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中緘默知識的傳遞效能

時間:2022-02-23 10:43:46

導語:英語教學中緘默知識的傳遞效能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英語教學中緘默知識的傳遞效能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諸多本科院校實現向職業教育的轉型與過渡,使高職英語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與挑戰。緘默知識理論對現今的高職英語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借助緘默知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能夠轉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轉變學習認識,在課堂上形成“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的多向度、交叉性知識傳遞,進而形成良好的知識共享網絡,最終使高職英語教學的教學目的得以實現。

關鍵詞:高職英語教學;緘默知識傳遞效能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深入,國內多所本科院校開始逐步實現向職業教育的轉型和過渡,從而使高職英語教學面臨著全新的挑戰,如何能夠在當前的形勢下使高職英語教學呈現出與本科院校“學院講授式”英語教學的不同特質,又能夠讓以“技能傳導式”的高職英語教學彰顯其教育職能,是值得每一位高職英語教學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一、緘默知識概述

(一)緘默知識釋義

“緘默知識”這一概念最初由英國學者波蘭尼在其專著《人的研究》中提出,并在其后續的著作《緘默維度》中,對這一術語進行了系統性闡釋。波蘭尼指出,作為社會個體的人通常兼具二種知識,一種知識為可以借助言語、文字對他者進行傳遞的知識,此種知識即為顯性知識;另有一種知識難以借助某種介質向他者進行知識的傳遞,此種知識多表現為帶有鮮明的個體性經驗特質,其傳遞過程并非是線性的,而通常是在具體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感受習得。基于這個意義,有學者將緘默知識也稱為“隱性知識”。結合波蘭尼的理論,筆者對緘默知識作如下定義:緘默知識即是個體自身所掌握,獨有的并且難以借助言語、文字等方式向他者傳遞的知識。

(二)緘默知識的特質

1.非語言傳遞性。緘默知識的特質之一,即在于其同顯性知識的知識傳遞模式不同,顯性知識能夠借助語言、文字或者符號等方式實現知識傳遞,而此種知識傳遞模式無法用于緘默知識,即如波蘭尼曾列舉的一個例子,人們可以辨識出一副面孔,也能夠在洶涌的人潮中對這副面孔作出準確的辨識,然而人們無法闡述清楚其如何做到對這副面孔的有效辨識。此種特質通常被稱為緘默知識的“默會性”。2.個體專有性。緘默知識通常表現為個體性的經驗特質,因此其不同于顯性知識的公共性特質,也就是說,緘默知識的知識載體是個人,其知識架構難以借助常規的傳遞模式實現,蓋因掌握緘默知識的個體難以對自身所具備的緘默知識進行系統性闡釋。3.情境體驗性。緘默知識的習得通常同特定的情境存在關聯,也是對特定問題及其解決方式的直覺把握,其所體現出的效用同情境的再現存在不可割裂性。

二、緘默知識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效能

就國內英語教學而言,除去教育層級的不同以及內容、難度有所不同之外,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及教學模式方面實質上是趨同的,即均遵循著“夯實基礎——強調發音——拼寫范式——詞性強化——一詞多意——語法時態”的教學思路,此種英語教學思路,盡管秉承著循序漸進的知識傳遞模式,然而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易使其產生高等教育同高中階段、乃至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學別無二致的感覺。在此種感覺的暗示下,學生便會產生英語學習懈怠感,進而使其難以在高職階段的英語學習保持足夠的學習動力,易產生學習焦慮感,最終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獲益極其有限。以高職英語聽力教學為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焦慮情緒多呈現在其認知方面,表現為難以順暢的進行發音與掌控節奏,剛學習過的詞匯轉瞬便被遺忘,尤其可能出現一些較為極端的狀況,諸如逃課、在課堂躲避教師目光和避免與教師目光直視,課前未能進行充分的課程預習便來上課等,前述情形均會造成學生在英語聽力學習過程中出現理解效率低下,同時產生緊張和不安的不良情緒。緘默知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傳遞效能,在于其能夠激發起受教育對象的學習興趣,使其將他人的經驗吸收內化為自身的價值理念,同時能夠將此種價值理念奉為自身的外部行動準則,進而指引自身的外部行為。如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十分重視授課英語教師的個人風格塑造,其原因即在于個性鮮明的教師能夠誘發學生的學習欲望,使學生在授課過程中形成對教學風格鮮明的授課教師的拜服,進而轉變對英語學習的印象,不再將學習過程視為被動的知識接受過程,而將學習視為充實自身、提高個人格調的有效方式,從而大幅度提升學習效率。此例中的新東方英語培訓學校之所以強調教師的鮮明教學個性,其目的即在于使英語教師依托教學個性彰顯的方式,如英文演講、英文歌曲演唱等方式,使學生由對教師的尊崇潛移默化為對知識的尊崇,從而實現教師個人向學生的緘默知識傳遞。再如英語教師在回答學生關于如何學習英語,提高聽力與閱讀水平時,經常使用“語感”一詞,并建議學生借助收聽英文原聲歌曲、閱讀英文報刊培養“語感”,然而卻很難對“語感”下一個精準的定義,似乎只可意會而難以言傳。其實,所謂的“語感”即是英文領域的緘默知識,借助“語感”的習得,將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肯定和自我激勵,進而提升學習效能。

三、緘默知識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實現路徑分析

(一)平等溝通實現緘默知識的多向度拓展

創設師生平等的課堂氛圍已經成為教育界的共識,此種教學模式的優點,學界也已多有論及,筆者在此不再贅述。需要指出的是,此種平等乃是建構在教師對課堂掌控的情形下的相對平等,教師在課堂上仍然擔任著“威權”式角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運用緘默知識理論,不僅能夠發揮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熱情,同時也使教師由以往的“威權”式角色轉變為“平權”式角色,其自身即是緘默知識的傳遞對象,同時也是緘默知識的接收對象,此時與之形成對應的知識傳遞主體成為學生。而作為緘默知識接收對象的身份,本身便體現為對學生及其所掌握的緘默知識的重視,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認同感,并由此種認同感形成向主動學習的轉化。此外,緘默知識的默會性也有助于知識的生成,如教師在講授同旅游相關的主題對話之前,可以借助相關的話題切入,使學生能夠意識到同交際對話主題存在關聯性的緘默知識,如旅游路線選擇等,在進入到旅游對話教學階段時,學生便能夠借助緘默知識實現對其顯性知識(句型、功能言語等)的習得與使用,從而實現“教師——學生,學生——學生”的多向度、交叉性的知識生成與知識再創設。

(二)情境設定激發緘默知識的深層次挖掘

高職教育的技能性特質決定了高職英語教學要凸顯實用性,因此在高職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先期性的學情分析,掌握學生的知識背景,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有針對性地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實現切入式的興趣發掘教學引領模式。教師可以在授課中,結合當前學生熱衷于《摩登家庭》《破產姐妹》等美劇的喜好,在英語閱讀授課中以此為切入點,借助對美劇字幕的翻譯分析,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且由其自身所掌握的緘默知識,讓學生之間相互分析字幕翻譯的得失,從而讓緘默知識得以顯性化,實現了學生之間知識的互補與完善,同時也使學生獲得了不同于以往的英語學習體驗,在凸顯了高職英語教學實用性的同時,最終提升了高職英語教學的效果。

作者:孟令波 單位: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

參考文獻:

[1]高芳祎.研究型課程實施與教師專業成長——一位專家教師的個案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1).

[2]楊學鋒,王吉華,劉安平.緘默知識理論視野下的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J].現代教育科學,2010,(01).

[3]于文華,喻平.榜樣的效能:緘默知識視閾下的教師專業發展[J].教師教育研究,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