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閱讀教學品讀體驗效果
時間:2022-06-18 03:10:52
導語:如何提高閱讀教學品讀體驗效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個重要的構成,而閱讀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在于提高品讀體驗的效果。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功能,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巧妙指導學生,使學生在閱讀時學會抓住本質,抓住重點。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學語文品讀體驗提出以下策略,從而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質量。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導者,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發揮主導權,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閱讀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讓學生在閱讀中找到樂趣與真知。
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創造情境,情感共鳴。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語言的魅力與技巧,給學生營造一個舒適和諧的閱讀氛圍,如將漢語的詼諧幽默,語調的抑揚頓挫充分運用在導語的設計上,從而引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達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目的。(二)正確引導,潛移默化。教師具有榜樣力量,小學生對教師有著崇拜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如果教師基本功過硬,學生必會受到教師語言藝術的熏陶,樂于接受教師的教導,久之自然會起到潛移默化的效果,所以提高教師自身建設也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三)給予鼓勵,體驗成功。教育心理學提倡“成功教育法”,對閱讀教學有著極強的借鑒作用。由于每個學生在朗讀能力方面存在著不同差異,所以往往能力強的學生表現自己的機會就多一些,能力差的就少有表現甚至無表現。針對后種情形,教師要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機會讓他們參與,不吝于鼓勵、獎勵他們的進步,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成就感。經過這樣多次鍛煉,學生就不會再畏懼,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
二、激發學習興趣
(一)從生活誘發興趣。語文教學的目的就是認識生活,感知生活,以具體的生活實例激發學生學習閱讀的興趣。如《雪地上的小畫家》一文,讓學生自己體驗對生活中事物的印象與感受,更加容易激起他們的興趣。(二)從內容引發興趣。語文這一學科非常具有生動性,且語文教材中很多課文具有趣味性,教師要做的就是發現這種趣味性并將其挖掘出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中,教師可以提問:小蝌蚪像一條大頭魚,頭大身小,而青蛙卻有著大嘴巴,四條腿,為什么它們如此不相像?小蝌蚪會不會變成青蛙呢?學生渴望知道答案,便興趣盎然,自然也產生了閱讀的欲望。(三)設計導語激趣。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導語導入課堂教學中,導語新穎別致、有趣,定會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在學習《鳥的天堂》這篇課文時,教師特意設置這樣的導語:“課文題目叫《鳥的天堂》,但是作者說鳥的天堂里竟然一只鳥都沒有,這是真的嗎?又是為什么呢?讓我們有感情地朗讀這篇課文,一起去探尋答案吧!”這樣的導語設計,能瞬間激起學生的好奇心,閱讀和學習效果自然也會比較理想了。(四)解讀插圖激趣。小學語文書本中,有很多篇章配以色彩豐富的插圖。教師可以在語文教學中先將插圖直觀展示給學生,色彩鮮明的插圖必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同時,可以讓學生試著解讀插畫的內容,讓他們入情入境地去欣賞、品味體驗,從而激起朗讀的興趣,學會有感情朗讀。例如《燕子》一課的插圖極具美感,讓學生結合插圖去讀“燕子斜著身子從天空中掠過”這一部分,一邊讀,一邊在腦海中想象圖畫中的畫面。學生仿佛置身于色彩明麗、生機盎然的春光之中,讀的時候就會更積極、更主動。
三、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關鍵。培養閱讀習慣,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閱讀要認真。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學生全神貫注閱讀的良好習慣,讓學生從小養成“眼到、口到、心到”的三到閱讀習慣。第二,閱讀要動腦。教師要引導學生邊讀邊想,只有讀想結合,學生才能印象更加深刻。第三,閱讀要學會尋求幫助。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如果遇到不懂的生詞或生字,要學會借助外來力量,如尋求教師的幫助或查詢字典。應該力求讀懂每一句話,不可得過且過。第四,閱讀要重視課外積累。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指導學生學會課外積累知識,畢竟教材里的知識只是冰山一角。課外知識的積累與運用能大大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學生需要從課外的閱讀中吸取豐富的營養來充實提高自己。所以教師要有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課外閱讀,從而提高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想提高閱讀教學中品讀體驗的效果,就必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培養其良好的閱讀習慣。在這種前提下,學生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楊雨.小學語文“體驗式”閱讀教學模式探討[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26).
[2]李金亮.關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探究[J].學周刊,2016(32).
作者:王進 單位:甘肅省西和縣曬經鄉九年制學校
- 上一篇:高校實踐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探討
- 下一篇:思維導圖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