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

時間:2022-07-30 03:13:25

導語: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研究

[摘要]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是各國教育理論與實踐變革的大趨勢,也是我國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方向。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其中,素養缺失的現狀較為明顯。因此,以核心素養理念為起點,挖掘其對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價值取向的引導作用,有利于促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推進課程核心素養的建設。

[關鍵詞]核心素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價值取向

一、基礎教育課程核心素養的價值迷失

自《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和實施以來,教育界圍繞著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內容進行了相當廣泛的研究和探討,其中,對目前表現較為突出的各類矛盾和問題也做了分析,主要有如下內容。(一)目標迷失:課程學習目標的功利化。王策三以“輕視知識”為特點的教育思想,探討了我國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的觀念問題。其中,針對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提出了相關的疑問:“素質教育原本就是這個意思嗎?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就是所謂的“應試教育”和“知識本位”嗎[1]?對我國課程改革進行了反思。的確,我國現階段課程改革中確實存在著價值缺失的問題。“對升學率的片面追求”以及“為高一級教育運輸人才”等,只對學習者的知識學習進行訓練,而在情感、道德、價值觀等方面的教育相對淡化,忽視了人的全面發展,迷失了教育的價值追求。(二)內容迷失:科學知識與人文精神的紊亂。傳統教育與現代內容不協調。傳統教育課程內容的評判標準是考試,學生學習的目的也僅僅是為了考試,人文素養、實踐創新等內容沒有融入學習范圍。反觀現代教育,知識文化的多元化愈發明顯,學習者綜合能力以及專業技能變得更重要。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融合很不協調。其次是共性內容與個性內容不和諧。共性內容強調學習者的統一性、整體性,隨著教育的不斷進步,個性化內容的強調也逐漸提上了日程。過于強調課程的“共同性”已經與時代脫軌,單純依靠“共同性”不能使學習得到應有的發展。(三)過程迷失:教學主體缺失。在多元復雜因素的影響下,課程教學觀念發生了異變,作為教學主體的學生反而被忽略了,出現“只見教學而不見人”的現象。這樣的課程教學方式只是指標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自身的發展特點和學習的主體性,忽略了作為教育主體的人的發展。其次,學生在課程內容的學習中缺乏交流。課程學習的內容往往局限于教師的教與學習的學,模式單一,缺失精神的交流和溝通的平臺,在情感上難以產生共鳴。這種訓練所導致的結果則是漠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壓迫學生的潛能,使其個性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發揚。

二、核心素養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訴求

在全球化與信息化的背景下,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變得愈來愈激烈,原先以生產力為主要手段的競爭已經無法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需要轉化為深層次的、以人才為中心的知識與觀念的競爭[2]。公民的核心素養逐漸成為教育發展的根本訴求,它們具體體現在課程改革中核心素養的價值訴求、課程改革的理念訴求、課程素養的發展訴求等方面。(一)核心素養的本質訴求。自20世紀末,經濟合作組織發起的“核心素養的界定與選擇:理論和概念基礎”項目以來,核心素養已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重要指向。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出是“為了回答教育領域的一個根本問題———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系統到底要培育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問題”[3],其本質是幫助個體實現自我,培養其成功地融入社會的品格和能力。從我國的基礎教育來說,推進核心素養教育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在新時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深入思考當前教育人才培養方向的問題。(二)課程改革的理念訴求。在世界發展潮流以及我國社會文化背景下,核心素養的內涵包括通過學習而掌握人文文化工具、21世紀信息時代所需要的創新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等相關能力。因此,以核心素養及其理論構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在新時代貫徹和落實黨的十八大“立德樹人”根本理念的重要方式。基于核心素養的學業質量標準,可以進一步明確基礎教育的質量觀念,闡明人才培養的要求,轉變我國高校當前的育人模式,提升課程改革的理念深度。(三)課程素養的發展訴求。課程素養的立足點圍繞著人與社會的發展,教育的發展是離不開社會,也離不開人。《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樹立科學的質量觀,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教育質量的標準”,因此,我國課程素養的發展要求與核心素養的體系是相對應的。課程改革的發展也需要以核心素養為指引來進行。將核心素養融入課程的各個方面,進行整體性統籌規劃,建立以核心素養為基礎的體系,把學習內容和質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三、核心素養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價值取向

核心素養的提出和引入對我國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具有深刻的影響,進一步明確了新時代人才培養以及發展的要求。要轉變學習觀念,適應現今的生活節奏,就要從各個不同的方面來轉換教育理念。以核心素養為價值導向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育人方式上需要轉變,由此才能適應新時代的教育發展要求。(一)從關注課堂到關注情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深化教學的深度,拓展教學發展的內涵,需要以知識的理解為基礎,實現學生的生活經驗與課堂教學的密切聯系。從關注課堂到關注情景的改革過程,需要教師改變學習觀念,對知識進行理解性處理,只有教師準確地對知識進行了處理,在教學中才能把學生帶入情景之中,以此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并促進思想文化對學生的浸潤作用。只有學生體驗到知識的內涵和底蘊,才能促使學生進行深度學習。(二)從關注知識到關注素養。從關注知識到關注素養是核心素養對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價值取向之一。以素養為重的改革目標,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會學習的能力,通過對知識的價值轉換來解決實際問題。教學從知識到素養的轉變,也是尋找教育本真意義的過程,因為知識本身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成果,同時也是學生素養與發展的重要構成。教學所關注的不應只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尋求知識本身的價值內涵和文化底蘊,才能以文化內涵來孕育學習的成長(三)從關注學科價值到關注育人價值。“從學科價值演進為育人價值的歷程,蘊含著人的發展是教育的旨歸、基礎教育本體功能的堅守以及知識內在價值的實現等教育意蘊”[4]。核心素養理念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育人的價值為方向,彰顯知識的價值,從單純的學科內容轉向以育人為目的的內涵,強調學科的育人價值,此理念下培育的人不再是單純的、理性的人,而是具體、整體、多元化發展的人。此外也是對知識的解放,邁向學科育人價值的實現,通過知識發展個體素養,促進知識內在價值的融合與回歸,實現知識與個體的融合。

四、結語

以核心素養為本位的課程觀,追求的是教育民主化,為每個學生提供高端資料,并適應其個性化選擇的教育機會。信息時代的教育“強調學生個性發展的特殊性,還強調學生借助包括信息技術手段在內的工具與多元化的群體之間的自由互動和交往”[5],以素養為本的課程改革,貫穿于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促進學科的融合。

參考文獻

[1]王策三.認真對待“輕視知識”的教育思潮———再評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提法的討論[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3):5-23.

[2]林崇德.21世紀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

[3]辛濤,姜宇.基于核心素養的基礎教育評價改革[J].中國教育學刊,2017(4):12-15.

[4]張良.從學科價值走向育人價值———改革開放40年基礎教育改革知識價值論的演進與融生[J].課程.教材.教法,2018(12):54-59.

[5]張華.核心素養與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再出發”[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7-9.

作者:匡文凱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