全國平均水平,所以希望孩子少念書、早工作以減輕家庭負擔的還是大有人在的,對孩子學習的關注和對教育投入的意愿不高,會導致學生在潛意識里面認為“讀書無用”。
5、針對少數民族教學的幾點措施建議
5.1尊重民族文化,減少文化沖突。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了解各個民族的文化、民情、民俗,對該民族的地域文化、民族觀念、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加深學習,對少數民族特點要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尊重民風民俗。就像我們知道回族等穆斯林民族禁吃豬肉的禁忌一樣,藏族同胞禁吃驢肉,馬肉和狗肉,有些地區也不吃魚肉;此外,飲茶時,客人必須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可以伸手接過飲用,否則會被認為失禮;其他禁忌例如禁止在別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遇到寺院、瑪尼石堆(也被稱為“神堆”)、佛塔等宗教設施,必須從左往右繞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經筒;藏族轉經筒不得逆轉;忌諱別人用手觸摸頭頂等等。5.2增進少數民族學生與漢族同學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需要紐帶,而我院招收的藏族學生歌舞功底相當好,拿他們的話來說:“會說話的時候就會唱歌,會走路的時候就會跳舞。”這是他們的專長,也是同漢族學生溝通的橋梁,我們可以以此為契機,多組織舉辦一些與歌舞有關的活動,鼓勵漢藏學生共同參加,為藏族同學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有助于其自信心的建立,同時漢族同學也有了與他們交流的場合和共同話題。5.3因材施教,優化課程設置。當前學院所有課程的教材和教學大綱都是以漢族學生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以及就業目標為標準編寫,對于少數民族學生并不適用;例如高等數學和大學英語,對于基礎基本為零的西藏同學來說,無異于天書,硬性教授達不到任何教育效果。因此在教學時,不能按照漢族學生的學習進度進行教學,而是要在保障進度的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對他們比較薄弱的基礎著重強化,在必要的時候可以暫時與漢族同學分開單獨教學,比如本學期學校就專門單獨開設了初等數學課程,通過查缺補漏,讓藏族同學盡快趕上來。5.4淡化理論,將課程通俗化、生活化。教學中應以能用、夠用為本,擯棄抽象理論,盡量把抽象的概念通俗化,復雜的問題生活化。把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體現知識的實用價值,例如在講“不等式性質”時,讓學生對商場的促銷方式進行調查,引導學生對以下問題進行討論:某消費者計劃買一件原價598元的商品,而甲、乙、丙三個商場分別使用:打折、滿額送券、滿額減價的促銷方式。甲商場全場半價;乙商場滿280元送280元代金券;丙商場滿200元減100元,哪家優惠力度最大?可以計算一下:在甲商場需支付598×0.5=299元,5折的優惠;在乙商場需支付598元,得560元的券,再換取恰好價值560元的商品,那么最終支付598元購買了1158元的商品,相當于5.2折的優惠;在丙商場消費598元,獲得減200元的優惠,即支付398元,相當于6.6折的優惠。顯然,5<5.2<6.6,在甲商場購物最劃算。通過以上問題的分析,讓學生了解到,送代金券或者滿額減價的促銷方式并不是想象中的簡單5折,而往往是商家循環消費的圈套,因此在生活中要避免盲目消費,做理性的消費者。這樣的教學,既能夠提升學生的聽課興趣,又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體會。
綜上所述,對于少數民族學生的教學,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重新定位教學目標,在生活上鼓勵漢藏學生多交流,尊重他們的生活習慣,發掘他們的特長;在教學上賦有針對性,可以選派成績較好的同學關注少數民族學生的學習狀況,強化基礎知識,拓寬學習視野,提高個人素質。少數民族學生的教育需要我們多管齊下,積極探索合適的教育方法,為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民族地區的繁榮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延霞.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管理現狀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3(9)
[2]楊靜.藏漢高中生數學學習策略的差異分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11)
[3]彭琰.中職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探究與實踐[J].學園(教育科研),2012(07)
作者:阮佶 單位:甘肅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學科滲透研究
- 下一篇:情景教學案例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