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體系完善與發展探討
時間:2022-02-26 08:49:42
導語:繼續教育體系完善與發展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對繼續教育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定下了基調。今后,如何辦好我國的繼續教育,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體系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一、歷史的回顧
建國以來,我國對成年人教育培訓的提法或重點經歷了工農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三個時代,其中發展最快和影響最大的是成人教育階段,至今還占據著重要地位。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公布之后,繼續教育時代格局確立。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加強勞動者的業余教育和在職干部教育。掃盲工作、工農速成中等教育、業余高等教育陸續納入教育體系。當時的教育先著重工農干部和積極分子,有條件后推廣到青年和工農群眾中去。辦學形式有識字(掃盲)班、工農文化補習學校、工農速成中學、干部訓練班、干部業余文化學校、技工學校、干部學校、職工業余高等學校、高校函授班、夜大學、函授學院(部)。十年中,我國教育管理和實施的組織機構基本癱瘓。真正運行的掛名成人性質的學校只有因1968年批示而出現的“七•二一”大學(面向職工)和“五七干校”。前者對于一部分青年職工學習文化和技術起到了一定的鼓勵作用,但各地各廠普遍舉辦,學制長短不一,質量與規格難以統一評判。后者主要的功能被演繹成一大批干部被從城市和崗位上免職下放到條件艱苦的農村或邊遠地區參加體力勞動和實行思想改造,后期才陸續返回工作崗位。1982年,教育部將工農教育局改稱成人教育司(1998年成立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中國的成年人教育培訓從“工農教育”時代走入“成人教育”時代。改革開放初期,全國開展了聲勢浩大的青年職工“雙補”培訓,規模之大,影響了一代人。教育部召開高校舉辦函授、夜大學工作會議,提出兩種教育制度的思想是完全正確的,普通高等學校舉辦函授教育、夜大學是業余教育的一種重要形式。1979年成立了中央廣播電視大學,1981年成立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委員會。中共中央組織部對各級黨政干部培訓、國家經委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企業管理干部開展培訓和對廠礦長(經理)進行七期統考、人事部對技術干部和公務員培訓、勞動部對技術工人培訓、農業部對農民培訓、中華全國總工會對全國職工以及農民工培訓等都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持作用。職工大學從遍地開花到整頓壓縮、提高質量、規范辦學,管理干部學院形成百余所規模,成人高校一度占據了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我國繼續教育一詞的引用和實踐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源于學習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對工程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與培訓的經驗做法。當時的國家人事部曾明確定義工程技術人員(后拓展至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對培訓對象、學時、管理等等做了詳盡規定,例如每年有72學時的繼續教育學時。至今,全國醫療衛生系統一直執行得很好,成為各行各業的典范。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至今,因當時大批工業部委的撤銷,企業與事業單位職工的繼續教育缺乏上層的管理和督促,組織系統化的教育培訓的力度減弱了;但農民培訓力度加大了,社區教育力度加大了,城鎮職工個人學習的投入增加了。
二、繼續教育地位的確立與體系現狀
2010年,《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頒布,由此標志著我國的成人教育走向繼續教育時代。《綱要》明確了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可以解讀為:繼續教育的概念稍微大于成人教育,包含了完成義務教育后離開學校的未成年人。《綱要》提出,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重視老年教育。倡導全民閱讀。廣泛開展城鄉社區教育,加快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由此明確了繼續教育的主要任務。《綱要》頒布以來,我國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提高國民素質,以及建設學國等方面作了大力倡導。當前的繼續教育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亮點。例如,在公務員培訓,干部在線學習,高技能人才培養,大型國有企業的技術能手命名工作室,現代師徒制,農民工培訓,下崗再就業培訓,弱勢群體培訓,貧困地區向城市輸送勞務人員的家政培訓,醫療衛生系統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大城市社區老年人教育等方面勢頭向上,發展較快。個人學習理念由改革開放初期單純知識型、技能型提升向提高個人素質和向往幸福生活傾斜。“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在線學習飛速發展,數字化學習資源總量快速發展,逐步形成系統化的分類學習資源庫。例如,由黨的組織部門牽頭建設的干部在線學習的資源,由我國十余所著名高校聯合建設的華文慕課資源,由開放大學、廣播電視大學和普通高校網絡學院建設的學歷課程資源,由各級城市社區學院建設的城鄉居民數字化學習微課程,由各類教育與科技公司開發的學習資源產品,從內容上極大地豐富了個人學習的選擇。從繼續教育體系角度看,以國家開放大學等六所開放大學的成立、普通高等院校網絡學院的試點引領了學歷繼續教育的發展;以大城市社區學院的成立和基層社區教育培訓中心的成立引領著城鄉居民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全民終身學習。邊遠地區的中小學為農民教育培訓服務,中等職業學校為成人教育服務,已經成為初、中等學校拓展的方向之一。各級各類黨校、行政學院、企業培訓中心成為在職人員集體性接受組織安排的繼續教育的堅實基地。從宏觀層面看,因為有改革開放以來形成的成人教育體系建設為基礎支撐,目前我國的繼續教育體系雛形基本形成。但是,與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繼續教育,從國家層面而言,目前主要還是停留在理念上、思路上、號召上,具體政策和措施不多。成人教育或繼續教育以及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專門法律法規至今缺位,教育部等部門下發的《關于推進學習型城市建設的意見》和《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在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的反響和落實極不平衡。跨部門繼續教育管理體制尚未形成。繼續教育培訓經費缺乏制度性落實,行業企業的繼續教育管理被弱化,全國繼續教育難以形成完整科學的統計數據,企業職工教育培訓經費比例被進一步淡化。繼續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宣傳普及相對滯后,多數基層教育培訓人員的認識還停留在成人教育時代。
完善我國繼續教育體系,要在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框架內從架構和要素角度考慮,可持續發展要從任務、觀念更新、方式方法創新和需求引領角度考慮。(一)完善繼續教育體系的架構和要素。1.完善與加強組織架構建設當務之急是形成強有力的國家層面的組織領導機構,落實《綱要》提出的“政府成立跨部門繼續教育協調機構”,盡快成立國務院領導同志牽頭的跨部委協調部門。此事須眾人經常呼吁。省、地級市成立政府跨廳局的繼續教育協調機構。厘清和加強建設以開放大學、社區學院、社區教育中心為主體,公辦普通高、中等學校為輔助,機關企事業單位培訓機構以及社會力量辦學機構為補充的繼續教育體系架構。開放大學體系應繼續擴大規模,現有的大批省級、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和分校轉型為開放大學。地級市城市(區)建立城市社區學院并納入國家繼續教育體系,縣建立社區學院分院。逐步將地市級廣播電視大學分校并入同級城市社區學院。街道與鄉鎮建立社區教育培訓中心,城鄉社區(村委會、居委會轄區)設立村民、居民學習點。政府要規定公辦普通學校教育面向城鄉居民拓展服務任務,從場地、設備、師資等資源方面支援周邊地區居民學習。鼓勵公辦高校大幅度拓展非學歷教育;鼓勵機關、事業單位的培訓機構為周邊居民學習開展公益性指導服務;通過資金和政策手段,鼓勵和引導企業培訓中心為周邊居民學習服務,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辦學機構加大向農村和邊遠地區開展教育培訓服務的力度。2.強化重點要素建設提高認識,加快立法。制定《終身學習促進法》和《繼續教育促進條例》。僅靠國家教育部難以擔當“辦好繼續教育”的重任,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動員全社會的各方力量,才能辦好繼續教育。立法問題需要社會各界大力呼吁,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大家講。形成共識,推動上層領導和立法機構將其納入立法日程。明確經費投入主體和機制。各級政府應成為繼續教育經費的投入主體,要將繼續教育經費納入財政經費,要在年度教育經費中劃出明確的比例,并逐年增長。教育部長陳寶生在黨的會議期間答記者問時公布,近五年間,教育投入由2萬億元增長到突破3萬億元,正在邁向4萬億元大關,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GDP的比例一直超過4%。繼續教育也應享受其成果。對企業職工教育經費要依規督察,促其執行。對社區教育基本服務以政府購買為主,鼓勵社會組織開展公益性服務活動。從城市開始,逐步實行個人學習券制度,在保證基本學習權益的基礎上,鼓勵個人加大對高品質、多樣性學習活動和學習產品的投入。賦予社區學院和社區教育培訓中心法律地位。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應盡快明確城市社區學院和城鄉社區教育培訓中心的地位、任務、編制、經費等一系列問題,使其積極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做出更大貢獻。建立新型的社區教育教師隊伍——學習指導師隊伍。社區教育不同于學校教育,所需要的學習指導僅靠傳統的學校教師隊伍不能滿足全民學習的需要。需要在學習指導師隊伍中配備三種類型的人員:能設計群體或個性化學習方案的人員、能指導學習者找到因人而異的學習資源的人員和能指導學習者學習思路的人員。(二)堅持可持續健康發展。1.以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建設統領各類學習型組織建設,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要按黨的提出的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的要求統領各類學習型組織的建設,促進各類組織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各級政府要按照黨的提出的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的要求,加快學習型城鄉建設、學習型社區建設;要建設學國,黨員領導干部和知識分子就要帶頭開展自學,做終身學習的表率。把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建設當作我國可持續繁榮發展,五位一體建設世界強國取之不竭的“綠色能源”。2.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與提高國民素質走向幸福生活的平衡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飛速發展的時代,各行各業的建設需要大批高技能、高素質的建設者,此時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是對的,有其時代性特征。但目前我們已經不能僅滿足于此,要看到并逐步更多地傾向于以繼續教育來提高國民素質,使廣大人民群眾走向幸福生活。3.加快系統化數字學習資源建設,讓手機成為青年人的終身學習便捷終端教育部主導,以國家開放大學和若干著名高校為主體,聯合著名互聯網技術公司,成立全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聯盟,加快全民終身學習產品的開發,使年輕人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機成為時時處處開展學習活動的便攜設備。4.加快城鄉社區學習共同體建設,讓老年學習社會化和生活化重視老年教育就是重視老年人幸福生活,就是重視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每個社區都要根據老年群體的興趣與需求,協助建立多樣化的老年學習共同體,使其學政治、學文化、學會保健、學會新生活、學會使用新科技手段、學會與年輕人交朋友、學會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使學習共同體成為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圈子,使學習成為幸福長壽的每日必修課。5.建立學分銀行,普發定額學習券,鼓勵學習消費像文化部、財政部推出的“全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試點城市”工程學習,以推進建設學分銀行,建立個人學習賬號為基礎,省、市、縣三級財政對購買個人學習產品和參加學習活動給予一定比例的補貼。在有條件的大城市試點居民學習券定期定額發放制度,逐步擴大公平享用公共學習資源的范圍。在城市以縣級為單位建立個人學習成果認證機構并逐步推開,為廣大居民開展學分積累與轉換服務。6.教文體衛社會建設協同,共推繼續教育全面快速發展基層的教育、文化、體育、衛生等方面的社會化學習資源應打破部門管理的壁壘,實行協同建設,減少重復建設,提高豐富程度和多樣化水平,提高資金和資源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利用率。7.逐步加強全民的大國擔當意識,為人類生命共同體的和平共贏盡力新中國的繼續教育走過了治愈“睜眼瞎”(工農掃盲教育)階段,走過了會干活、能掙錢(成人知識技能教育)階段,走進了注重幸福生活(繼續教育與全民學習)階段。隨著國力增強,富裕大國需要擔當更多的國際義務。倡導的人類生命共同體理念和“一帶一路”倡議,為我國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繁榮發展提出了新的拓展目標,即走向世界的繼續教育。這作為一個新的課題亟待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專職研究人員和實踐工作者深入思考。
作者:楊樹雨 單位:中國傳媒大學
- 上一篇:留守兒童權益法治保障研究
- 下一篇:農民工繼續教育需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