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音樂教學論文
時間:2022-05-08 04:36:17
導語:職業學校音樂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明確培養目標與教學目標
就我國傳統的音樂教學而言主要是音樂知識的記憶、理解與領悟及音樂實踐能力的掌握,教學目標水平僅停留在知識、領會、運用這三個層次上,而對于音樂觀念的分析、綜合與評價的能力等都有所欠缺,如果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就很難培養出學生的音樂個性思維。因此,教師要啟發和傳遞學生有關音樂思想、音樂觀念等方面的思考。職業中專在學生的培養上應注重音樂審美的主體情感化,使自然情感“內化”為由音樂而生的賦予靈魂的對人對事對物的情感。“音樂的審美情感是由音樂而引起,經過深刻的人生體驗或反復沉思而出現的表現音樂的情感,即作曲家的“情生樂”或演奏家的“樂生情”,鋼琴家涅高茲說:“凡是人能夠感受、體驗、思考、感覺到的一切東西,在聲音的藝術中毫無例外地都能夠體現、表達出來。正是感情的強有力作用,才使演奏染上了千變萬化的色彩。”因此,音樂教學追求的不僅僅是音樂知識的掌握和音樂技能的訓練,而是在音樂的感悟與體驗中陶冶情操,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
二、探知職業學校學生的心理特點,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為了制定周密完善的課堂計劃,以適應職業學校學生的教學,音樂教師在課前首先應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征以及他們當前的發展水平、音樂素質等,來確定適當的教學手段、內容與方法。職業中專學校的學生年齡都在14—17歲左右,處于青春初期階段,他們的生理與心理方面均已趨向成熟。與初中生相比而言,他們的音樂認知能力有很大提高,在音樂審美認識上顯示出較強的“個性”心理。在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對音樂作品的表現與創造力等方面已有自身的音樂審美態度。例如,大多數的學生對通俗、流行音樂十分追崇和偏愛,有的學生甚至達到瘋狂的程度。作為教師而言,應該利用這一特點來引導學生更好的學習音樂,從流行音樂拓展至民族、美聲等相關方面的學習。使他們的音樂學習在欣賞音樂作品與學習音樂理論知識中同步學習、同時進步。另外,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很多學生對于中國藝術教育“填鴨式”的教育模式表示一種違心、無奈的狀態;大部分職校學生對未來的就業定位不明確,甚至很迷茫。經過深入了解,得知他們認為自身與普通高中生相比有很大的差異,不能相提并論。對此,教師應該幫助和引導職校學生樹立起一個平和、正確的價值觀,以藝術的形式與學生的心靈觸碰,通過影響他們的情感和感受,進而改變當前的認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世界觀。
三、職業學校音樂教學必備的重要認知策略
職業學校音樂教育中教師的教學方式對學生的音樂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學生如果對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過程、教學方式不滿足,便會排斥、產生厭學情緒,從而影響教學。為了避免上述現象出現,筆者從自身的教學實踐中意識到教師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全面武裝自己,以適應不同學生學習的身心需要。
(一)“教師”與“學生”的課堂關系定位,營造愉悅、寬松、民主、和諧的音樂課堂氛圍音樂教學過程是音樂藝術審美的過程,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單是知識授受和道德教化的關系,而是雙向情感交流的一種藝術審美關系,應該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學習、探索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教師對職業中專學生的態度較差,存在“輕視”現象,采取不負責任的教學方式,導致教學質量下降,這顯然與教師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相悖。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雙向互動的關系,不存在高低之分。此外,音樂知識的學習離不開舒適的教學氛圍,當學生處于情緒舒暢、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于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形成“優勢興奮中心”,學習狀態就會呈現出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良好效果,讓學生沉浸在富有余味的藝術空間里,達到較好的教學成果。
(二)教師應積極培養學生的“問題觀”,發散學生思維在自身的學習成長過程與課堂教學中發現一個很常見的現象,大多數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在面對教師的提問時,回答問題的勇氣越來越小,相信作為教師的同行們深有體會。“這是因為他們在舉手之前已考慮到參與的后果,擔心回答不好被其他人笑話,影響其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一定的封閉性,這也是中學生自我意識逐漸趨于成熟的標志之一。”對此,我們應積極培養學生表達自己看法的良好習慣,通過這一途徑引導學生產生熱愛表現自我的藝術感覺,表達內心對音樂的理解與感悟,形成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有效“反饋”,形成觀念的有效“碰撞”,從而結出絢爛的知識之花。此外,音樂教師要善于運用創造性意識與啟發性思維方式教學,要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開發音樂課程資源及運用與其他相關學科的有效交叉結合等,引導與激發學生對教師、教材、教學手段產生情感的共鳴。
作者:彭俊園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舊院落改造工作方案
- 下一篇:多媒體下職業中專音樂教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