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有效性培訓措施論文

時間:2022-09-15 02:04:00

導語:中小學教師有效性培訓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小學教師有效性培訓措施論文

摘要: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增強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是各級教師培訓機構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的教師有效培訓策略主要有:立足崗位,全員練兵;突出骨干,倡導選擇;團隊互助,共同提高;研修一體,解決問題;城鄉結對,實戰培訓;遠程培訓,資源共享。為保證教師有效培訓策略的順利實施。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建立健全了“四位一體”的培訓體制,培訓管理機制,并初步建立分層評價機制。

關鍵詞:教師專業發展;教師培訓;有效培訓

提高教師培訓的質量,增強教師培訓的有效性,是各級教師培訓機構亟待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圍繞教師“有效培訓”開展了有益的實踐與探索。

一、有效培訓的內涵與表征

(一)有效培訓的內涵

關于有效教學,專家學者早有界定:“有效教學是指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從而實現特定的目標,滿足社會和個人的教育價值需求。”由此,我們不妨采用有效教學的“三有論觀點”來描述教師“有效培訓”:有效果,指對培訓活動結果和預期培訓目標的吻合度的評價;有效率。借用經濟學的辦法,指對培訓產出(效果)與培訓投入的比率的評價;有效益,指培訓活動收益和培訓活動價值的實現,即對培訓目標和特定的社會和個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評價。

(二)有效培訓的表征

1,培訓目標有效

確定具體明確、針對性強、重點突出的培訓目標是實現有效培訓的首要因素。我們應從以下三個角度把握:第一,培訓目標應與國家教育教學以及學校改革目標相一致,并且能促進教育及學校目標和戰略的實現;第二,必須和教師個人目標結合起來,只有培訓目標和教師個人目標統一,才可能獲得教師的最大投入;第三,把培訓目標變成可操作性的任務。

2,培訓內容有效

好的培訓內容是有效培訓的基礎保障。內容有效取決于培訓需求的分析,培訓過程的起始環節決定了培訓的目標,它通過收集、分析各種相關信息以判斷施訓方和受訓者的具體情況及對培訓的需求,從而為決定培訓的內容等作決策參考。需求性和前沿性相結合的培訓內容,往往會使培訓增效或達到高效。

3,培訓方式有效

培訓目標的多層次性、對象的差異性、內容的復雜性、時間的不確定性,決定了培訓模式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新課程的實施使傳統的“學校教育式”培訓方式,專家講老師聽、被動的、接受式的培訓方式,都受到挑戰和質疑。教師培訓必須以教師為主體,只有把培訓的自主權還給老師,讓教師主動地參與,有效培訓的價值取向才能得以實現。

4,培訓管理有效

培訓管理是指管理者通過各種機制對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過程進行有目的地控制的各種職能活動。對于兼有成人教育與在職教育特點的中小學教師培訓來說,培訓的管理更應體現規范性和靈活性的高度統一。實踐表明,培訓體制、制度建設以及彈性化的學時學分管理都是卓有成效的。

5,培訓評價有效

制訂專業的評價標準是實施有效培訓的必然要求。我們認為一個有效的教師培訓評價、反饋系統建構應包括:反應評估,即學員是否喜歡培訓內容,培訓內容是否有用,學員的課堂反應是否積極;學習結果評估,即學員經過培訓學到多少有知識,學員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工作表現評估,即學員的工作表現在培訓前后有無變化,變化多大。工作中能多大程度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業績評估,即培訓前后教育教學質量業績是否有所提高;建立學員檔案,即采用描述性記錄、量化反饋,并深入到實踐流程。

二、有效培訓的實踐策略

教師“有效培訓”需要通過一系列策略和途徑加以體現和落實。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主要設計實施了以下有效培訓策略。

(一)有效策略之一——立足崗位,全員練兵

去“情境化”的“空對空”式純理論培訓是不受一線教師歡迎的。如果受訓者不能持續有效地將培訓中所學的知識技能運用到工作當中,將“所學”轉化為“所用”的話,這個培訓就是失敗的培訓,其結果自然也是無效的。

在培訓重心下移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今天,我們理解的培訓“情境”,就是將培訓立足于學校、扎根于課堂。基于這一點,我們把教師崗位培訓的內容定位于專業能力訓練與提高上。為此,我們開發、設計了培訓新載體——《哈爾濱市中小學教師崗位大練兵記實手丑盱》,免費發放,人手一本。手冊開列了教師崗位專業能力菜單,設立“必練”與“選練”兩個模塊23項專業能力。“必練”模塊從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評價、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師基本教學能力的訓練與提高。“選練”模塊從課程建設與資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術、校本研修、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學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著手,強化教師綜合能力。主題性欄目“讀一讀”,讓教師了解單項能力的內涵;“想一想”,引發教師思考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議一議”,啟發教師對難點、疑點問題的深度思辯;“做—做”,讓教師在實踐中體驗與領悟;“評一評”,讓教師對自己及同伴的教學實踐有科學的價值判斷。學校、教師結合實際確定練兵起點,教師的專業實踐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有效策略之二——突出骨干,倡導選擇

哈爾濱市的骨干教師培訓突出了選擇性,創新了培訓模式。選擇性就是根據培訓規劃的要求,使教師有選擇學習內容、學習速度、學習形式、學習地點和組織形式的自由。創新培訓模式,就是打破傳統教師培訓一刀切、齊步走的定勢。哈爾濱市率先在骨干培訓中嘗試設置選修課程。根據教師需求,我們設計了“依托高校培訓、實踐考察、走進名校、名師導學、送教下鄉、崗位練兵、任務驅動、研究性學習、課題制培訓”等九個模塊。模塊與模塊之間既有獨立性,又相互關聯,不僅滿足了教師普遍性需求,又滿足了教師個性化的需要,較好地解決了學員來源、任教科目、教學經歷、學校環境等因素不同給教師培訓帶來的適應性問題。農村骨干教師23人走進了山東杜朗口中學,原汁原味地學到了“教學真經”的個案;城市中學骨干教師61人走進了華東師范大學,零距離地與課程專家接觸。培訓后,骨干教師各取所需,各有所獲。實現了教師培訓收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策略之三——團隊互助。共同提高

知識傳遞活動經常發生在“實踐社群”的非正式社會組織中,教師的學習是在實踐共同體背景中進行的。當新課程的實踐中教師面臨共性問題與普遍的困惑,團隊學習與研究便成為時代的呼喚。在課改之初,哈爾濱市適時向全市教師發起建設學習型團隊的號召,掀起了學習化運動。多年來,教師團隊建設始終遵循學習型組織建設的基本

規律有效運作。至今,全市共確立了百余所試點學校和100個先導實驗團隊。創建活動中,南馬路小學以青年教師理論研究會為依托,通過自主管理、信任授權使教師們自己發現工作中的問題,分析現狀,選定進取的目標,自我制訂改進對策,自己組織實施、檢查效果、

評定總結。團隊中的教師運用共同學習與研討的方式,啟發彼此的思維,積聚大家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團隊建設有效推動了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形成,促使教師從培訓走向自主學習,形成了“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化”的培訓文化。

(四)有效策略之四——研修一體,解決問題

問題是培訓的起點,尋求解決問題的對策也是培訓的目標之一。

研修一體,是以問題為中心。通過“研”與“修”的整合有效解決教育教學問題、提高教師素質和專業化水平的培訓模式。研修一體化,不僅要表現出“研”字含有的琢磨、探究的意思,又要蘊含“修”字整治與提高的寓意。研修一方面解決過去“研”與“培”相互分離,導致教師“雙重”勞動付出的工學矛盾加劇的問題;另一方面,在實際問題解決和提升自我同時,更加凸顯出教師的主體地位。如果說,過去的培訓是學校教育的方式,教研是活動課程的方式,那么研修就是研究性學習的新型方式。它的價值在于:一是這種立足崗位的研修不是別人告訴而是教師自己“悟”出來的;二是這樣的研修基于教師教育教學中的真實問題;三是這種研修解決的是教師現實問題,研究的結果直接應用于課堂,體現出研修的個人意義。根據新課程好課的標準,這樣的研修是真正意義上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培訓。

(五)有效策略之五——城鄉結對,實戰培訓

教師間、地區學校間的差異是有效培訓的重要資源。利用差異有效盤活和合理配置資源,放大培訓資源的效益,這就是提高培訓的社會效益。

“鄉村教師進名校”項目是哈爾濱市注重教師實戰演練的原創培訓形式。首先,我們在城市名優學校中選定20所基點學校,明確基點學校的責任、義務。要求其將一周的教育教學活動全方位、全過程開放,并組織名優教師全程指導。其次,選拔具有潛質和輻射示范作用的鄉村教師,進城跟班學習,明確其學習目標任務,使其成為本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火種”。跟班實習教師要和指導教師一起完成“八個一”培訓任務,即“完成一個創新教學設計、上一節我的好課、練一項課堂教學技能、學一項網絡實用技術、撰寫一篇教學敘事、參加一次校本研修活動、編寫一份試卷、完成一次課堂教學點評”。我們不僅關注鄉村教師的即時學習結果,而且更關注他們對培訓所學的應用及其帶來的結果。

通過實施“鄉村教師進名校”項目培訓,哈爾濱市已有400余名農村教師提高了實戰能力和實施新課程的水平。跟蹤調研時,我們發現培訓后的教師有兩大“質”的變化:一是教師的教育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二是教師的教學行為有了轉變。教師特別在課程、教學與課堂教學方面變化明顯。這種把農村教師“請上來”的體驗式培訓“鄉村教師進名校”模式,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公務員之家

(六)有效策略之六——遠程培訓,資源共享

網絡遠程培訓使學習者可以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形成解決復雜的、共性問題的虛擬團隊,降低培訓成本,提高培訓的效率。要達到這樣的效果我們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基于網絡環境下的導師引領制度;第二,豐富音頻、視頻、文本三位一體的培訓課程資源;第三,建立基于教師成長需要的互動交流平臺和監控管理平臺。

為了保證教師自主研修的順利進行,哈爾濱市明確規定,教師“網上學習,不少于各類培訓的30%學時”。由此進行政策性引導。目前,遠程培訓已經成為各級各類培訓項目的常態模式。

三、有效培訓的制度保障

(一)“四位一體”的培訓體制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始終保持“四位一體”的體制優勢,融“培訓、教研、科研、電教”為一體,充分發揮區域學習資源中心的作用,形成了優質、高效、良性的教師培訓工作機制,減少內耗,提高了工作的效益。

(二)建立健全培訓管理機制

我們對參訓學員實行“三項管理”:一是實行制度管理,用規范性文件進行約束;二是加強過程管理,依靠彈性化的學時學分登記制度和網絡化管理系統進行監控;三是跟蹤問效,用考核評估推動教師培訓后的反思、重構和行動跟進。

(三)初步建立分層評價機制

在崗位培訓中,我們探索建立“三個目標、四項指標、三級評價”的評價系統。“三個目標”,即“區域有特色、學校有風格、教師有專長”;“四項指標”,即基礎性指標、過程性指標、成果性指標和特色性指標;“三級評價”,即市評區、區評校、校評師。

在具體實施中,我們分別從制度建設與運行機制、過程管理與模式方法、練兵指導與成果績效三個維度評估,依據不同權重比例進行綜合評定。不同的評價對象、不同的師資基礎歸類劃片,分組進行。組與組之間橫向不比較,組內單位與成員之間縱向看提高。分層評價機制為檢驗崗位培訓的效果立了標桿,解決了培訓的“怎么樣”和培訓到“什么程度”的問題。

反思探索中小學教師培訓有效性的行動,我們深深認識到,達成培訓有效性目標的過程就是更新培訓理念和創新培訓方式的過程。把培訓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轉化為教師自主專業發展的效能,是教師培訓的終極目標。培養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教師也是有效培訓的旨歸和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