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的滲透

時間:2022-08-31 10:10:54

導語: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的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理學科核心素養在初中地理的滲透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重視培養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必備的能力,圍繞學生核心素養開展教學工作,實現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融合。開展實踐活動、構建知識導圖、創設教學情境、設計主題探究,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落實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地理;核心素養;滲透

學科核心素養是指學生通過某學科的學習,逐漸形成的必備品格、關鍵能力與正確價值觀。地理核心素養包括區域認知、實踐能力、人地協調觀念、綜合思維,而這也是初中生學習地理的必要能力。因此,教師需重視地理教學與地理核心素養的融合,改變傳統教學理念,摒棄單一的教學模式,圍繞核心素養優化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掌握地理學科的思想和方法。教師應采用創設教學情境、開展探究活動以及主題探究等教學模式,實現教學活動與核心素養培養的融合,促進地理教學與核心素養的相互滲透,進而有效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人地協調觀念

人地協調觀念是指人們對人與社會、自然和諧共處重要性與必要性的認識,而人地協調觀念隱藏于地理現象,滲透在地理教學中。因此,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課本知識,還要培養其人地協調觀念,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來看待世界。情境式教學中的情感氛圍,可以調動學生的感受,給其帶來深刻的體驗,使其能夠深入感受環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影響或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影響。通過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入情感氛圍中,深刻感受人類環境和人類行為的關系,有利于其形成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并實現人地協調觀念的培養。例如,教學《降水與我們》一課時,為了強調降水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教師可以通過播放抗洪救災紀錄片,讓學生回憶長期下雨的生活情況;同時通過PPT展示西北地區長期不下雨的場景,使其回憶夏季缺水的情況。借助多媒體創設降水過多或過少的情境,并讓學生回憶生活中缺水或強降水的現象,引出課堂知識,使學生深入思考降水與人類生活的矛盾關系。這時教師向學生介紹中國不同區域降水現狀,使其了解南方和東方降水多、北方和西方降水少,以及不同地區人均占有水資源不同的國情,讓學生對降水與我們生活的關系有進一步了解,最終培養其人地協調觀念。

二、構建知識導圖,增強地理綜合思維

地理綜合思維是地理學科的思維方式,要求學生從多角度、多要素分析地理現象和事物,認識不同要素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相互影響關系、相互作用關系。構建知識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地理現象發生、演變的過程,能全面認識和分析不同地域的地理環境特點,也可以看清現實生活中的地理問題。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某個單元或某個章節的地理知識結構,引導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地理事物和現象,有助于增強其綜合思維,實現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例如,教學《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一課時,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好一張紙與彩色筆,以中國為主干,在主干上畫出西北地區、東北地區、東南地區三條枝干,在每條枝干上畫出地理環境、農業發展66兩條分支;其次,教師讓學生自行了解中國不同地區的氣候、地形等,同時了解不同區域的農業發展類型,包括灌溉農業、果林業、畜牧業等;最后,待學生有了一定了解,引導其在分支上畫出不同地區有哪些自然環境、哪些農業生產。在構建知識導圖時,學會從不同地理氣候、地形和位置來考慮區域農業發展情況,同時也意識到需要多方面、多角度考慮,才能保證農業經濟發展的提升,進而對因地制宜解決農業發展問題有了更深的了解。構建知識導圖,能讓學生在該過程中發展綜合思維,有利于其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三、設計主題探究,培養地理區域認知

地理區域認知是學生學習初中地理的必備要素,掌握區域認知方法,學生就可以分析區域特征、區域條件,對比區域差異和分布規律,從而了解不同區域之間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機制。主題探究是指教師在設定的主題下,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幫助其從區域視角認識人文、地理關系以及地域特征,使其積累區域認知經驗,掌握區分區域差異的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地理區域認知水平。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整合教學內容,將其作為探究主題。以此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可以吸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并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區域地理學習方法,對培養其地理區域認知具有促進作用。例如,在學習《面向海洋的開放地區———珠江三角洲》時,教師以珠江三角洲城鎮經濟發展作為探究主題,讓學生收集珠江三角洲各城市經濟發展趨勢的資料。有的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研究文獻,有的學生則尋找廣州、深圳經濟發展特色的相關圖片與報道。在獲取相關資料后,教師引導學生對信息再加工,深入分析珠三角每個區域或相關城市的經濟特色,使其了解珠江三角洲各區域的發展優勢和問題,進而提高認知水平。在探究學習最后環節中,教師可向學生展示不同時期珠江三角洲的地圖,如先秦時期、秦漢時期、北宋時期、明清時期,讓學生全面認識不同時期珠江三角洲經濟改革歷程,從而幫助其學會從經濟發展特色的角度了解區域的異同,最終實現學生地理區域認知的培養。

四、開展實踐活動,加強地理實踐能力

地理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在生活基礎上學習地理知識,從生活的角度思考地理問題,并學會用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地理核心素養的重要內容。在實踐活動中,通過實施實踐方案、分析實踐數據、探討實踐結果,學生能全面了解與掌握地理知識,同時也能增強動手能力和動腦能力。因此,教師應圍繞地理實踐能力的培養來設計實踐活動,適當引入生活素材,使學生在探究中認識到地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進而增強其探究動機,加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實現核心素養的發展。例如,教學《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一課時,教師以“探究海陸氣候變化因素”作為實踐活動任務,選擇“夏天游泳”作為問題導入的素材。大多數初中生都向往夏天去海邊游泳避暑,所以對該問題會產生濃厚的興趣,以此提問學生:“為什么大家在夏天時都要去海邊游泳避暑呢?”緊接著,教師可展示同緯度的五個城市氣溫圖,讓學生觀察氣溫圖,找出相關信息和規律。另外,教師將學生分為5個小組,每個小組各自探討同緯度區域冬天離海越遠溫度越低、夏天離海越遠溫度越高的原因,提供燒杯、清水、酒精燈、干沙土、溫度計以及鐵架臺來開展探究實驗,并探討實驗結果,進而總結出海陸熱力差異的知識原理。這樣一來,通過開展探究活動,可顯著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綜上所述,將地理核心素養滲透于地理教學中,可以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實踐能力,讓其具備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利于實現我國社會人才培養的目標。教師應根據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改革教學方法和內容,提升教學質量,有效實現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通過精心設計教學內容,引進多元化教學模式,開展實踐活動、構建知識導圖、創設教學情境、設計主題探究,促進學生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的提升,從而確保學生地理學科素養的長遠發展。

作者:趙穎 單位:徐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