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控理論導向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及倫理主義
時間:2022-04-21 09:43:00
導語:教育管控理論導向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及倫理主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不同的理論觀點,既影響著教育管理理論的研究,也會在管理實踐中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也直接影響教育管理改革的發展方向。在當今世界,科學主義、人文主義和東方倫理主義形成了影響世界教育管理理論與實踐的三種理論思潮。三種理論在相互攻訐、相互作用、相互對話的過程中,給教育管理帶來了勃勃生機。三種理論思潮在理論和實踐中的融合,已成為當代中國教育管理改革的一種理論導向。
從中小學教育管理發展的歷史來看,無論古今中外,不同的研究者在研究教育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時,總會采取不同的理論觀點和獨特的研究方法,在批判、繼承、交流、整合的基礎上,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教育管理理論和流派。不同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因其價值觀念、道德標準、思維方式不同,會認同不同的管理理論,也就會形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風格。我們為論述方便,可以大體將他們歸并為: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以效率為核心的“科學管理理論”;以人本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理論;以倫理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①。在當今世界,這三種理論導向構成了教育管理的基本圖式。在當代中國中小學,對各種理論的探索和實踐,也深刻地影響著中小學教育的發展軌跡,但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這三種理論導向發展的趨勢,都正在逐步由對立走向整合,對這種趨勢的深入研究,對深化我國中小學管理改革,意義極大。
一、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科學管理
在科學主義者眼中,科學是對客觀真理的認識,客觀真理被認為是可以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出發點,而對“科學方法”的普遍性信念,則被認為是人們在認識客觀真理之后解決人類一切問題的法寶。現代科學管理是在社會大生產條件之下,對科學主義理論的一種實踐。在教育管理中的科學管理作法,許多是從企業管理中移植過來的。對形成20世紀以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影響重大的最早一種學說是英國工程師F·泰勒提出的“科學管理”理論,泰勒認為:科學管理的原則有四條,一是對工人操作的每個動作進行科學研究,用以替代老的單憑經驗的辦法;二是科學地選擇工人和管理人員;三是培訓工人,使其掌握自己工種的學問;四是資方與工人之間親密協作,職責均分,資方要干自己應該干的事情,不要把它們都推給工人②。這種理論提供了解決企業管理中怎樣提高工人的勞動生產率和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這兩個環節的方法,因而成了現代管理科學的基礎,它也被稱為“科學管理主義”。其思想不僅在企業界得到廣泛運用,而且也運用到教育和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例如在美國,由于公共學校教育在19世紀末得到迅速發展,教育管理面臨許多新的棘手問題,同時政府和社會對教育的巨額投資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他們向學校要效率,學校管理人員只好求助于泰勒的方法,成為在教育管理上與當時西方掀起的“教育科學化”運動遙相呼應的一種思潮。在我國,70年代末80年代初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改革開放的熱潮帶來了整個社會的巨大變化,社會、政府、家庭給教育提供了越來越好的條件,同時對教育也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也引發了教育管理人員學習西方科學管理理論的熱情,可以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教育管理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科學管理”思想影響下進行的。
科學管理思潮對教育管理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注重提高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
20世紀初,由于社會、生產、科技的迅速發展,各國基礎教育也得到迅速發展,學校數量大量增加,社會、團體、家庭對教育的投入也大量增加,這引起了人們對教育效益的廣泛關注,企業界和政府部門對學校在管理上的浪費現象提出了嚴厲批評,要求管理人員把重點放在質量和效率上。為此提出必須對學校各方面工作進行考核,在社會和家庭的巨大壓力之下,教育管理人員不得不放棄傳統的教育價值觀,轉向接受與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管理模式,科學管理的思潮開始在學校管理中流行,它要求教育和管理人員明確了解教育目標,了解學校的總效率與員工們的工作效率的聯系,了解教師的工作成效,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一個班和另一個班教學效果的差別,了解本校學生與其他學校學生相比較孰優孰劣,即注意把經費的分配同教學成本聯系起來。如美國芝加哥大學的講師富蘭克林·博比特就提出,要提高學校行政的效率,首先要確定學校產品的理想標準(即學生標準);其次規定學校的生產方式;生產者(教師)必備的資格和工作準則。這樣“管理人員就一定能夠牢固地掌握控制生產成本的規律并懂得如何引進更有效的工作方法”,而“效率意味著權力的集中化和監督者對全部執行過程實施明確的指揮”③,這樣注重效率、成本、管理全過程的觀念對傳統的經驗型管理思想產生了很大的沖擊。
(二)強調采用科學的方法進行量化管理
隨著科學主義觀念的流行,教育科學研究也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量化方法如教育調查、教育統計、教育測量成了學校進行科學管理的基本工具,成了記錄、分析和比較教育產品及其成本的手段。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在教育管理中十分流行的崗位責任制、教師工作量的量化,標準化考試的盛行,甚至學生品德也要實行量化標準,各種統計技術、量表以及成本核算程序的運用,使學校管理由粗放化走向了集約化之路。為保證質量和效率,競爭和淘汰成為必不可少的措施,分數和年級、名次和證書,成為管理的主要手段,一切與此無關的興趣活動和課外活動,便理所當然地被排除在課程之外。
(三)以科層管理為組織基礎
科層管理理論屬于古典組織學派的一個分支。它是由德國學者馬克斯·韋伯(Maxweber)提出來的。其主要貢獻是提出了所謂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即建立在理性——法律權威基礎上的等級體系。科層管理理論認為,在現代社會,由于科技革命改變了工作場所的性質,即分工細化和管理復雜化,這就有必要發展控制工作的綜合機構,創造溝通和協調的系統,確定管理者及其屬員的行為準則。在韋伯看來,“充分發展的科層組織機制較之其他組織,簡直就象大機器生產與非機器生產方式之別”④,也就是說,他認為這種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能提高工作效率,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優于其他組織體系。
雖然對教育管理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應用科層管理理論,有許多不同的看法⑤,但教育管理的理論研究者和實踐人員仍試圖運用科層組織的概念和操作方法來說明和解決教育管理問題,對教育管理產生了切實的影響。如在教育系統中建立上下銜接又有明確分工的管理體系;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賦予各級教育組織以明確的職責和權力;在學校內部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組織網絡,各職能部門層次分明,分工明確,有標準的工作程序;各級領導要經常考核下屬的工作效率,并按他們的能力和成績決定進退,等等⑥。
上述觀點充分反映了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觀點。由于有了效率意識,教育管理人員更容易與社會各界溝通,促進了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和理論化,促進了教育管理的專業化、理性化、協調合作、連貫性和激勵作用,為教育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這種理論導向在實踐中的缺陷也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它把人看成機器人、經濟人,只能服從,忽視了教育是一項特別需要教師創造性勞動的事業,僅僅視教師為執行命令的工具,無意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人失去人性并使教師和學生屈從于機械程序和某些領導人的專斷獨裁行為;其次,缺乏對組織環境的復雜性和動態性的認識,不重視處理組織中的人的問題,在組織結構上的基調是獨裁式,過份強調組織形式、成文的法律和規章制度等,缺乏對人格的尊重和對人的靈活性的重視,其等級化、制度化的管理常常使組織僵化,束縛了事物的發展。第三,在強調教育管理和企業管理的共性時,忽視了教育過程與生產過程、教師勞動與工人勞動、教育投資與生產投資、教育結果與工業產品的區別。雖然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首創了運用定量方法解決管理問題,彌補了過去純定性分析的不足,但事實上很難完全用定量的方法來分析和評價教師和學生的情況,其研究方法帶有明顯的形而上學色彩。
隨著時間的發展,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給教育實踐帶來的危害也越來越明顯:首先,加速了學歷社會的形成,在教育中形成了兩個無休止攀爬等級階梯的群體,教師為更高的工資、更高的職務和職稱而攀爬,學生為更好的學校、更高的學歷和學位而用功,使教育背離了教育本身的價值,教師和學生常常在為許多虛假的目標而奮斗。其次,在教育內部,顛倒了人和教育的關系,壓抑人性、摧殘兒童,把人培養成了科學技術和官僚管理制度的工具,教育嚴重脫離了生活。再次,學校從傳道、授業、解惑的場所成為一個“篩選”的等級化機構和發放學歷證書的場所,另外,由于學校教育轉向考試中心主義,畢業證書成了挑選職業的通行證,其貶值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激烈的升學競爭導致了普遍的厭學情緒,嚴重影響了學生個性的自由發展。
因此,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理論受到了來自兩方面的批評,一是來自人文主義,一是來自倫理主義,他們抓住科學主義的要害猛烈開火,批評它忽視人、忽視人性、忽視教育的本質、忽視教育與生活的聯系,但它們各自的管理思想也是涇渭分明的。
二、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管理思想
本世紀30年代以來,由于勞工運動和民主思潮的蓬勃發展,新興社會科學的產生,加上學校規模擴大和學校系統內部結構變化,科學管理思想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猛烈抨擊。于是,民主管理的新思想開始醞釀、誕生。其中名氣最大、影響最深的倡導者當推杜威,他在系統地提出基于人文主義精神的現代教育思想和教育主張的同時,提出要讓教師有機會更充分地參與管理,這不僅不會改變學校組織的本質,而且還將改變教師和管理人員之間關系的類型和性質;作為學校管理人員的“領導應當是通過和別人交換意見從而激發和指導智慧的領導,而不是那種孤立地依靠行政方法專橫獨斷地將教育目的和方法強加給別人的領導”⑦。以后,工業和社會科學所進行的人際關系研究似乎在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證實了民主管理的支持者的所抱的信念——人道主義的領導方式能夠提高組織的士氣和效率。
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管理思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一)注重管理中的人際關系研究
當時工業方面進行人際關系研究的著名實驗是美國芝加哥霍桑工廠的管理部門與哈佛大學管理教授E·梅奧(EltanMayo)等人合作進行的“霍桑調查”,其研究結果促使管理上的“經濟人”模式向“社會人”模式轉換,即注重集體以及集體中人與人的關系等社會問題對個人和組織效率的影響。不久,此種研究形成為有廣泛影響的人際關系學說,其基本原理是:工人是“社會人”,是復雜的社會系統的成員,他們不僅有追求物質利益的欲望,還有追求人與人之間的友情以及安全、歸屬等方面的社會和心理的欲望,滿足工人的社會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氣(如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協作精神等),是提高效率的關鍵;領導的主要任務是組織好集體工作,要在正規組織的經濟需求和工作人員的非正規組織的社會需求之間保持必要平衡。
最早意識到把人際關系學說的研究和教育管理聯系起來的教育家是美國芝加哥大學教導主任拉爾夫·泰勒,他在《變化中的思想概念促使教育必須調整》(1941年)一文中提出人際關系的研究與學校管理人員有關,他預見今后教育管理必將受到“霍桑實驗”的影響。二戰以后,把人際關系學說和教育管理結合起來研究的文章增多,如威爾伯·約契主張校長要正確處理好全體教職員之間的關系,要和教師以平等的地位對話等,給教育管理理論以新的啟發。
(二)注重人的需要的滿足
人際關系理論通過霍桑實驗得出的重要結論是,提高生產效率的關鍵是提高工人士氣。究竟怎樣才能提高員工士氣呢?人際關系理論研究者認為:追求滿足社會和心理方面的需要是激勵人們的動力。以后的一些行為科學研究者對此又作了進一步的探討,認為人們各種各樣的行為,都出自一定的動機,而動機又產生于人們本身存在的需要。因此,人們的需要和動機確定了人們行為的目標,人們的行為都是為了達到一定目標。從人們內在需要出發,推動人們采取某種有目標的行為,最終達到需要的滿足,這就是激勵的過程。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行為科學論者認為,沒有達到滿足的需要是激勵過程的出發點,行為的推動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是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和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1.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馬斯洛認為激勵的前提是,一方面,人是有需要的動物,只有尚未滿足的需要才能影響行為,而已經滿足的需要不再是激勵的因素;另一方面,人的需要是按重要性的等級排列的,一旦一種需要被滿足,另一種需要就會出現,并要求滿足。這個進程是沒有止境的,人就是為了滿足需要而不斷地生活和工作的。馬斯洛在1954年發表的《激勵和人》一書中,把人的需要劃分為五個等級。依次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性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馬斯洛的這些基本思想被后來的實際管理人員廣泛接受,在教育管理中如何用更高層次的需要手段來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是教育管理人員普遍研究的課題。
2.赫茨伯格的“需要激勵兩因素論”
赫茨伯格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發現,人們不滿足于工作時,是對工作環境不滿;如滿意工作時,則是滿意于工作本身。1959年他在發表的《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了激勵的兩因素論。即:第一,保健因素或維持因素。這種因素是維持一個合理的滿意水平所需的,沒有它們,職工就不會滿意,但它們的存在并不構成強烈的激勵。第二,激勵因素。這些因素構成對職工強烈的激勵,能使職工高度滿意于工作。激勵理論明確指出人們的工作效率決定于人們的工作態度,而工作態度又取決于人們需要被滿足的程度;而人們的需要是否能得到合理的滿足,又受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環境的影響。70年代以后,馬斯洛、赫茨伯格的管理理論對教育管理的影響與日俱增,“自我實現”既是教育管理者自身的一種追求,他們也認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就是要幫助每個人成為自我,如格里菲思就斷言:“學校全體教師中士氣的高漲,是和管理人員幫助他們每個人在工作中獲得的滿足所能達到的程度直接聯系在一起的。”⑧
(三)注重領導方式的研究
行為科學的研究者通過調查研究得出結論,在影響企業各部門工作效率的因素中,領導是最主要的因素。他們發現生產效率高的領導人總是讓下級清清楚楚地知道目標是什么,需要達到什么要求,然后讓他們有充分的工作自由。并且還認為,如果領導人員以職工為中心,不僅注重職工工作,而且經常關心他們的需要和愿望,那么這個部門的效率就高;如領導人僅以工作為中心,不關心職工的愿望和要求,這個部門的效率就低。利克特和他的助手在調查研究中就領導是否對下級信任、下級在工作中有無自由的感覺,以及領導是否積極與下級發生聯系等三個方面進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組織領導的四種基本制度;一種是剝削式的專制制,第二種是仁慈式的專制制,第三種是參與制,第四種是民主制。調查結果發現,工作效率高的單位多采用第三、四種制度。因此,利克特認為,高效率管理人員領導人的組織有以下鮮明特點:第一,整個組織中每個成員是相互高度信任,目標一致,并有參與、支持完成目標的意識;第二,組織成員對組織目標有明確、合作的態度和正確的動機;第三,組織是一個緊密結合的、工作有效的社會系統,成員之間相互信任、支持,領導鼓勵成員有效“參與”;第四,對成績的總結,主要用來進行自我引導,而不是為了控制。國際知名心理學家K·節英(Kortlewin)與其研究生在美國依阿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實驗,研究領導作風如何影響群體行為。結果顯示,實行民主領導的組織活動成果豐富,組織成員對相互間的交際感到滿意,他們表現出更有創造性和獨立性。
不難看出,以人文主義為導向的民主的人際關系思想之所以被教育管理界廣泛接納,除了與本世紀20—30年代的民主思潮發展有關外,更實際的原因是因為它們有助于解決由于學校管理和教育行政越來越官僚主義所造成的問題。同時,教育組織的進一步專門化及其在規模上的擴大、教育活動的復雜化都要求教育管理人員在處理有關事物的過程中應更加依靠教師的合作和專業知識,而民主管理理論和人際關系理論兩者的確都提供了一些重新分配決策責任,以及幫助教育管理人員更好地同教師一道工作的方法。這種管理理論在實踐中得到了廣泛傳播,并在實際管理中產生了深刻影響。首先,它改變了教育管理中對人的看法,重視人的因素,特別是將人的組織行為作為討論的重點,不僅可資借鑒,而且開辟了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促進了管理思想的繁榮;其次是采用新的研究方法發展了管理理論,一方面開創多學科協調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的行為的調查研究;另外,它還強調人的行為的因果關系和行為規律,并據此采取相應的管理措施;第三是提出了在工作中實現“民主”和“自主”原則,恢復“人的尊嚴”或“人性”,使組織目標與個人目標相結合等新的管理方式,開辟了一條管理新路,特別是倡導教師參與管理的各個方面,“目標管理”和“豐富工作內容”等方式方法,在教育管理實踐中影響是很大的。
然而,民主的人際關系學說畢竟是資本主義社會一定階段發展起來的管理思想,它不可能解決管理的全部問題,也無法解決隨著社會發展所產生的各種矛盾沖突。特別是這種理論被行為科學論者片面強調其作用,夸大其在管理實踐中的有效性,其片面性顯得更加突出。加之制約人的組織行為的因素相當復雜,單靠某一種理論予以科學的把握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尋求多種理論的整合使教育管理理論趨于完善便成了人們繼續奮斗的目標。
三、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理論
在前面我們已經提到,管理思想是由一系列價值觀念、道德標準和思維定勢所組成,管理者的管理行為就是他的管理觀念的體現,西方現代管理思想是西方文化的產物,它們無不出自科學主義和人文主義兩大思潮的融合。而以中國為代表的管理思想則是東方文化的產物,它是中華民族在長期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發展的過程中積淀而成的價值道德和思維定勢。中國人處事、待人、律己都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是非標準為準繩的。在管理思想上重人論、重和諧、重傳統居于主導地位。正如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所說:“人倫關系和人倫價值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起點,精神境界是中國傳統思想的支柱,人道主義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核心。整體觀念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歸宿。修養踐履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根本要求,而推己及人則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唯一重要方法。”⑨我國現在的教育行政與管理人員就是在人倫為本的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在他們頭腦中潛藏著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人倫管理思想。這種思想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特點:
(一)強調政教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特別重視教育的作用,視教育為改造人的靈魂的工具。有一句名言:“學校的一切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生的思想”⑩,可說是這一觀點的代表。道德理想主義者特別是在儒家的哲學里,政治就是教化,教化也就是政治,“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11)管理者首先是一個教育者,管理過程也是一個教育過程。他們反對自然主義學說,認為人在組織中如不被好的東西去影響、改造,就會被壞的東西影響、改造。教育的責任就在于“化性啟偽”,引人向善,就是把人的本性中好的東西發掘出來,用以驅除后天不好的東西,向“仁”和“君子”邁進。管理就是通過管理者的教育,使被管理者遵守人倫關系中的秩序。
(二)重視知行合一
道德理想主義強調知行合一,強調用一整套倫理規范來規范人在組織中的行為乃至個人的生活小節,管理就是建立一種倫理規范,管理方式主要是通過做、行,在做和行的過程中養成行為習慣,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者相信、道德理想、道德秩序是個人精神和國家的支柱,它甚至可以超越經濟的、軍事的力量,并且相信一種理想的道德可以通過合適的方法、途徑有效地灌輸給受教育者,陶行知先生在曉莊師范、山海工學團、重慶育才學校就是進行這樣的教育,也是實踐這種管理。陶行知把它概括為“教學做合一”的原則:“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系說: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系說: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
(三)講求人倫秩序
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十分講求人際關系中的秩序,要求尊卑有別、長幼有序,特別是下級對上級的服從,朋友之間的“信”,上級對下級的“義”。辦事要謙虛謹慎,寬容忍耐,嚴于律己,沉著穩健,工作勤奮,生活節儉,講究中庸,強調團結,重視和諧,遵守紀律,這一切對于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效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道德理想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是源遠流長的,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教育管理思想在中國的教育管理者的頭腦中也是根深蒂固的,從儒家的“修道之謂教”,到王陽明、陶行知的“知行合一”,都可以看出道德理想主義的影子。以道德理想主義為導向的管理思想若服務于一個理性的、民主與法制健全的國家,管理的質量和效率將會大幅度提高,教育將會取得巨大進步。但是,這種管理思想在長期的封建社會的土壤中也衍生出一些消極因素,成為中國人前進中的包袱,比如崇尚權力的官本位專制主義思想;論資排輩的等級觀念和行為準則;只重情義不講效益;和為貴,忍為高;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缺乏開拓進取精神,等等。這是我們今天所必須摒棄的消極因素。
四、融合——當代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走向
從以上管理思想發展的歷史看,無論是西方管理思想還是東方管理思想,各種理論導向都有自己的視角和側重點,科學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都關心應當采取什么措施才能使組織更富有效率的問題,其視點在于組織結構方面。人文主義導向產生的變式其注意力則在于人的情感和其他的心理因素,強調人的需要。道德理想主義產生的變式則強調秩序、人倫關系的重要性。但是,隨著當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在學科高度分化、高度綜合的趨勢影響之下,許多學者發現單獨一種教育管理思想解決不了問題,教育管理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融合,即博采眾家之長,促進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學化和專業化。
在西方,隨著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耗散結構理論、協同理論、突變理論以及電子計算機技術的興起,一種以這些理論為基礎的開放系統管理理論開始受到管理界的歡迎,并引入教育管理,可以視為教育管理理論走向融合的發端。系統管理論認為,學校是社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而且認為學校、社區和社會之間的界限是可以滲透的、相互作用的,社會上各種因素(政策的、觀念的、經濟的、風情的等等)都在影響著學校的教育質量、工作秩序和效率。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從系統觀念上給教育管理人員提供了一種思想方法,提供一種把學校內外環境、各種因素作為整體進行思考的方法,要求教育管理人員樹立起整體優化觀念、合理組合觀念、動態平衡觀念、開放與閉合統一觀念、信息溝通與反饋觀念。同時把系統分析的方式應用到教育調查、教育預測、教育決策、教育規劃、教育評價、教育診斷之類的教育行為之中。另一方面,系統管理學說認為教育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一體化系統,它是由許多子系統組成的開放的系統。第一,學校是由人、物資、教育媒介和其他資源在一定目標下組成的復雜系統,一個系統的變化會引起另外幾個子系統的變化,學校領導人在協調學校內部管理過程時,要注意各子系統之間的動態聯系。第二,學校是一個開放系統,是社會大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它受外部環境影響,如社會對學校的政策和法律規定及廣泛的文化影響,它同時也影響外部環境,它只有在與外部環境相互影響中才能達到動態平衡。同時,系統管理理論往往同權變理論結合起來,不承認在處理組織問題時有一套放之各種組織而皆準的方法,管理應該是根據學校系統內部和外部的具體情況對組織問題作出靈活處理。
在我國,特別是80年代以后,我們在學習西方管理思想的過程中改造我國原有的管理思想和體制,大多數學者認為,我們學習西方管理理論,無論是以科學主義為導向的,還是以行為主義為導向的,都是為了消化、吸收,為我所用。根據對以上三種教育管理模式的分析,我認為必須用鄧小平關于“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偉大教導為指南,對中國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的管理理論進行系統地、深入地研究,把現代的先進管理理論與中國實際情況結合起來,既不妄自菲薄,盲目崇拜,也不全盤否定,大加討伐。縱觀整個世界管理理論的發展,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理論與運用,多樣與綜合,已成為當代教育管理理論完善與更新的大趨勢。
參考文獻
①參見袁振國:《對峙與融合—20世紀的教育改革》,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24頁。
②F·泰勒:轉引自關巖著:《領導心理學》,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版,第301頁。
③F·Bobbitt,inS·C,Parkered,"TheSupervisionofCitySchools"(PubilSchoolPublishingCompany,1913),P53.
④H·H·Gerth&C·W·Mills,"FromMatWober:EssaysinScocrology"(London:RoutledgeandkeganPaul,1948.P215.
⑤⑥參見袁銳鍔:《20世紀西方教育管理思想發展的回顧》,《教育研究》1995年第10期。
⑦J·Dewey,"PrblemsofMen"(NewYourk:PhilosophicolLibrary,1944),P64.
⑧D·Grittith,"HumanRelatioresinSchoolAdminstration"(NewYork:Appleton-Century-Crvfts,1956),P146.
⑨羅國杰著:《中國倫理傳統的基本特點》,見許啟賢等主編:《傳統文化與現代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00頁。
⑩《論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3頁。
(11)《中庸》。
(12)《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第41—42頁。
- 上一篇:學期教學工作小結表彰會議發言材料
- 下一篇:人性化在安全管理的應用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