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法學是從受教育權出發
時間:2022-01-17 04:37:00
導語:教育法學是從受教育權出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法學是一門新興的邊緣學科。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后,隨著我國教育法律體系框架的形成和人們認識、評價教育法律現象的能力以及作為這種認識、評介成果的文化逐漸成熟,教育法學學科建設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孫霄兵博士所著《受教育權法理學:一種歷史哲學的范式》,就是近期有代表性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
概覽該書,最突出的印象是著者提出了以受教育權為核心構建教育法學乃至研究教育學、教育史的新視角。該書認為,受教育權是更重要的教育法學概念,教育法學應當是教育法律權利學,應當從此出發強調教育本身的基本因素和動力,構建以人的受教育權利的實現狀態為起點和標準來探索、構建和反映的教育法學體系。這一立論及其理論框架構建符合馬克思主義法學的原理。就法理學而言,法是以權利和義務規定人們的行為規則和調整社會關系的。權利和義務是法律規范的核心內容,是法律關系的關鍵要素,貫穿于法律現象邏輯聯系的各個環節、法的一切部門和法律運行的全部過程。從更深層次來說,權利和義務全面表現和體現了法的價值。人類的教育現象從總體上包括舉辦、實施、接受、管理和參與教育的五大類活動,涉及到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個人、教育機構和家庭等眾多的主體。抓住受教育者這個主體,突出其接受教育活動中的權利,并以此為原點構建教育法學,這是該書的一大理論貢獻。
基于同樣的原點,該書進一步延伸到教育學和教育史的領域,提出從人的受教育權利角度研究教育,解讀、分析教育思想、教育理論、教育體制、教育教學方法等,提出通過對受教育權發展變化特別是與不同文明形態發展關系的研究,透過受教育權發展變化的歷史,揭示教育發展的必然規律。這無疑將催生出教育研究的新領域,產生新的突破。
正是基于上述全新的視角,該書以哲學、法學、歷史學、教育學和政治學為理論基礎,對受教育權的時態和走向進行了跨學科的全景式的掃描,概括出受教育權的經濟學范式、哲學范式、法學范式和政治學范式的基本類型,并就受教育權的辯證互動關系做了系統的理論描述,詳盡分析了受教育權范式的歷史運動及其相應的發展方式、保障體制、管理制度、進步作用和歷史局限,指出了受教育權范式的四個基本特征:(1)受教育權范式是權利本位范式,權利主體是決定一個社會教育性質的基本因素,是受教育權范式的核心和基礎,居于中心地位,受教育權權利主體是受教育權范式發展變化的根本動力;(2)受教育權范式是受教育權權利主體與權力主體結合的范式,是權利發展與生產力發展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范式;(3)受教育權范式既是歷史的,又是邏輯的,是歷史哲學范式;(4)受教育權范式呈現出既是一元的又是多元的范式,是實踐本位范式。這些研究,使該書提煉出的受教育權問題的概念體系和范式模型具有扎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比較系統地揭示了受教育權的歷史發展、邏輯發展和當前實態,在邏輯(哲學)、歷史和實踐三者間實現自洽和互洽,從而促進人們對受教育權問題的深層把握。
該書在構建受教育權范式理論的基礎上,透過漫漫的歷史長河,從文化發展和文明演變角度對受教育權予以哲學形態研究,歸納出五種范式,即:以身份和地位的同一或認可為獲取教育權的條件,以君權或王權為后盾,以培養特權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特權化范式;以信仰的同一或認可為獲取受教育權的條件,以神權為后盾,以培養宗教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宗教化范式;以行為的同一或認可為獲取受教育權的重要條件,以政權為后盾,以培養政治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國家化范式;以經濟利益(能力)的同一為獲取受教育權的主要條件,以物權和產權為后盾,以培養經濟人為目標和法律現象的社會化范式;以人的自由和個性發展需求為獲取受教育權的主要條件,以人權為后盾,以自由人為培養目標和法律現象的個性化范式。
著者還深入探討了受教育權的法理學。并對其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同的立法、司法和行政特點進行了論述,使抽象的法理與具體的歷史階段中的受教育權有機聯系起來,深化了受教育權的法理學。同時,初步分析了受教育權范式變化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因素,論述了上述五種范式的依次性、繼承性、兼容性和主導性的關系,結合史實指出了受教育權跨越式發展的可能性和現實性。
更為難能可貴的是,該書在闡述上述五種范式過程中,解析了特權、神權、政權、物權和人權五種權力和與這些權力相適應的五種社會(特權社會、宗教社會、政治社會、商業社會和人性社會),進而提出了與五種社會形態相適應的五種文明形態:軍事文明、宗教文明、政治文明、商業文明和教育文明。指出這五種文明構成了人類文明史的全貌,五種權力、五種社會、五種文明的互替嬗變,根本動力在于權利主體不斷要求擴大權利引起的,權利斗爭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這是個首創。盡管關于“教育文明”的內涵及其據以立足的依據尚需要進一步論證,但該書首開先河的“教育文明”之說,對我們加深對教育的認識,還是有啟迪的。
著者在書中大聲疾呼:“當新的教育文明展露之際,發展教育及其所帶動的科技發展和政治建設,是抓住新的文明興起機會的關鍵。中華民族在歷史上錯失了工業革命、商業文明發展的先機,現在必須搶占教育文明這一制高點”。這一見識,角度新穎,見解獨特,足以引起我們認真思考和深入研究。
該書雖然是探討教育法學原理的理論著作,但著者強調它是把實踐作為最初起點、最高抽象點和最后歸宿點的實踐哲學,注重主體、注重價值、注重歷史、注重實踐,追求的是哲學論、歷史論和實踐論的有機結合。書中專辟一編,就當代中國受教育權的現實和未來、受教育權的立法、受教育權的行政實施、受教育權的司法保護四個層面,剖析了受教育權的實現前提和要素、受教育權的原則確認、受教育權的國家保障和受教育權的法律救濟等實務性問題。書中還精選了17個案例,涉及到因成績原因、身體原因發生的高考錄取訴訟,因入學年齡而發生的義務教育入學訴訟,因對學生的處分引起的訴訟,因頒發學業、學位證書引起的訴訟,受教育權作為憲法權利的訴訟等。由于著者身在中央教育行政機關主管政策法規司局的特殊和便利位置,這些案例不僅很好地支持和詮釋了書中的觀點,而且對于我們從深層次認識受教育權、恰當處理相關事項很有參考價值。
在該書實踐論編中,著者還論及了當代中國教育發展不平衡、多種范式并存的國情及其歷史由來,提出了中國受教育權范式轉型的七條建議:(1)明確轉型的原則———領先或同步于社會轉型;(2)嚴格限制特權化范式,防止教育腐??;(3)嚴格限制宗教化范式,教育與宗教相分離;(4)積極合理發展國家化范式,進一步明確和落實國家在教育投入、加強教育公共體系建設、促進教育公平公正等職責;(5)積極合理發展社會化范式;(6)大力促進個性化范式;(7)正確處理受教育權國家化范式到社會化范式和國家范式、社會化范式到個性化范式這兩個轉型之間的關系和步驟。這些建議觸及了當前教育的弊端,基本上體現了教育的今后走向,對制定教育政策、實施教育活動的各方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意義。
誠然,構建中國特色的教育法學學科體系尚在過程之中。有些問題,如書中提出的國家化范式在當代的作用、受教育權范式的轉型等,還有待理論界做深入的研究。但《受教育權法理學》的問世,無疑對我國教育法學基礎理論的發展注入了一股具有濃重理論色彩的清新空氣,為該學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起點。
- 上一篇:剖析青少年教育的出路
- 下一篇:檔案局法制目標完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