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下音樂教學策略分析

時間:2022-03-04 03:42:00

導語:立德樹人下音樂教學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立德樹人下音樂教學策略分析

【摘要】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目標,對提升教育質量有重要意義。立德樹人作為一種教育理念,其本質是重視學生的內在發展,并將內在品質表現出來,通過德育、智育相結合的方式,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青年。

【關鍵詞】立德樹人;高職院校;音樂教育;教學策略

2018年5月2日,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而后,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目標”,再次強調了立德樹人的重要性,彰顯了中央對教育改革的重視和決心,標志著我國教育向新的方向發展。德育和智育的結合,既是教育的本質,也是社會主義教育制度優越性的體現。

一、立德樹人概述

立德樹人是一個頗具歷史感的詞匯,《左傳》中說:“立德,謂創制垂法,博施濟眾。”由此可見,所謂立德最早指的是在政治領域有所建樹。在后來時代變遷的過程中,根據世人的需要,“德”的標準不斷發生變化,反映了時代的歷史性和階級性。例如在封建宗法社會中,誰能夠維護家族整體利益,誰就是有德行的人;在將儒家思想奉為圭臬的封建社會中,遵守三綱五常的人就是有德之人,而不遵守的人就是無德的亂臣賊子。可見立德樹人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所謂“立德樹人”主要指立德與樹人兩方面,從語法上來說,立與樹都是動詞,立德作為樹人的方法和前提,樹人是立德的目的。其中,“德”是指自身的優良品質和品德,“立”從作用上來說是對外彰顯德行,即通過對社會做出貢獻或承擔社會責任,表現個人的優良品質。而樹人則指立德的作用,其中的“人”指“人才”,即對社會發展有用的各類人才。要立德樹人,我們就要清楚地認識到立什么德?樹什么人?這是立德樹人的實質,也是立德樹人的價值取向,是必須有明確認識的一個概念。在新時展形勢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我們所提倡的“德”,自主性、創造性、能動性是我們人才培養的目標,也是當代青年人努力的方向。音樂教育和德育的結合是自古以來的傳統,兩種教育相互促進、互相影響。樂在古代是儒家的六藝之一,孔子認為樂有修身養性的作用,在人的道德形成過程中有重要作用。進入新世紀后,越來越多的思想和文化涌入國內,其中有積極的也有負面的,各種思想充斥在大學校園中,學生面對多種思想的沖擊,呈現出價值觀多元的發展趨勢,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形勢下,高校教師要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用音樂傳播正能量,讓蘊含在音樂中的思想和價值觀走進學生的內心,使學生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從而達到利用音樂教育學生、培養人才的目的,展現音樂教育中智育和德育的效果,發揮出德育在音樂教學中的獨特教育作用。因此,在高職音樂教學中應當強化教育的實效性,在學生學習和欣賞音樂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通過塑造良好的教學環境,讓學生得以在充滿魅力的學習環境中發展,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1]。

二、立德樹人環境下高職院校音樂的教學策略

(一)創設音樂學習環境。優越的學習環境是學習的基礎,是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質量的關鍵。高職院校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重視環境方面的建設,為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提供較好的環境。關于環境建設,可以從學校建設入手,通過提升師資水平、擴大師資力量、提升校園音樂文化氛圍等方式進行建設。比如,可以通過廣播站播放優秀的音樂作品,讓學生可以經常聆聽音樂,在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的同時,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也可以舉辦音樂節或藝術節等活動,為學生創造更多參與音樂實踐的機會。在教學環境建設上,學校應當加大音樂器材的購入力度,豐富音樂器材的種類,包括中國傳統樂器、外國特色樂器等。同時,學校要促進教學向多元風格發展,增強學生的音樂見聞和樂器掌握程度,提升學生的音樂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創設良好的音樂環境僅憑學校投入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政府有關部門可以通過政策引導高職音樂教學的建設發展,比如制定高職音樂課程建設的標準或教學指導策略,加大對高職院校音樂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經濟全球化帶動了世界的整體發展,文化多元化已經成為發展趨勢。在當前的高職音樂教育中,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共存共發展,豐富了音樂教學內容的多樣性,對高校音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就教育的平衡性而言,我們不應過分突出某種音樂,不應厚此薄彼。當前不少高職院校的音樂教學中,過于重視流行音樂文化,一方面由于流行音樂文化有一套成熟的商業運行模式,另一方面年輕人多受流行音樂文化影響,對流行音樂文化更熟悉。有鑒于此,高職院校應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課程設置方案,平衡好西方音樂與中國音樂、傳統音樂與流行音樂的課程比重。當然在細節操作上,完全的平衡是一種理想狀態。面對外來文化的沖擊,許多青年人對傳統音樂缺乏足夠的了解。因此,在兼顧平衡的基礎上,應該對傳統音樂應作出適度的傾斜。教育要樹立標桿和榜樣,通過讓學生向優秀的人學習,可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情感。比如,可以在校園活動中邀請優秀音樂人或傳統樂器名家到現場展示,也可以通過講座、演講等方式,讓學生與名家面對面地交流,拉近學生與名家的距離,以此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和傳承音樂的興趣。在音樂教學中最重要的是樹立科學的音樂教學理念,教師要認識到教學的本質是教人,音樂只是種載體,音樂教學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音樂基礎知識,走進音樂、了解音樂,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將音樂作為自己一生的興趣愛好。所以,教師在進行音樂教學時,要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特點和音樂基礎,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讓教學更符合高職學生學習音樂的需要。比如,在教授學生感興趣的流行音樂時,可以增添民樂或西洋樂的版本,讓學生欣賞多種音樂風格的不同,從內心深處感受音樂的魅力。這種從學生的興趣出發、再通過比對不同樂器演奏版本的教學方式,真正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對待,教師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在享受音樂的同時,可以真正對音樂產生感情。(三)完善音樂教材體系。教材是學生學習音樂理論的基礎,從簡單的讀譜、節奏到和聲、旋律,是音樂教學的根本依據,教材內容的完善程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音樂教學的質量高低。流行音樂以其特有的優勢占據了主流音樂市場,但也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對流行音樂感到厭煩,反而將注意力放到了傳統樂器、民歌和西方古典音樂上。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通過豐富教材的內容構成、設計出兼顧各種風格音樂的教材的方式,提升音樂教學的質量,滿足學生的需求,同時也可以為傳統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學校應依據本地音樂優勢,將本地特色音樂合理納入教學教材,展現本地音樂的獨有魅力。另外,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增加音樂史、樂理等課程,讓學生可以更深刻地認識音樂藝術,從而奠定自身的音樂文化基礎。(四)創新音樂教學模式。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各階段教育的教學方式都在不同程度上延續了填鴨式教學的特點,這種教學模式過度強調教師的作用,上課都是教師在講、學生負責記筆記,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動,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總是被動接受的狀態,對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因此,創新高職音樂教學模式,首先就要認識到學生才是學習活動的主體,針對學生對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的接受度,探索出適合學生的音樂教學模式。音樂教學是一門注重實踐和感受的藝術活動,教師如果只是進行枯燥的講解,學生會對音樂產生乏味的感覺,學生的學習興趣下降,教學目標便難以完成。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音樂教育旨在教學生學會用審美的眼光去審視音樂(或言之讓學生發現音樂中的美),只有調動學生自己的眼睛、耳朵、大腦、心靈去感受音樂藝術之美,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的發現美和創造美,才能真正發揮音樂“德融音聲,涵育心靈”的“立德樹人”的作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教學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教學手段,直觀生動地向學生展現音樂的內容與特點,從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學生對音樂的認識,營造出活躍、愉快的音樂教學氛圍。教師對學生而言不僅是專業導師,還是藝術的領路人。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最好能根據自身特長,在學生面前通過演奏、演唱、舞蹈等方式加深學生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同時讓學生在心理層面對教師產生認同感,通過塑造一定的個人崇拜讓學生對音樂達到癡迷的狀態,從而自己主動融入音樂學習中,進而提升音樂教學的效果。另外,任何教學模式都應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高職音樂教學應建立在學生的專業和校園生活之上,依據學生不同的專業,合理調整教學內容,使音樂教學融入學生的學習和校園生活中,讓音樂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在學習間余還需讓學生多聽、多練中外知名音樂家的作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園藝術活動,以此提升校園文化氛圍,既可以使學生豐富自己的大學生活,也可以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德育的重要形式之一,音樂教育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還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得學生對待生活、人生的態度更加積極向上,同時,還可以有效促進學生藝術鑒賞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蔡麗冰.談高職院校立德樹人的方法策略[J].智庫時代,2018,(28):250.

[2]李淑芳.高職教育管理中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策略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9,(05):121.

[3]馬蘭.高校音樂教育與“立德樹人”探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9,(01):145.

作者:張郁芳 單位:蘭州現代職業學院城建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