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與成人教育策略分析
時間:2022-08-17 09:28:50
導語: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與成人教育策略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涌入城市尋求發展,一方面希望融入城市扎根城市,另一方面卻由于各種原因與城市“格格不入”,這種矛盾日積月累必將阻礙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成人教育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有效手段之一,利用教育的手段為其提供素質提升、能力提高、知識補充、心理救援等幫助,可以推動其城市融入的深度和廣度。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外來務工人員
外來務工人員通常指的是外地來本地城市打工的人員,一般泛指從事建筑行業、搬運行業等技術含量低,以體力勞動為主的從業人員。[1]在我國,外來務工人員為城市的發展做出了難以磨滅的貢獻,無論是黨和國家還是社會各界都非常關注這一群體的發展。我國社會經歷了農村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隨著城鄉二元社會結構的逐漸崩塌,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轉向城鎮,成為我國社會轉型過程中的一種特殊現象。“農民工”一詞最早由社會學家張玉林教授在1983年提出,盡管農民工勤勤懇懇為城市化建設付出勞動,卻被貼上了“低素質、低能力”帶有歧視色彩的標簽。隨著社會的發展,眾多學者提議將“農民工”改為“外來務工人員”:即指戶口仍在農村,但已經完全脫離或基本脫離傳統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主要依靠在城鎮所有制企業打工或從事其他服務行業為生的人群。[2]
(二)城市融入
社會融合起源于迪爾凱姆的社會團結以及帕森斯和洛克伍德、哈貝馬斯、吉登斯的社會整合理論,社會融入注重社會各個群體間的相互包容滲透,包括經濟關系、社交關系、文化關系和心理距離等,強調平等性和交互性,具有雙向特征。[3]城市融入是社會融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融入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包括生存方面、社會方面、心理方面。首先,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首先始于在城市中有一份工作,具有維持自己在城市生活的基本物質保障,這是最基本的城市融入水平。其次,隨著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生活的逐漸深入,他們開始學習普通話,學習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逐漸向城市生活靠近,并開始與城市居民互動交流。再次,心理方面的適應是最高等級的適應,是真正融入城市的標志。外來務工人員與城市居民不再有身份和地位的不同,從心理上互相接納包容,真正合為一體并在同一片藍天下共同創造幸福生活。[4]
(三)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是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實踐經驗。隨著終身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與全民教育實踐的廣泛深入,成人教育的內涵也不斷豐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指出,成人教育可以有許多定義,它是基礎教育的代替,是教育的補充,是教育的延長,是教育的完善,是發展個性的手段。[5]成人教育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學校教育相比有四個顯著特征:一是學習者不受年齡限制,主要是普通學校教育以外的青少年以及中老年人;二是不具有義務性,主要取決于學習者自愿、自發學習;三是教育與工作、生活密切相關;四是途徑和方法更加靈活多樣。[6]簡而言之,成人教育是指主要面向在職從業人員的學歷提升、專業進修及普通教育后的繼續教育,是形成人人皆學、處處可學、時時能學的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手段。
(四)教育支持
外來務工人員相對于“本土市民”來說在經濟實力、社會地位、文化背景、各種資源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有時候這種地位僅僅依靠自身力量是難以改變的,需要社會支持。教育支持是社會支持的一個重要方面,即為保障弱勢群體平等的接受教育機會,國家、社會團體或個人采取各種手段和措施,對其接受教育所提供的物質、資金、服務等方面的幫助和支持。[7]教育支持理念源于西方發達國家,經歷了從宗教慈善到國家福利、從追求入學機會均等到學業成功的機會均等、從關注公平到公平、效率、自由兼顧的過程。[8]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也開展了大量教育支持工作,包括制定向工農傾斜的學校制度、實行免費的教育政策和人民助學金制度以及各種形式的經濟資助。現如今,我國教育支持不斷完善,支持內容包括物質性的資金、設備,也包括非物質性的知識、技術等;支持對象也從初次進城的務工人員擴展到失業下崗職工、務工人員子女等等。
二、教育支持———成人教育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應有之義
(一)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現狀
1.經濟層面。調查顯示,外來務工人員約48%的工資用于生活開支。[9]在城市與在農村相比,外來務工人員雖然工資收入有了較大的提高,但與城市居民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由于知識水平、技術能力的局限性,大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只能從事建筑業、制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強度大收入低的工作。隨著物價的不斷上漲,外來務工人員的工資主要用于維持生計,交通、住房、飲食等方面的開銷導致其依舊停留在“解決溫飽”的水平。[10]2.社會層面。調查顯示,外來務工人員在城市交往的對象主要是工友,占到39%;其次是同鄉,占32%。[11]外來務工人員進入城市生活一般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的,“拉幫結派”共同進入城市。因為有著相同的經歷、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容易產生共鳴和互動,因此,他們安心于自己的生活圈子從而自我封閉,不愿意與城市居民發生接觸交往,且空閑時間也只是看看電視、打打牌,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其城市社會交往層面的融入。[12]3.心理層面。調查顯示,約63%的外來務工人員認為自己依舊是農村人。[13]他們無論是職業地位、居住條件、文化背景都處于弱勢地位,處于一種被邊緣化的尷尬境遇,這難免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排斥,導致他們將自己定位為“過客”的身份,只是短暫性地來打工掙錢,并沒有要落地生根的想法。與此同時,長期二元分割的城鄉制度,也遺留下了城市居民歧視的心理,這些都大大加深了外來務工人員這一群體心理上的被歧視感和被剝脫感。[14]
(二)外來務工人員成人教育現狀
1.教育機會不均等。我國勞動法明確規定我國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享有接受教育培訓的權利,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各種形式的培訓。然而,外來務工人員雖然與城市職工付出了同樣的勞動,卻沒有享受相應的政策,即沒有享受接受教育培訓的同等機會。許多省市并沒有相應的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培訓政策,有些較發達省市雖然舉辦了各種各樣的技能培訓班、陽光工程項目等,但這些培訓班由于缺乏針對性,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這必將造成教育培訓機會上的不均等。2.培訓與就業相脫離。一些省市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培訓主要是根據其在城市中的發展需求及所從事行業的發展需要,對其開展各種生活以及職業技能方面的培訓,包括普通性技能培訓和專業性技能培訓,無論哪種培訓的初衷都是為了促進其更好地就業。但由于缺乏相應的規章制度,目前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技能培訓主要由政府主導,由于用人單位、培訓機構、社會力量各自為政,彼此之間缺乏相應的溝通,陷盲目追求熱門專業,造成培訓重復單一,與就業相脫離的困境。3.教師隊伍不合理。據調查,我國外來務工人員培訓教師隊伍引進了志愿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師隊伍的非職業化,影響培訓質量。[15]目前這支師資隊伍主要存在年齡結構偏大、知識更新不足、學歷層次較低、專業結構即雙師型教師不足、能力素質不匹配等問題,這些大大影響了培訓質量的提高。眾所周知,教師是培訓工作的靈魂人物,其授課內容、授課方式、授課風格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員的學習效果和效率,如何形成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也刻不容緩。
(三)成人教育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
1.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外來務工人員不斷涌入城市帶來了巨大勞動力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問題,如貧富差距、文化差距等。成人教育可以提高勞動力素質,實現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從而促進城鎮化工作有序發展。目前我國正處于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關鍵時期,高新技術產業迅速崛起,而高級技工人才缺口越來越大,這迫切需要務工人員通過成人教育改變其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技能水平,以不斷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進而提高勞動效率。2.強化務工人員的現代性。現代性是指在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上逐漸養成的一套新的價值觀念、文化精神、生活態度、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16]對務工人員的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其在認知結構、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等方面與城市接軌,為真正融入城市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礎和心理基礎;對務工人員的法制法規教育,可以培養其公民意識、自我保護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務工人員的職業技能培訓,可以幫助其獲取國家認可的職業技能證書,提升其就業能力。3.教育支持的應有之義。當前,我國解決弱勢群體問題的政策主要是補償性社會政策,也就是針對弱勢群體的社會保障政策、社會救助政策、住房補貼政策以及其他各種基本權利的保護政策。[17]隨著新一代外來務工人員的涌入城市,他們有著更高的權利要求。他們渴望工作在城市、安居在城市、身份市民化,以及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行為方式市民化,僅僅靠這些政策是遠遠不夠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教育在調整社會成員的社會地位方面具有“指揮棒”的作用,增加對弱勢群體的教育支持,能夠改善教育的結果乃至他們的人生,從而更好地實現社會公平正義。[18]
三、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城市融入的成人教育對策
(一)打造專業教師隊伍
外來務工人員的城市融入離不開“帶頭人”,教師作為“帶頭人”發揮著重要作用,我們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結構合理、業務精湛的師資隊伍以不斷滿足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工作的需要。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培訓機構、職業院校、社區學校以及社會力量必須要協調一致,分工合作,發揮自身優勢,合力打造一支教師隊伍。第一,教師隊伍的人員構成。由于外來務工人員從事的行業各種各樣,尤其是有些工作技術性較強,所以需要聘請專業技術人員承擔培訓任務,其中包括聘請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以及高校的專家學者,組成講師團,定期或者不定期開展相關培訓。同時對于教師的來源要嚴格把關,要經常性地進行考核、調整、更替,從而不斷優化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學歷結構、能力結構等。第二,教師隊伍的相關保障。目前,培訓外來務工人員的教師隊伍以兼職教師為主,這些兼職教師在完成自身本職工作的同時還要承擔培訓工作任務。提高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培訓效果,需要有一支穩定的培訓師隊伍,為此,需要在地位待遇、評價制度、經費投入、管理措施上對這些培訓教師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以保持其熱情和耐心,如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對于在培訓工作中有突出作為的教師,給予一定的鼓勵或獎勵。[19]第三,教師隊伍的專業發展。外來務工人員需要接受培訓以提升自身的素質,同樣作為授課教師也需要接受繼續教育而不斷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對此,可以由政府牽頭,院校主辦,構建教師培訓體系,編制具有中國特色以及地方特色的外來務工人員授課教師專業培養課程,建立適用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心理學、社會學、管理學等學科,強化其專業意識、專業態度、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品質的培訓,不斷推動教師隊伍優化。[20]
(二)更新培訓內容
1.身心素質。身心健康是人的素質中不可缺少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人的整體素質培養的重點,也是構成人力資本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21]在培訓過程中一定要重視外來務工人員的身心發展,在生理層面,要經常傳授健康知識、保健知識、衛生知識等,祛除外來務工人員各種不健康行為;在心理層面,要重視其精神成長,培養其進取精神和理性合作精神,摒棄傳統的小農意識、極端家族觀念等意識,樹立現代自立、自強、自主、自律的精神。2.職業能力。不斷提高外來務工人員的職業能力,是成人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外來務工人員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2010年和2011年國家有關部門發文要求加強農村新生勞動力的預備制培訓,要根據產業升級換代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具體要求,提供相應的實用的技能培訓。就職業能力培訓的內容而言,可以結合國家勞動部下發的各類職業工種考核的標準要求進行,并通過職業能力培養證書制度將人文素質教育、行為養成教育銜接起來,提高其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22]
(三)創新培訓方法
1.榜樣示范。“小農意識”深藏于外來務工人員的腦海中,他們習慣于傳統的經驗方式,不太愿意接受新事物,對于現代化的科技手段、生活方式、學習理念有一定的排斥性。調查顯示,外來務工人員剛進入城市習慣與自己的同鄉、同事接觸交流,對此,我們可以選擇一部分有潛力的人員進行重點培訓,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水平和能力,通過榜樣示范的作用帶動周圍的人學習。早在1994年我國就實施了“綠色證書”工程,培訓鄉村干部、種植大戶、復轉軍人等,發揮其輻射帶動作用,取得了良好成效。[23]2.遠程培訓。現代科技的高速發展,大大加快了信息傳播速度和范圍。對此,可以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發展遠程教育,進行電化教學、網絡教學,以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的培訓。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社區,可以建立遠程培訓中心,利用電視、多媒體教室、網絡教室進行直播教學,如石家莊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創立了五大網絡體系,農民可以應用計算機、電話、觸摸屏實施交互。[24]3.經驗交流會。除了課堂授課,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邀請專家或學者作專題報告或講座,就知識經濟、思想道德、行為規范、經營管理等方面進行交流和討論;對于某些技術性較強的內容可以組織現場技能指導、答疑、解惑;還可以邀請部分“代表人物”介紹自己的學習經驗與體會,現身說法。這些方式方法一方面可以增強外來務工人員不斷學習的動力,一方面也可以引發他們的共鳴,提高其學習信心。
(四)學習國外經驗
1.重視立法以促進培訓制度化、規范化。韓國高度重視職業技術教育,并頒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規,包括《產業教育振新法》《科學教育振新法》《實業高中教育課程》等。[25]印度于1986年頒布指導成人教育發展的重要法令《國家教育政策》,形成了工業職業培訓學校、學徒培訓制、高級職業培訓計劃和普通教育職業化比較完備的體系。[26]我國有必要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來保障外來務工人員的教育培訓,明確其培訓地位、培訓形式、培訓內容、經費來源等,明確有關部門、相關單位履行自身責任和義務,使培訓制度化。2.建立形式多樣的培訓證書制度。為了保證培訓質量,法國在培訓工作中實行嚴格的證書制度,設立了一系列培訓證書。證書考試由主管部門或機構設立的考試委員會專門負責,必須要達到一定的學時,學員通過考試后才能參加高一級的證書培訓。[27]我國需要根據國情,借鑒國外經驗,進行外來務工人員培訓證書制度。強化培訓證書制度建設可以促進勞動市場準入管理,推動用人單位從依法取得證書的人中選聘員工,以保證員工的綜合素質和基本技能;同時要不斷提高培訓證書的含金量,及時優化和調整證書系列名目,并要求外來務工人員必須接受職業培訓,得到合格證書才能享受國家有關補貼和優惠政策。3.多渠道籌集培訓資金。瑞士全國36所農民學校的經費40%由聯邦政府提供,其余由州縣提供,埃及的農民教育經費占國民收入的5%,法國經費來源于政府、協會征稅、土地稅等[28],這些以政府為主的多渠道投資機制,保證了培訓工作的正常開展。我國要進一步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統籌外來務工人員教育經費,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承擔施教任務。
作者:邵慶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 上一篇:農村成人教育發展解析
- 下一篇:高校藝術教育方法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