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學校班級管理的思考與構建
時間:2022-12-10 02:47:01
導語:職業學校班級管理的思考與構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職校學生是受教育群體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從調查結果看,職校學生多數學習上自信心不足,學習基礎薄弱,學習能力較差,自制力不強;心理較脆弱,自尊又自棄,自大又不自信,情緒易波動,偏激易沖動,個性強。在學校的日常學習、生活中,表現為常犯紀律、厭學、精神萎靡不振等。正因為如此,教育者常常因此而放棄教育的職責,放任自流,致使學生自暴自棄,甚至走上歧路。基于此,職業學校就更有實施生命化班級管理的必要性。其實職校學生是非觀念比較強,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和一定的是非鑒別觀點,比普通高中生更能預感到生存壓力,他們更需要被重視、被關懷,渴望理解與開導,同時精力充沛,活動表現積極,這也就拓展了生命化班級管理的空間。
二、職業學校生命化班級管理的構建
既然職業學校實施生命化班級管理成為一種必要,那么,如何讓班級洋溢著生命成長的氣息,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場所,這是職業學校教育者必須思考的問題。
(一)管理對象要“人”化
職業學校的班級組織管理者首先必須有這樣的理念,我們的管理對象是“人”而不是“物”。“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葉瀾)。”而我們的教育是偏離生命的教育,是“社會的教育”,“是知識的教育”,職業教育似乎變成了“物的訓練”,是“工具的鍛造”。的確,學生是來學習技藝的,但他們受教育難道不是為了享受美好的生活和幸福的人生?受教育是他們人生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從某種意義上說還應該是他們最幸福的一個階段,那么他們在這段美麗的人生過程中難道不應該得到“人”應該得到的尊重?如果教育僅僅是為了培養出一個“工具”,那么職校畢業生的人文素質就比較低,他就可能片面逐物,唯利是圖,那最終也會因為“為人”的問題而慘遭社會的淘汰,更嚴重的是整個社會也會因為成堆“物”的匯聚而缺乏活力與生存力。職校學生不是考試的機器,不應該因為成績差而淪為低等人。他們是有待成長的孩子,不能因為他們的行為有偏差而被“遺棄”。在職校中,常常會有學生因為打架、偷竊的行為而被開除,“開除”作為一種懲治方法是必要的,但教育者可以自問一下,是不是這個學生被開除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因此而如釋重負,為終于少掉了一只“害群之馬”而暗自高興呢?如果我們認真反思一下,這個學生他也是一個“人”,是我們的教育對象,那么他的離去難道不是我們教育的失敗嗎?我們是不是可以更多地想一想:這個學生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是不是可以避免走到這一步,他退學以后的人生會怎樣地改寫呢?再比如,某個學生通宵上網,獲知消息的教師,試問你第一個想到的問題是你的班級因這個月的管理不善肯定沒有獎金了,還是為什么他要去通宵上網,有沒有安全隱患,會不會產生更壞的后果?你關心的是你的榮譽你的獎金還是他的成長?其實這是很簡單的道理,就像小孩打破了碗,你是心疼你的碗還是小孩的受傷?一些教師常常不自覺地心疼“那只碗”。
(二)管理規則從“人”出發
一般的教師總是以苦口婆心的說教來教育學生,不準這個,禁止那個,把學生的一切言行都牢牢控制在教師嚴格的管束和監督之下。除校紀校規之外,還制定各層次的規章制度來依“法”治班。筆者以為,這只是“管理”而不是“教育”。職業學校喜歡用種種的規范條款約束學生的天性,限制學生的言行。下面的這些規則我們肯定不陌生:在課堂上不能講話,不能喝水,不能傳紙條;在教室里不準聊天,不準看雜書,不準喝飲料……如果規則不從學生的需要出發,則甚至會鬧笑話。比如,在某學校的校規里有一條“不準喝可樂”的規定。但因為可以喝開水,所以,學生會把可樂倒在開水杯里蒙混過關,結果被學生干部抓住用可樂瓶喝可樂的,就扣分,在開水杯里喝可樂的就不扣分。這種事例的出現,說明有些規章制度形同虛設,在實際操作中不能起到有效作用。美國教育家愛默生說過:教育的秘密是尊重學生。充分尊重學生自身的需要,思想教育才能入腦入心。職校生特別自卑敏感,長期以來聽慣了批評,希望被人理解、被人尊重,只有當他們這種需要得到滿足時,思想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觸動他們的內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不關注他們自身的需要,總是找他們的不是,容易使他們產生抵觸情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班級管理的規則制定必須出于學生的需要,而不是教師對學生的強制要求。教師要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即不只是班級要“我”做,而是“我”要做,因為“我”需要。比如,環境是我生存的空間,所以我要自覺維護班級的榮譽,我安靜地自修,我要打掃干凈教室和寢室,因為我自己希望生活在一個溫暖、安靜、清潔的環境中;我參加某種活動,不是因為班主任勒令我填充名額,而是為了鍛煉我的能力。所以,只有從尊重學生自身的需要出發才能找到共同需要,達到集體目標。確立班集體目標時,應該想方設法找到一條途徑,把學生的自身需要和集體目標聯系起來,讓學生欣然接受并加以貫徹。就拿讀書來說,與其不準讀這個書,不準讀那個書,不如建議他們讀什么書,但如果要求每個學生把讀書和振興中華聯系起來,則學生未必能做到。但如果在烹飪班舉行中華美食文化知識競賽,這樣就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又能豐富學生的知識,提升學生的內涵,創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可能。
(三)管理制度為“人”服務
這里所說的管理制度主要指管理制度中的師生、生生關系的處理。目前的職業學校與其他各類學校的班級管理一樣,實行的都是以班主任為管理主體、以班級全體學生為管理對象的一種管理模式。由此推進下去,班長管組長,組長管組員,上級對下級有絕對的權威。我們的管理制度大多不是為“人”服務的,而是為了教師這個“人”更好地去管“物”,約束“物”的。舉個簡單的事例,比如在師范班的寫字課上,那天按照規定應該是寫毛筆字,但其中一個學生卻在寫鋼筆字。班干部發現了,叫他改寫毛筆字,理由肯定是“老師說的”。老師發現了,也叫他改過來,理由是“規定是這樣規定的”。我們常常缺乏一種換位思考,缺乏一種服務意識。我們假設一下,如果那個學生偏不改過來,那么老師該怎么做?你會怎么設想他的動機,你是判斷他挑戰你教師的權威還是他在維護自己的利益?也許那個學生根本只是找不到他的毛筆,與其浪費時間,不如寫鋼筆字。但在實際中,教師常常只會發火,除了扣學生的常規紀律分外,常常顯得“黔驢技窮”。除了教師要培養為“人”服務的意識,也要培養班干部這樣的意識。在管理過程中,班干部的工作重點不在于抓同學的“小辮子”,記下違紀同學的名字,扣他們的品德操行分,而是應該多提醒,多給同學補救的機會,允許同學犯錯誤,并幫助同學改正錯誤。我們應該對學生多一點尊重,多一些人文關懷,要知道建規立矩不是簡單地為了把學生管住,而應該是為學生服務,使之成為學生健康發展的保障,成為學生成長的行為規范。
綜上所述,在職業學校班集體建設中,我們必須有“生命化教育”的意識,強調尊重理念,實現人文關懷,建立人性化的規則和制度,營造和諧的班級氛圍,讓學生在“人”化的環境中得到健康發展,并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堅實的基礎。
本文作者:郭惠芬工作單位:無錫高等師范學校
- 上一篇:芻議旅行社經營管理的計策
- 下一篇:試議建筑企業經營管理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