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25 03:19:00

導語: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管理論文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要有效地提高45分鐘的課堂教學質量,就必須在教學中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在融洽的氣氛中參與教學。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矛盾論》教師只是外因,而學生則是內因。因此,只有將內因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教師的教學方法才為學生所接受,才能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那么,我是怎樣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之參與教學呢?下面略加論述以就正于同仁。

首先,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興趣是學好一門課程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有了濃厚的興趣就有追求,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自覺性。因此:

一、針對一部分學生重理輕文的思想,我講述科學家既重理又重文的事跡。例如,前復旦大學校長數學家蘇步青教授,他不僅數學造詣很高,而且文史功底深厚,能背誦不少詩文;華羅庚詩也寫得不錯。橋梁建筑家茅以升也精通文史……科學家們豐富的文史知識有助于他們科學研究,有利于他們事業的成就。作為學生重理是應該的,但輕文就錯了。這些事例使重理輕文的學生深受教育,激發他們學文的興趣。

二、舉辦詩歌、散文朗誦會。有些詩與散文含蓄蘊藉;有些意境幽遠;有些哲理深刻;有些則又感情奔放如狂波怒濤。作者在創作時是“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文心雕龍•神思》)的。學生在深受感染的基礎上,才能讀出作品的韻味。《有的人》是運用對比手法寫的一首富于哲理的詩,在朗誦會上不少學生能以深沉的感倩讀出詩的哲理,參與者都沉浸在藝術境界中領略其中做人的哲理,從而受到感染,進而產生興趣。

三、舉辦課文情節及人物漫談會。

一讓學生復述情節,漫議人物,如復述《狼》、《變色龍》等課情節;漫議孔乙己的長衫與傷疤;范進看榜確知中舉后的喜極發狂;諸葛亮為什么從“茍存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候”而為蜀主“鞠躬盡瘁死而后。”

這些復述與漫議都使學生感到學語文天地的寬廣、豐富多彩,興趣便培養起來了。

其次是教學上的投入。

所謂“投入”,即指教學與課文作者同喜同悲同怒。與作者共鳴。作者與自己塑造的藝術形象休戚與共,苦樂相通。對丑惡、污濁的事物投以神圣的憎惡。作為授課者應與作者“心有靈犀一點通”,滿懷激情對學生進行點撥。我教《我的老師》一文,我先以表情朗讀讓學生的感情與文中的“我”,感情相融洽,然后抓住師愛生的感情引導學生理解“我”為何會對老師產生深深的敬佩與眷戀。在“老師排除我與小反對派小小糾紛”這一情節,我力求進人蔡蕓蕓老師的角色,讓學生感受老師的愛;在“夢中尋師”的情節,我則進人學生的角色。激發學生對老師的愛、學生深受感染,學習主動性因而提高,教學效果也就良好。(課文過關小測,優秀率達90%),而且感情的交流,密切了師生關系。教者于教學中的“投人”,實質就是教學上的情感因素。我認為教者不應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客觀主義者,他應該愛憎鮮明,情感豐富,感受課文作者心靈深處的激情(自然科學散文或說明文等除外)并以此調動學生情感,引導學生步入審美境界,增強了教學的有效性。

此外大膽使用討論式教學,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另一方式。

《孔乙己》教學中,我抓住一個“笑”字對學生啟發誘導:

課文寫了多少次笑?作者為什么寫這些笑?

孔乙己值得笑還是值得同情?那么酒客(即短衣衫)為什么以笑聲嘲弄孔乙己?

為什么穿長衫的(即使“十年沒有補十年也沒有洗,畢竟是一件讀書人體面的長衫啊!)會被穿短衫的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