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創業教育實效研究

時間:2022-06-14 08:28:07

導語:提升高校創業教育實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升高校創業教育實效研究

今年全國高校畢業人數將達到749萬人,比2014年增加22萬,增長了3%,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始終得不到有效的緩解。在《教育部關于做好2015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4]15號)指引下,各大高校為了促進畢業生就業,紛紛高舉創業教育大旗,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活動,在課程設置、師資培養、實習與實踐基地方面加強建設,營造校園創業教育氛圍,鼓勵和引導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走以創業促就業的發展道路。然而受到傳統教育觀念束縛和高等教育機制的影響,不少高校創業教育實效較低,如何提升創業教育實效依然是高等教育熱點研究課題。

一198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面向21世紀教育國際研討會”,首次提出創業教育理念。我國高校創業教育興起始于20世紀末,歷時近20年,經歷了少數高校萌芽階段、試點高校探索階段和全國高校全面推進階段[1]。在創業基礎課程設置與普及、師資培訓、學生創業實踐活動、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績,也涌現一批創業典范,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高校就業難問題。但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角度來看高校目前的創業教育,其實效與預期目標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從教育維度而言:第一,創業教育價值理解是否真正正確把握?創業教育是系統培養學生創業意識、能力和創業精神的一種教育,是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其本質在于創新。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局于2012年作《創新創業教育:英國高等教育指導》咨詢報告指出:創業教育關注的是學生在創建企業、設計創業組織、拓展企業業務過程中具有相應的獨創性觀點的意識與能力,更強調創新性。盡管報告把創新與創業統一起來,突破傳統創業教育的狹隘一面,同時也讓創業教育染上商業和功利的色彩,跟我國高校目前認同的創業教育價值相一致。概括為兩大方面:一是認為創業教育具有絕對性的正面價值;二是認為經濟效益是檢驗創業成功的唯一標準。果真如此?從創業教育本義上看,創業結果有成功與失敗之分,如創新創業史上留下的荷蘭郁金香的狂熱、美國華爾街黑色的星期四、日本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的污染、印度的博帕爾毒氣泄漏案等這些悲慘的案例也曾是創業的杰作,盡管與創業的正面價值相比猶如滄海一粟,但千里之堤也會潰于蟻穴,如果不及時識別、制止與糾正,很可能會給人類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又如一些人認為創業教育是引導學生成功創辦企業,獲得經濟效益,帶動社會就業。奧地利政治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教授認為“創業不等于發明,只要發明不涉及具體應用,就與經濟無關”[2]。創新創造不限于經濟領域,創造發明不全出于經濟需要的目的,也不限于服務經濟發展,因為除經濟以外,還有大量出于好奇心、對真理和規律的探索需求創新創業。如果以經濟效益是檢驗創業成功的唯一標準,那么獲得應用與經濟效益之后就不可能有更深層次的探索欲望,往往也會使創業源于經濟效益的追求并止于經濟效益的獲得,這與創業的本質背道而馳。第二,高校創業教育是否真正具備基礎條件?創業課程體系、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創業教育師資隊伍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三大基礎條件,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前提。教育部于2012年8月印發《普通本科學校創業教育教學基本要求(試行)》就明確要求高校要將創業教育納入本校的教學計劃,并且不得少于32學時,不得低于2學分。作為一種更高層次的素質教育,創業教育應當與其他的基礎課程具有同等地位。但縱觀各大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課程設置普遍不合理。部分高校試圖引進國外創業教育體系卻又水土不服,與專業課程嚴重脫節。一些高校自行開發的創業教材,在整體上缺乏系統的創業經驗與相關專業的結合,對創業教育內容缺乏深入的研究,導致教材孤立、零散,缺乏可操作性,無法滿足學生的需求,嚴重缺乏案例教學資源,難以實現案例化教學。一些教師選取諸如《中國好商機》、《致富故事》、《創業英雄匯》之類的電視節目作為教學案例,實際是生拉硬扯,因為電視節目經過媒體記者編輯往往無法真實反映創業過程,如團隊構成、創業者能力、資源與創業項目匹配程度、市場調研與開拓、制度建設、商業談判、經營決策等等創業的關鍵要素難以真實呈現出來,使得一個案例僅是一個有趣的故事,難以啟發學生的創業思路,也沒法拓寬學生的視野,更別說讓學生領悟和培養創業者的精神品格。

創業是一項復雜的活動,創業教育需要以創業實踐為基礎。而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又是大學生創業實踐的基本平臺,是創業教育課程教學從理論走向實踐,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經之路。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推出《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認定辦法(試行)》也明確地要求各地方政府和高校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為大學生提供多種創業、就業、職業技能實訓場所,鼓勵學生到創業實踐基地實習實訓。盡管在政策上肯定創業教育實踐性的一面,但實際上各大高校創業教育實踐條件遠遠不能滿足大學生的創業實踐需求。從宏觀上來看,地方政府對高校創業教育資金支持不足,或者沒有專項的資金支持。社會、企業對高校創業教育實踐不夠重視,怕承擔責任,對與高校共建大學生創業實踐平臺興趣較低。高校本身財力有限,難以建立穩定的創業實踐基地。因此,知識與行動脫節、理論與實踐分離在高校創業教育中普遍存在,缺乏創業基礎條件致使創業教育大打折扣。教師是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和實踐基地建設的核心,是引導創業教育從理論走向實踐的橋梁,是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結合的粘力劑。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水平對高校創業課堂教學和實踐的影響最為直接,是創業教育質量的最敏感因素和最核心的基礎條件。盡管各大高校高舉創業教育大旗,但是否真正具備創業教育最關鍵的基礎條件?目前我國尚無創業教育學科,自然沒有班科出身的創業教師。經管類或者工商管理類專業畢業的創業教師盡管接受比較系統的經濟、管理學科教育,但缺乏專門的培訓與實踐歷練,難以將理論與實踐結合。盡管自2005年以來,由全國青聯、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共同引入和發起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的大學生KAB企事業教育項目,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業教育師資,填補了創業教育師資的不足,在高校創業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中起到保障性作用。但由于創業師資缺少創業經歷,加上培訓周期短,在教學實踐中難免紙上談兵。調研結果顯示,64%被調查的高校表示嚴重缺乏創業師資力量[3]。能否聘請校外企業家擔任創業師資主要力量?一方面,作為開展創業教育的主體,高校不能完全依托兼職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另一方面,企業家擔任創業教育講師也有軟肋:繁忙的工作、復雜的應酬已使得他們時間和精力都是極大的透支,擔任高校一門課程往往讓他們感覺力不從心。多數情況是邀請他們回校作創業專題講座,盡管他們通過分享人生的經歷與感受,引起學生的興趣,但由于沒時間靜心備課,講授內容較為隨意,與創業課程難以形成有效的銜接,從而難有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創業教育在全國各地高校轟轟烈烈地開展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可否認當前創業教育取得的優異成績,尤其是對推動大學生就業起到舉足輕重作用。但從教育實效的維度來看,還需要全面審視創業教育,在反思創業教育過程中前進,使創業教育得到更好的開展。為提高創業教育實效提出以下建議:第一,重塑創業教育價值。過分夸大正面價值和過于強調經濟效益的創業教育價值往往會將創業教育引入歧途。從創業教育本義來考量,價值因人而異,重塑創業價值:一方面,要從學生個體角度去考量創業價值。學生創業意愿和需求多元化,大致分為三種:第一種是具有強烈的自主創業欲望和創業需求的學生;第二種是創業意愿不強,把創業作為就業補充的學生;第三種是沒有任何創業意愿和需求的學生。不同的學生創業需求層次不一樣,自然塑造個體的創業教育價值也不盡相同,需要因材施教。對于第一種創業教育價值高的學生,應當培養他們創新創業精神和創業實踐能力,幫助他們在風云變幻的市場中,通過摸爬滾打的實踐走向成功;對于第二中創業教育價值一般的學生,讓他們掌握創業教育的基本路數,培養一定的創業能力,在就業出現挫折時還可以轉向自主創業;對于第三種創業價值低的學生,應當讓他們了解創業知識,知道創業之艱辛,從而更珍惜當前的職業,在本崗位恪盡職守、忠誠敬業。另一方面,抓住創業教育的本質。創業教育本質在于創新,這已超越了經濟利益的羈縻。出于經濟利益考量的創業教育課程顯然不是創業教育的價值全部。這是因為創業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唯一要素,經濟效益也不是檢驗創業教育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在整個高等教育體系中,創業教育與其他學科教育應該處于和諧的平衡關系。不但不能讓學生束縛在創業教育上,而且還要讓他們在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后,學會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創業教育,更深刻地了解創業教育對于個體的價值,從而對創業作出更理性思考。第二,扎實推進創業教育基礎建設。經驗表明,只有扎實做好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和實踐基地建設,打造一支優質的師資隊伍,才能更好地開展創業教育,提高創業教育的實效性。在課程體系建設方面,高校應當在重塑創業教育基礎上,根據學生實際需要,結合專業教育體系,將課程體系模塊化設計成四大模塊。第一模塊,側重學生創業價值觀、基本創業能力的培養,以必修課或者選修課形式開展,要求學生必須要修其中某一門課程。第二模塊,以網絡形式開設一些經濟、管理類,如市場調查、項目管理之類的課程,幫助學生提升創業能力。第三模塊是以實訓的形式,將創業教育與專業學科、素質教育結合起來,在實訓中提升學生的創業能力。第四模塊是以團隊實踐形式真正進入真刀真槍的創業實踐中或者模擬實踐中,通過創業項目真正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在實踐基地建設方面,高校主動與政府、社會組織和企業聯系,爭取政府、社會對高校創業教育的大力支持,解決高校創業教育基地建設資金不足問題。另外,還可以通過與企業建立創業教育聯動機制,做好大學生創業幫扶工作,積極鼓勵大學生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低投資的創業實踐,如建立電子商務網站、踐行“微商”、品牌等等,通過真正的創業實踐積累創業實戰經驗。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通過“內培外引”方案,建設一支理論過硬、實踐能力強的創業師資隊伍。首先要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邀請一些熱心教育事業的創業家、創業顧問以及創業投資家以及杰出創業校友等進校擔任創業教育教師,與專職教師共同開發創業課程,借助專職老師提升理論水平;其次,鼓勵專職教師兼職或者掛職到企業擔任部分職務,真正了解企業創業過程與動作情況,豐富人生閱歷,積累創業經驗,提高實踐指導水平;再次,通過鼓勵老師參加創業教育領域的培訓與學術交流活動,來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例如遣送一批優秀教師參加定期舉辦的“KAB創業教育講師”培訓班、創業教育論壇,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創業案例研究和創業實踐訓練,拓寬教師的視野。

總之,我國創業教育依然會不斷地向前發展,創業教育的價值與創業實踐也會在發展中發生演化,新問題不斷涌現。我們要肯定成績,反思不足,在反思中不斷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法,提高創業教育實效,最終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創業精神和能力,并付諸于實踐的社會創業精英。

作者:張鋒興 單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