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閱讀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0 11:08:00
導語:對話閱讀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師與文本的對話
(一)教師要充當學生的角色,了解學情
教師要學會換位思考,自己先要充當學生,要了解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這可以采取三種方式進行:備課時把自己的閱讀思路轉化為學生的閱讀思路,把自己的閱讀行為看成學生的閱讀行為,從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組織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他們主動質疑提問,搜集他們所提出的問題,更好地站在他們的立場上去思考問題;組織課堂討論,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教師根據教材特點和實際情況順著學生的思路提出問題,供大家討論。
(二)教師要搭建較高的文本解讀的文化平臺
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該搭建較高的文本解讀的文化平臺。教師要有較高的文本解讀能力,就需要教師成為“雜家”,不但有扎實的專業知識,而且了解相關學科知識,熟諳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廣泛獵取并消化吸收,逐漸相成自己對生命、生活、歷史、社會的獨特理解、感悟、態度和信念。這樣,在與文本的對話中才能有自己獨特的思考和體悟,才能引導學生在閱讀中領略文學藝術的魅力。
(三)教師要成為富有激情的創造者
語文教學的藝術魅力在于激情。要使課堂教學充滿激情,先得在備課時“醞釀”激情。要與文本進行充分對話,理解文本的價值意義,正確把握文本的內在人文精神。與文本作者進行情感交流和碰撞,從而形成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感悟。有了情感積淀和醞釀,才會使課堂充滿激情。因此,教師應成為富有激情的創造者。
閱讀文本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蘊含著作者某種情感,涌動著作者生命的血液,燃燒著作者愛與恨的情感之火,交織著作者悲與喜的感受,低徊著作者對人生悲歡離合的傾訴,表現著作者追求真理和正義的吶喊。如果教師在備課時只扮演知識整理者的角色,將文章肢解成幾部分,并整理出每部分的知識要點,到上課時,只單純注重知識的灌輸而忽略了情感的激發,不能由己及人,以情激情,那么培養出來的學生必然是“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品”,缺少個性和靈氣。教師自己不被文本感動,怎么組織引導學生去感動?教師自己的精神空間沒有打開,又怎么使學生有活躍的自由空間?
二、教師與學生的對話
對同一文本不同的解讀者有不同的解讀,同一解讀者在不同時期也有不同的解讀。由于主題的差異性,解讀的結論是千差萬別的。教師在與學生的對話中應注意什么問題呢?
(一)教師是自由體驗空間的創造者
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當成為學生自由體驗空間的創造者。閱讀教學的理想狀態是讓學生與文本直接對話,尊重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自我收獲的結果,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任何他人都無法替代閱讀主題的閱讀感受。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去讀,讓他們融于作品,自己去感知、領悟、聯想、想象、感受文字的魅力,獲得情感的體驗,從而增強對語言作品的理解、感悟能力。只要學生認真閱讀研習了,思維自然會得到歷練和激活,創新之火就會時有閃現。
在閱讀過程中,學生對文本信息要思考、篩選、組合、表述,結論也許幾近乎對或幾近互錯,這些都無關緊要。只要出于至誠,飽蘸真情,閱讀個體的收益和感動遠比單純某個結論重要得多。學生可以帶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教師求教,而不應該是老師把自己對文本的理解講解給學生聽,老師對文本的理解只能是一家之言,而不能強加給學生。當內涵深沉繽紛多姿的文本內容衍化為千人一腔、千篇一律的同一種結論的時候,當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藝術形象被抽象為幾條枯燥干癟瑣碎沉悶的概念的時候,當質疑問難在只唯書唯上唯“家”面前而怯懦畏懼不敢再有任何絲毫浪漫想象的時候,這不能不說是閱讀教學的失敗和讀書人的莫大悲哀了。
(二)教師要充當伴奏者的角色
閱讀教學要以學生個體為主體與文本直接對話,尊重學生對文本的獨特體驗,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將自己的角色退化為發問者、點名者、旁觀者、旁聽者、而意味著教師要充當伴奏者的角色。學生是閱讀對話活動關注的中心,在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創設情景,導好方向,調好節奏,提供方法,把課堂還給其“主人”,讓學生自己在閱讀中感受其中的韻味,教師在旁邊為學生“伴奏”。
課堂上有“原告”和“被告”的思維碰撞,有“審判長”在其間的引導、調節、評議和裁決,有“記者”的現場報道,引發了學生極高的熱情。用類似“法院庭審”課這一活動形式把學生完全推到前臺,讓他們歷練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過程,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爭辯,在爭辯中明晰。在這里,把學生真正地擺在主角的位置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授者,而成了學生發展的“伴奏者”,他只起著創設組織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的作用。
這樣,通過對話,學生的教師和教師的學生將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學生式教師和教師式學生,教師已經變為活動的組織者,他不在僅僅去教,而是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已經變為活動的參與者,他們不再僅僅被教,也通過對話在教,他們共同對整個成長過程負責。
(三)教師是學生平等的對話者
教師既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著,又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這就要求教師與學生融為一體,站在一個平臺上互動,探究。
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與學生融為一體,共享知識、共享經驗、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語文世界的精彩與美妙;應該把“課堂權威”“話語霸權”轉變為“課堂民主”“心靈溝通”,由居高臨下轉向學生學習生活中“平等中的首席”,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援和服務,創設溝通與合作的學習平臺,真正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和教師的平等地位。師生人格的平等是對話的前提,而學識上的差異則是對話的動力,師生對話正是一個差異的調整、發展的過程。
判斷一種教學是不是對話教學,取決于教育者的教育意向與教育過程互動的實質。真正的對話,發生在對話雙方自由的探究或自發的討論中,發生在對話雙方精神上真正的相對于傳統的教學,對話閱讀教學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革命,他要求民主、平等的師生關心。對話教學是師生、生生交往的,互動、合作的教學,充滿著無窮的可能性,洋溢著生命的色彩,富有活力和魅力。對話閱讀教學,遵循新的教學倫理原則,主張新的教學理念,把學生從被動的世界中拯救出來,不僅不扼殺個性,還要通過對話生成個性。學生在對話教學中,不是被動的接受著,而成為與教師完全平等、相互尊重具有民主合作精神的對話者。
論文關鍵詞:閱讀激情對話自由平等
論文摘要: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我們已經走向“對話式”閱讀教學。閱讀教學對話中,主線是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圍繞主線的則是教師與文本的對話、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多重對話關系的和諧生成通過教師這個媒介去實現,因此,對話閱讀教學實際上明確了對教師的要求,明確了教師在多重對話關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 上一篇: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方案
- 下一篇:和諧校園建設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