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方法
時間:2022-08-17 11:45:34
導語: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方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院校是為社會輸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影響,所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水平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直接性影響。而要想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水平,就必須對其進行信息化建設。文章主要對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必然性、特點、主要問題、主要方法等進行了研究,以期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得到長久發展。
關鍵詞: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
在我國信息化不斷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稍顯滯后。長期以來,高校不斷為社會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為我國社會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所以促進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以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迫在眉睫。近些年來,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學校建設的投入,在“少年強則國強”的先進理念下,我國在校園建設方面不遺余力,致力于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培養事業。為了進一步提升高校的教學質量與水平,提升高校的綜合競爭力,高校要在信息化大發展背景下推進學校的現代化發展,提升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以信息化手段促進高校的發展。
一、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發展的必然性分析
隨著我國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已經日漸成為衡量高等教育院校的重要標準。教育管理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管理發展的必然趨勢與要求,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趨勢與時代背景。在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們已經進入了信息化社會,人們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等都得到了改變,這必然也會引起高等教育管理的革新。作為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信息化已成為一個國家現代化水平以及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而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是整個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組成,是社會信息化發展的靈魂所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發展程度對于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具有直接性影響。實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是高校進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水平的必然,據相關調查統計,自從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其發展始終保持著良好勢頭,我國逐漸實現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在普及高等教育的同時保證高等教育的教學管理水平自然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而信息化的高等教育管理模式有助于更充分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大化應用,同時還可以對高校的教育現狀、學生管理情況等進行跟蹤與分析,從而為科學的決策提供依據,進而選擇恰當有效的教育模式,構建科學的教育體系,更新高校教育管理方法,從而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及工作效率。因此,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勢在必行,我們要不斷提升其信息化管理水平,革新傳統的管理模式。只有這樣,高校才能不斷提升教學質量,形成國際競爭力。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在高等教育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與水平不高的問題。面對我國日漸提升的國際化水平及改革開放水平,我國高校也要以開放的姿態走向國際,這也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大契機。在信息技術革命浪潮下,我國高等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并逐漸形成國際競爭力,而要想不斷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并積極投身于國際競爭中,就需要高等院校加快信息化管理的進程,為自身國際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二、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特點
所謂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指的是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充分融入信息技術,充分開發與利用信息資源,從而在高等教育領域中構建新型的信息化管理方式。綜合來看,它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一)信息化管理具有開放性與民主性
網絡自身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將其融入高等教育管理中便導致高等教育管理系統具有了開放性。借助信息技術,高校與高校之間的交流變得越來越容易,高校的教育管理模式也越來越開放,這也就導致高校在辦學行為方面變得透明化。基于開放性、透明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師生對于學校建設有了獻言獻計的機會,逐漸形成了民主化的教育管理。
(二)信息化管理具有職能性
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改變了傳統的以人工操作為主要方式的教學管理,構建了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管理平臺。基于信息化的教學管理平臺,可以實現數據收集標準、處理方法、查詢方法等方面的統一,以統一的標準實現教育管理的規范化與制度化,改變了過去教育管理存在的不準確性、隨意性等問題。在信息化教育管理中,各種教學數據可以實現自動化處理,并隨之得到科學的信息反饋與結論,為相關教育決策提供基礎。同時,通過網絡師生可以對學校管理的相關事宜實現全面了解,學生也可以基于學校的教學環境及自身的情況選擇選修課,提升高等教育管理的人28性化,為學生個性的充分發展提供保障,確保教育目的的達成。
(三)信息化管理具有高效性
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已經由自動化辦公階段過渡到信息化管理階段,當前信息化管理正朝著在線決策支持以及信息網絡集成階段發展。這一發展變化趨勢大大提高了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效率,弱化了教育管理的控制功能,使得高校在教育管理方面變得更加主動化、多角度化。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與發展,極大地降低了學生在教育管理方面的成本,在教學效益方面也得到了最大限度提高。
(四)信息化管理具有服務性
信息化的高等教育管理,實現了高等教育管理“管理性”向“服務性”的轉變。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堅持以師生的個性化需求為建設的指導原則,緊緊圍繞服務對象開展工作。比如高校學生培養管理的系統平臺,學生輸入自己的賬號、密碼即可登錄平臺,進入個人頁面后便可以看到關于自己的信息,諸如學期課程安排、注冊狀態、考試成績等。
三、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過程中的主要問題
(一)高校對教育管理信息化缺乏全面的認識
在建設發展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過程中,學校領導以及相關的教育管理人員都缺乏對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全面認識,沒有認識到信息化管理產生的重要作用,從而導致管理理念的滯后。當下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的領導及相關教育管理人員對于信息化的教育管理存在片面認識,他們認為信息化軟件在管理工作中的簡單應用就是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沒有真正認識到信息化教育管理對高校發展的深遠影響。基于這一認知的偏差,一些高校便大量購入計算機設備,引進信息管理系統,盲目地購入與引進,忽視了學校實際,反而勞民傷財。另外,還有一些高校的領帶及相關教育管理人員依舊固守傳統的管理理念,認為高校教育管理不需要信息化建設也能滿足學校管理與發展的需求,而且信息化建設需要購置軟件及硬件設施,但高校的有限的教育經費恐怕難以為繼,使得一些高校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上停滯不前。而且,高校相關的教育管理工作人員對于信息化管理知之甚少,對于為什么要建設、怎樣建設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的問題還尚未清楚。
(二)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專業人才
要想推進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設與發展,就必須有相應的懂信息技術、懂教育管理的人才作支撐。目前,一些高校的教育管理人員雖然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之人,但是他們大都年齡偏大,在認知功能方面已經出現退化,對于現代信息化的教育管理手段與理念,他們并不懂,而且也不愿意去學習,信息化能力較低。而另外從教學崗位轉到教育管理崗位的工作人員,并不了解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建構,而且也缺乏應用信息化教育管理軟件的能力。除了本身專業人才的缺乏外,高校在培養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方面也不夠重視,主要表現在培訓的方法與內容兩方面。在培訓方法方面,一些高校雖然已經意識到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專業人才的缺失,在培養教育管理人才方面也增加了有關信息技術的培訓,但是其仍然采用說教灌輸的培訓方法,缺乏實操訓練,這就導致教育管理人員即使通過培訓,也難以在實際工作中熟練操作、應用信息化管理軟件。在培訓內容方面,主要內容仍然是教育學、管理學的相關理論,而關于信息技術的培訓占比較低,培訓效果不佳。另外,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人員很少是外部聘用的,大部分都是通過內部選拔,即使聘用了外部的優秀管理人才,由于工作隊伍中老員工仍然占據大多數,而且很多工作都由他們完成,造成那些聘用的人才無處施展自身的能力。基于這一現實,高校很難留住那些優秀人才,最終造成了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停滯不前。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進程緩慢
在建設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進程中,很多高校都發展緩慢,存在數據資源不統一、數據應用比較滯后等問題,具有很明顯的零散性,從而使得信息管理系統存在綜合性缺失問題,極大地限制了高等教育管理平臺的進一步建設與發展。通過分析高校教育管理平臺的實際構建,可以看到最為明顯的問題在于軟件環境的滯后以及相關管理工作人才的信息化素質不高。在信息化教育管理中,不僅需要從大數據平臺獲取相關數據信息,還要對獲得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這對相關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缺乏專業人才,在人才隊伍建設上也存在很大不足,這就導致了人才建設難以滿足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實際上,在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中,信息技術只是輔助發展工具,關鍵還在于工作人員發揮主觀能動性。但由于高校教育管理方面的工作人員的信息化素養整體不高,也就導致了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十分緩慢。
(四)在挖掘教育管理數據方面存在不足
所謂數據挖掘,主要就是通過搜索算法中的隱藏含義對數據庫展開分析,從而展示出潛在的有價值的信息。在教育管理信息化中會涉及大量的大數據,工作人員性需要對大數據進行收集與挖掘,從而得到科學的數據分析結果,為高校的教學效果與質量保駕護航,為學生的成長創造更多機會。在分析學校存在的實際問題時,管理人員可以通過對大數據的分析做出科學決斷,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辦法,進一步優化教學效果與質量。但很多高校在實際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數據模型設計、獲取算法等方面的不合理,使得數據挖掘工作很難順利開展,這就直接導致高等教育管理工作在執行方面效果不佳。
四、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主要方法
(一)高等教育管理要全面構建大數據觀
大數據產生于信息化時代,是新時代的產物,也是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基礎。在開展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過程中,首先要從認識上肯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全面構建大數據觀。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開展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設。第一,通過分析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大數據間的密切關系,讓教育管理工作者了解并掌握大數據相關內容,真正讓大數據服務于高等教育管理,為其提供重要的教育管理資源。第二,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具體決策方面,要堅持用數據管理、用數據說話的基本原則,將教育管理工作與數據資源實現緊密結合,實現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可視化、精細化發展,從而進一步推進高等教育的科學改革。第三,在構建信息化教育管理平臺時,教育管理人員要充分分析大數據資源,做好數據資源的保密工作,確保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的完善性。
(二)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隊伍
在建設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高素質的人才是其強有力的支撐,所以高校要建設一支高水平的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隊伍。對于正在工作在崗位中的管理人員,高校要加強對其的信息化專業培訓,使其以最快速度掌握相關的信息化管理技能;也可以組織教育管理人員與其他高校教育管理人員進行互動交流,通過各類學術交流活動提升自身水平;也可以將信息技術專家或教育管理信息化專業人才邀請入校舉辦專業講座,對教育管理隊伍進行培育。同時,高校要加強對教育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引進,通過網絡招聘、招聘會等形式,以多渠道的形式選聘優秀人才。為了吸引校外的優秀教育管理人才,高校要不斷完善薪酬制度及用人機制,進一步優化崗位設置、人員年齡結構等,為優秀的信息化教育管理人才提供施展自身的平臺。在建成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后,高校要保持對人才隊伍的科學化管理,不斷提升其整體素質,確保管理隊伍的持續、健康發展。所以在人才管理機制方面,高校要對相關部門的用人制度進行完善,以競爭性上崗為主要方式,對于考核不合格、違反管理要求的人員要及時進行調職處理。另外,高校還要完善人員的激勵與考核機制,在績效管理中,要始終圍繞信息化教育管理的崗位職責、特點、要求等設計考核指標,并將考核結果與評先評優、福利待遇等相掛鉤,提升教育管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同時,也要加強對工作者的人文關懷,增強工作者的認同感與成就感,減少優秀人才的流失。
(三)對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進行完善
高等教育管理的信息化依托于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與完善,建設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平臺可以保證大數據資源結構的不斷優化,為信息化管理提供必要支撐。但是,高校在實際的發展運行中存在諸多如人才、資金等不確定因素,這便會導致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出現滯后。因此,高等教育體系要與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相融合,使整個高等教育更富有信息化的特性。高校可以聯合起來,整個彼此之間的教育資源,注重分析零散化的信息,構建具有特色的發展結構,用豐富的教育資源建設管理平臺,利用管理平臺的開放設計做好平臺的維護與更新。同時,高校可以依托自身財力將最先進的數據信息系統引入教育管理中,實現數據資源分析與開展實際教育工作的統一,確保充分應用各項數據資源。另外,作為高等教育工作者,要明確學校的發展目標,適時調整教學方法,從學生發展與成長出發,恰當選擇具有針對性的信息,培養學生成為社會有用之才。
(四)對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進行完善
完善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體系是提升高校教育管理效率的重要舉措,也是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措施。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尚未呈現出大數據的優勢,其發展受到很大限制,加之相關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教育管理難以實現統籌發展。面對這一問題,高校教育管理部門及信息化建設部門要加強重視,持續創新教育管理制度,提升教育管理制度的可行性與合理性。比如,在制定制度時,可以通過管理部門的信息化平臺整合各方資源,進而完善高校教學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機制,促進高校內部各部門組織間利益的協調發展,最大限度地取得高校領導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與發展的認可與支持,逐步提升學校的管理效率。另外,高校要加強對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的支持力度與投資力度,為完善教育管理制度提供物質保障。
五、結語
信息化發展的新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高校要想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與辦學水平,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是必然選擇。信息化與教學管理的有機融合,有助于學校提升整體水平。所以,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設是新時展的必然,高校要積極加強教學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整合教育資源,為高等教育的持續性發展提供保障。
參考文獻:
[1]徐志娟.信息化條件下高校的教學管理現狀及平臺建設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8):192-193.
[2]梁偉雄.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現狀與優化策略分析[J].高教學刊,2020(14):1-5.
[3]華曉庭.高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創新發展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3):98.
作者:梁棟 單位:西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 上一篇:法學本科專業教學課程體系探討
- 下一篇:初中歷史智慧課堂運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