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質量結構模型創建
時間:2022-05-21 10:46:41
導語:大學生就業質量結構模型創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界定
就業質量的概念緣起于1999年國際勞工組織提出的“體面勞動”這一概念。體面勞動的最初定義是“促進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備人格尊嚴的條件下獲得體面的,生產性的可持續工作機會”。體面的工作是一種生產性的勞動過程,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其享有社會保險的權益等??梢?,體面的,有質量的就業是自由而安全,平等而有尊嚴的工作,其實質包含就業數量和就業質量兩個方面,但是以就業質量為主。黨的十八大提出“更高質量就業”的提法后,再次引起了人們對就業質量的關注。不少學者就“如何實現更高質量就業”紛紛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也有不少研究者開始對“更高質量就業”做出解釋,有的學者認為“更高質量就業就是不僅要滿足于大家都有事情干、有崗位呆、有報酬拿,更要干得舒心、呆得稱心、拿得開心?!币灿械膶W者認為“更高質量的就業是指找份收入高、壓力小、社會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工作?!蔽覈肆Y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指出,“更高質量的就業是從宏觀層面講的,主要是指充分的就業機會、公平的就業環境、良好的就業能力、合理的就業結構、和諧的勞動關系等等?!盵3]還有研究者從宏觀和微觀兩個層面來考察“更高質量就業”含義,認為就勞動者個體而言,就業質量是與勞動者個人工作條件相關的要素,而就國家或地區而言就業質量代表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內勞動者的就業狀況或者工作條件的優劣程度[4]。以上對“更高質量就業”內涵的解釋雖然很具體但是并沒有體現出“就業質量”的本質含義。在《辭?!防铩百|量”的含義是產品或工作的優劣程度,即一組固有特性滿足要求的程度,如工作質量、教學質量、服務質量等。就業指的是一定年齡階段內的人們所從事的為獲取報酬或經營收入所進行的活動。這里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活動”,說明就業是有一定的勞動能力的人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另一個是“報酬”,說明就業能給勞動者帶來一定的收入,這里的“收入”除了是讓人們生活得更豐裕的物質收入外,更重要的是就業帶給勞動者的那種受尊重、受認同、受重視以及實現自身理想的滿足感。因此,本研究認為,就業質量可以從就業過程和就業結果兩個方面來理解。一方面,從就業過程來看,就業質量是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滿足感,這一滿足感可以來自工作條件,也可以來自勞動過程本身。在勞動者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其工作時間、工作條件、工作任務、工作成就感等是否良好,是否達到勞動者的要求,這是衡量就業質量的標準之一。另一方面,從就業結果來看,就業質量是勞動者在勞動之后獲得的滿足感。在實踐了勞動之后,勞動者的報酬是否對等、福利待遇是否夠好、通過就業是否能夠讓勞動者獲得滿意的物質報酬和精神報酬等。這是從“結果”來衡量就業的質量。近幾年,我國也有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大學生的就業質量問題。我國學者曾向昌在分析就業與高校關系的基礎上提出了就業質量的概念,認為就業質量是指大學畢業生即將從事的工作與自身所學專業、學歷水平、以及就讀院校的培養目標相適應,并且工作符合本人的就業愿望。這一定義雖然結合了大學生自身的特點,但比較片面,不能反映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整體狀況。也有較多的一部分學者研究了大學生的就業質量評價體系指標的建立,如李菲菲的碩士論文從工作條件、勞動關系、社會保險和工作滿意度提出了評價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八項指標[5];劉紅艷從人力資本、社會資本和準職業形象等三個維度提出了包括就業地域、性質、規模、聲譽、前景、福利、待遇、專業對口等八項評價指標,其研究發現成績、時間、英語水平等對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有顯著的影響[6];也有學者認為就業能力對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質量有積極的影響作用;還有學者從性別、專業差異等方面比較就業質量的差異性[7-8]??梢?,目前對于就業質量的定義還沒有一個較統一的解釋,對于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內涵和本質缺乏全面的分析。本研究比較認同秦建國對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定義,即:大學生即將或正在從事的工作的優劣程度以及工作本身的特征滿足大學生需要的程度[9]。
2.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維度
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美國耶魯大學克雷頓•奧爾德弗(Clayton.Alderfer)提出了著名的需要理論(“ERG”需要理論)。E、R、G分別代表生存(Existence)、相互關系(Relatedness)和成長(Growth)的需要。他認為這三種需要是共存與人們的內心的核心需要。大學生就業質量本質上是大學生即將或正在從事的工作具備某種能力的屬性,正因為該工作具備了某些能力的屬性才能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就業能讓大學生通過勞動獲得一定的報酬,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提高大學生的物質生活水平,滿足大學生的物質生活需要;就業還能讓大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學會處理各種關系,滿足大學生保持重要人際關系的需要;就業還能讓大學生在勞動中找到個人的自尊感、社會的認同感、自身的理想和內在愿望等,滿足大學生個人謀求發展的內在需要。由此,大學生就業質量包含三個方面的屬性,即滿足大學生物質生活需要的屬性,滿足大學生人際關系交往需要的屬性,滿足大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需要的屬性。高質量的就業就是能夠滿足大學生的這3種核心需要的工作。在此基礎上,筆者初步提出大學生就業質量包含3個維度的理論構想,這3個維度分別對應其三個屬性,即就業生存、就業關系和就業成長。就業生存是大學生的生存需要在就業中表現,主要體現大學生對工作條件、工作時間、工作報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要求的滿足程度;就業關系是大學生的相互關系需要在就業中表現,主要體現大學生對工作中人際關系或勞動關系方面的要求的滿足程度;就業成長是大學生的成長需要在就業中的表現。主要體現大學生為對個人尊嚴、工作前景、社會認同感、安全感、受重視程度等內在愿望方面的要求的滿足程度。3.初始問卷的編制結合部分高校教師和大學生對“您認為什么是就業質量”“高質量就業具有什么特點”等問題開放式問卷的調查結果,根據大學生就業質量結構的理論構想,按照對每個因子的內涵的界定,每個因子分別編制7~10個項目,3個因子共編制28個項目,形成《大學生就業質量調查問卷》初始問卷。問卷中的所有初測項目都采用項目Likert自評5點記分,符合程度從低到高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按等級分別計分,記1~5分,得分越高表示就業質量越高。
二、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結構探索與驗證
1.研究被試與程序
(1)調查對象
本文采用的研究數據來自于本課題組對福建部分高校的2011和2012屆畢業生所進行的隨機抽樣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通過電子郵件、電話詢問和問卷郵寄等形式向畢業生發出問卷700份。回收問卷681份,有效問卷662份,有效回收率94.57%。其中2011屆256份,2013屆406份,男生284人,占42.90%,女生378人,占57.10%,人文類有296人,占44.71%,理工類有198人,占29.91%,醫學類有168人,占25.38%,樣本的結構具有較好的代表性。(2)程序1)形成預測題項。預測題項是在開放式問卷的基礎上獲得的。先對幾十名教師、大學生和就業指導者進行了訪談,再對訪談的結果進行總結歸納,之后將歸納好的題項逐條檢查,并請專家進行指導,避免問卷中出現意義相近或者重復,以及有歧義的題目。2)形成正式問卷。正式問卷的形成要經過初測的程序,因此,發放初測問卷,對部分被試進行調查,并采用項目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統計方法分析了數據,使最終形成的正式問卷更具有科學性。3)信效度分析。為了解正式問卷的信效度,對問卷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驗證性因素分析等。
2.項目分析
為了保證問卷的質量,對問卷數據進行項目分析。主要采用臨界比法和相關分析法剔除不合格的題項。剔除的標準是在前27%高分組和后27%低分組的t檢驗中不顯著的項目以及與總分相關系數的絕對值在0~0.3的項目。在此標準下,筆者編制的大學生就業質量初始問卷總共被剔除8個題目。采用因素分析法,對剩下的20個題目進行分析,剔除結果中因子負荷在0.4以下的題目,最后有16個題目符合要求,由此形成大學生就業質量的正式問卷。
3.探索性因素分析
按照奇偶法將隨機編號后的662個樣本數據分成兩組,隨機選取其中一組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這里有兩個步驟,第一個步驟是采用KMO檢驗和巴特利特球形檢驗對樣本數據進行分析,以檢驗該問卷數據是否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檢驗的結果有兩個指標一個是KMO指標值,一個是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統計量。數據的檢驗結果為:KMO指標值為0.819,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統計量X2值為1200.597,達到顯著性水平(df=105,P=0.000)。從這里可以看出,正式問卷中的16個題目存在著共同性,適合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第二個步驟是在第一個步驟的基礎上,對數據進行因子的提取,這是形成問卷結構的主要依據。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共同因子,用正交旋轉法求出旋轉因素負荷矩陣。剔除不合格的題目,剔除標準是因子負荷在0.4以下,共同度在0.3以下的題目。筆者編制的大學生就業質量初始問卷總共被剔除1個題目,剩下15個題目。表1的項目負荷值和共同度顯示:依據特征值大于1的標準并結合陡坡檢驗確定3個因子,3個因子中各項目的因子負荷值都在0.5以上,特征值分別為4.028、1.997、1.555,解釋率分別為26.854%、13.316%、10.366%,3個因子共解釋了總方差的50.536%。根據各因子所包含的項目的具體內容對析出的3個因子進行命名,依次為:1)就業生存,指的是就業具有滿足大學生生存需要能力的屬性;2)就業關系,指的是就業具有滿足大學生人際關系需要能力的屬性;3)就業成長,指的是就業具有滿足大學生個人謀發展等內在需要能力的屬性。
4.驗證性因素分析
為了驗證大學生就業質量結構模型的合理性,筆者對隨機分組中的另一組數據,進行了驗證性因子分析。對于驗證性因素分析,筆者采用模型探索,即模型設定探索的方法,這樣才能夠在不同模型的對比中尋找出最優的結構方程模型。在數據的基礎上,筆者探索后的模型分別是三維模型和單維模型,即M1和M2(圖1和圖2)。本研究還采用了NFI、CFI、IFI、GFI、RMSEA等擬合指標來評價模型,一般認為,X2/df越接近1越好,小于5可以接受;RMSEA、RMR應該小于0.050,越接近0越好;GFI、AGFI、CFI、NFI這些指標越接近于1,擬合性越好。表2的結果顯示:探索后的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結構模型M1和M2相比,模型M1的各項擬合優度指數整體優于M2模型,選擇取模型M1(圖1)為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的驗證性分析結構模型。模型M1的X2/df為1.795,RMSEA和RMR分別為0.050和0.049(小于0.08),其他模型的各項擬合指數均大對于0.9,說明大學生就業質量的三因素結構模型是合理的,從而再次驗證了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理論構想。
三、大學生就業質量調查問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
對于量表的信度,筆者采用的是同質性信度分析,及采用內部一致性系數(Cronbach''''sAlpha,即α系數)表示,其結果如下:總量表α=0.907,就業生存α=0.892,就業關系α=0.799,就業成長α=0.819??梢?,自編的《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各因子的α系數在0.799~0.892之間,總量表的α系數為0.907。這說明《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是較好的。
2.效度分析
(1)量表的內容效度
內容效度是對命題邏輯性,測驗的合理性以及取樣的充分性的判斷。首先,本文理論構想是在查閱了相關的文獻以及前人的研究基礎上形成的,而初始項目是在理論構想的基礎上編制了開放式問卷進行測試和檢驗的,并且筆者還征詢部分高校大學生、教師、就業指導者和專家的建設性意見。正式問卷形成之后,筆者還邀請了勞動經濟學方面的專家對的初始項目進行審查、評定和修改,之后才確立了最終問卷。因此,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
(2)量表的結構效度
本研究對量表各維度間以及維度與總量表間進行了相關分析來分析量表的結構效度。本量表各因子之間的相關系數在0.322~0.481之間,呈中等相關且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1);各因子與量表總分之間相關在0.804~0.849之間,高于各因子之間的相關且都達到了顯著性水平(P<0.01)。這一方面說明了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的三個因子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這三個因子與量表所要測查的內容有很高的關聯性,因此,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具有良好的結構效度。
四、討論與結論
1.討論
(1)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結構
從研究方法來看,本研究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資料,在此基礎上提出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理論構想,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該理論構想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問卷采用SPSS21.0和AMOS21.0進行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等,得出調查結果。這種質和量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于研究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結構有很重要的意義。從研究內容來看,本研究綜合了前人的研究,從質量的原意出發,立足于研究者現有的大學生就業質量的定義,以奧爾德弗的“ERG”需要理論為理論基礎,形成大學生就業質量包含三個方面的屬性,即就業生存、就業關系和就業成長的理論構想,并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該理論構想的合理性。
(2)關于大學生就業質量的量表
在問卷的編制過程,本研究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這對于更科學地探索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結構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研究采用項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標效度分析和結構效度分析等來理論構想的合理性,從而使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使問卷更科學和合理,可用于研究大學生就業質量的相關研究。
2.結論
就業質量包含就業過程和就業結果兩個方面的內容,而大學生就業質量包含就業生存、就業關系和就業成長三個維度。采用質和量相結合的科學方法,經嚴格程序編制的《大學生就業質量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本文來自于《莆田學院學報》雜志?!镀翁飳W院學報》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王惠卿工作單位:福建江夏學院公共管理學院
- 上一篇:銀監分局工作計劃報告
- 下一篇:安全生產宣傳與法制工作要點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