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教育對培養高校生公民意識的作用

時間:2022-04-01 04:32:00

導語:法制教育對培養高校生公民意識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法制教育對培養高校生公民意識的作用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加強公民意識教育,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理念,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公民意識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應具有的社會意識,是公民對自身權利、義務的自覺認識,主要包括法律意識、道德意識、民主意識、政治意識等方面內容,是對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其核心是權利和義務意識。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其公民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影響其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那么如何培養和樹立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歸屬感和權利義務觀,已是當今社會、學校、家庭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大學生公民意識現狀分析及成因

國外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便逐步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許多國家已經把公民意識教育正式列入國家課程計劃之中。公民課作為一門特定的課程在各國學校中實施,如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在這些國家中美國是“最先產生了偉大的民主共和國思想”并“宣布了第一個人權宣言”的國家,其公民有著較強的公民意識,更是其憲法精神的體現[1]。我國對大學生公民意識教育起步較晚,整體公民意識教育薄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原因,又有現實原因。首先,官本位思想仍存在。在中國歷史上,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造就了中國民眾濃厚的臣民意識。其次,法律意識薄弱。在現實生活中,受大眾文化這把“雙刃劍”的影響一些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強,缺乏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雖然國家已開設了法律基礎課程,但他們對法律知識學習的熱情并不高,沒有意識到法律知識對其自身乃至學習、工作、生活的重要性,認為這些只是無關緊要的非專業課,學習它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拿學分。所以說有些大學生不學法、不懂法,不守法,法律意識尤其是憲法意識非常薄弱,考試作弊、遲到、偷竊等現象時有發生,可見法律知識的缺乏會直接導致公民意識的嚴重缺失,更有甚者則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一個人要真正成為合格的公民,就必須自覺地意識到公民這個角色所蘊涵的權利和責任,而這種由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就是公民意識的形成過程,而公民意識的形成不是自然而然的,它需要家庭、學校、社會有意識的教育和培養。”[2]其關鍵就是法制教育,要先學會辨別什么是合法與非法、善與惡、美與丑,并運用法律武器保護其合法權益,進而增強大學生的道德和法律意識。

二、法制教育對培養大學生公民意識的有效途徑

(一)把社會公德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之中

法律意識與道德意識是公民意識的兩翼,缺一不可。“兩翼”成長的關鍵就是要加強對其的社會公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兩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大學生法制教育是以培養其法制觀念、法律意識、民主意識、法律信仰為目的的,是全面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在需要,是公民意識教育的保障和核心內容,是減少大學生違法違紀現象的強有力保障。那么社會公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最基本、最簡單、最廣泛的道德準則,它對維系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社會公德教育主要是對人們行為規范的培養,知道應該做什么和不應該做什么。作為當代大學生首先就要學會做一名遵守社會公德的人,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眾所周知,人的行為勢必要受到法律法規的制約,但更多的還是需要道德規范的正確引導和調整。在剖析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案例中,我們先不討論他是否知法懂法,但做出這種行為的,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肯定是模糊和扭曲的,“當私欲膨脹到沖毀道德堤壩時,在嚴厲的刑法也難以阻止其犯罪行為的發生。所以說法制教育要以公德教育為基礎,兩者緊密結合,把法制的強制性與道德的自覺性相融合,”[3]以道德教育為基礎,以法制教育為保障,把當代大學生培養成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的優秀人才。

(二)創造適宜大學生法律意識、法律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內外部環境

所謂內部環境是指我國法律體系構建的自身狀態,良好的內部環境需要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與完善,讓人們相信法律,提高對法律的認同感和對法律的信仰。就像一位學者所說,法律同時還是一種意義體系,表達著人們對于公平、正義、平等人權的追求[4]。外部環境是指社會大環境和學校教育環境。一是社會大環境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種媒介進行法制宣傳,加大法制宣傳力度。通過廣播、電視、網絡、報刊等具有時效性及敏感性的媒介向人們傳遞法律文化和法律思想,進而在社會上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氛圍。二是學校教育環境方面,首先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在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方面的橋梁作用,提高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的涉及與其所學專業相關的法律知識,進而培養大學生對法律的學習興趣。其次要加強校園法制文化建設,通過專題講座、櫥窗展示、網站咨詢等方式培養大學生正確的法制觀念。

(三)在探尋憲法價值的基礎上培養合格的公民

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希望勢必要在社會中承擔各種不同的角色,但事實證明,受我國傳統教育體制的影響,大多數青少年只意識到在學校自己是一名學生,色,并不存在孰優孰劣的問題。

(四)知悉的方式及語言

知悉方式均采用口頭和書面兩種,口頭知悉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米蘭達警告”,書面方式體現突出的是大陸法系國家。大陸法系國家立法中明文規定,在不同的訴訟程序當中,必須通過提供相對應的訴訟文書或記載權利內容的書面資料來實現知悉權,并履行簽收、提交副本等要式行為。知悉權的實現過程還涉及到語言的適用問題,訴訟中必須使用能讓被追訴人聽懂并熟練運用的語言,保證知悉能夠達到清晰完整、明確無誤的境界,即“恰當”的效果。

(五)知悉權的程序性保障措施

兩大法系國家都設置了程序性保障措施對侵犯被追訴人知悉權而進行的訴訟行為予以懲戒,要求司法當局承擔不利后果,包括訴訟行為無效、證據使用禁止等。但由于訴訟理念上的不同,大陸法系比英美法系更強調對實體真實的發現,所以大陸法系國家權利告知程序的保障方面更加到位和完善,不僅在保護內容上更為全面合理,而且法德等主要代表國在對違反義務的制裁方面,態度鮮明堅決,對違反權利告知行為的懲處力度也更強烈些,如《德國刑事訴訟法》第136條、第243條規定的警察或者預審法官要告知的條款內容比“米蘭達警告”更豐富些,如上文所列證據使用禁止或已經經過的訴訟程序無效。

《法國刑事訴訟法》第171條的規定“:違背本法典的任何規定或有任何其他有關刑事訴訟程序規定的實質性訴訟行為,如果侵害了有利害關系一方當事人的利益,均使其行為無效。”在美國,如果治安警察不告知逮捕就破門而入,就構成不合法的逮捕,從而伴隨逮捕而進行的搜查所得到的證據都成為非法證據,不得在審判時使用。這些規定對于被追訴人權利知悉的實現,起到了很好的保障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