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理論與會話含意關系論文

時間:2022-07-16 05:01:00

導語:關聯理論與會話含意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聯理論與會話含意關系論文

言語交際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實際上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具體運用語言的過程。本文根據關聯理論,用實例試分析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各種因素,以便日常交際順利進行。

關聯理論與會話含意

摘要:言語交際是人們溝通思想、傳遞信息的重要方式。它實際上是在特定的語境中具體運用語言的過程。本文根據關聯理論,用實例試分析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各種因素,以便日常交際順利進行。

關鍵詞:會話含意;因素;關聯理論

RelevanceTheoryand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

JiangShenying

(ShenyangInstituteofAeronauticalEngineeringForeignLanguageDepartmentLiaoningShenyang110034)

Abstract:Languagecommunication,asanimportantchannelforideaexchangeandinformationconveyance,isintrinsicallyaprocessoflanguageuseinaspecificcontext.Thispaper,basedonRelevanceTheory,analysesthevariouselementsthatinfluenttheunderstandingof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withthepurposeofthesuccessfulcommunicationinourdailylife.

KeyWords: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variouselements;RelevanceTheory

1.0概述

在社會中生活的人為了表達思想、傳遞信息是離不開與人溝通的,這就是交際。而具體的交際過程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場合及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的。與書面語相比,口語話語具有省略、簡化、時效性強等特征,因而對語境的依賴性比書面語更大。而且在交際過程中,在某種場合,有時交際者會出于某種目的或為了達到某種效果,比如修辭和外交辭令的使用、婉轉的批評或拒絕以及用幽默的口吻表示異議等,有意轉彎抹角,將真實的意圖隱藏在字面之下,作為聽話人就只有借助語境(context)、透過字面來推導說話人的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否則就會使會話中斷或者失敗。所以,交際的效果與交際者對交際環境,即語境的理解有著直接的影響,因而這是個值得探討與研究的課題。本文嘗試用關聯理論分析影響和決定推導會話含意的諸因素,以便交際順利進行。

2.0推導會話含意的理論原則

2.1合作原則是產生會話含意的基礎理論

合作原則是生成會話含意的初始理論,根據Grice的理論,在言語交際中,交際雙方都應遵循合作原則(cooperativeprinciple)以達到交際的目的。合作原則包括四大準則:量的準則(quantity),質的準則(quality),關聯準則(relevance)和方式準則(manner)。如果交際雙方遵循了這個原則,那么說話人的意思就是字面所表達的意義,即話語的自然意義(naturalmeaning)。,Grice的合作原則只能解釋聽話人采取的是合作態度,而說話人又成功地把信息傳遞給了聽話人的交際行為。

下是因為第一說話人遵循說得“盡量少”的準則,提供極其經濟的信息量,使得第二說話人在擴充信息時有機可乘,做出幽默。例如:

(1)(Twofriendsarechattinginthepub.)

A:Mywifedoesn’tappreciateme.Doesyours?

B:Iwouldn’tknow.I’veneverheardhermentionyourname.

A遵循著說得“盡量少”的準則,用Doesyours來詢問B的妻子是否欣賞B。但由于Doesyours是省略的用法,在上下文中既可以理解為Doesyourwifeappreciateyou,也可以理解為Doesyourwifeappreciateme。顯然A意圖表達的是前者,而B故意曲解為后者,他說的“不知道,我從沒聽她提起你”,正是以幽默來戲弄同伴,達到幽默的效果。

但事實證明人們在交際中,往往會有意地違反合作原則,此時話語的意義就不再是字面的所表達的意思了,即非自然意義(unnaturalmeaning),說話人的意圖或目的隱含在字里行間。作為聽者,是否理解非自然意義就決定著他是否能夠理解話語的真正含意,即會話含意(conversationalimplicatures)。所以合作原則不能充分解釋人類所有的交際行為。要想真正理解這種表達法的目的,還需將話語與話語所發生的環境相聯系,于是就產生了關聯理論。而關聯理論可以解釋在不合作的情況下,信息的成功傳遞。

2.2關聯理論是理解會話含意的核心理論

聯理論關注的核心問題是交際與認知。它不以規則(rule)為基礎,也不以準則(maxim)為標準,Sperber和Wilson的關聯理論認為,人們認知事物時總是遵循著一條Sperber和Wilson稱之為關聯的原則,即根據與之有關聯的信息來認知事物。他們(1986:158;1995:260-66)提出的關聯原則是:⑴人類認知常常與最大關聯性相吻合(認知原則);⑵一個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具備最佳關聯性(交際原則)。在言語交際中,說話人通過明示(ostensive)行為向聽話人展示自己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為推理者提供必要的理據;聽話人就要根據說話人的明示行為進行推理,而推理就是尋找關聯。關聯指的就是說話人的話語在聽話人的語境假設中可以產生語境效果。而話語的內容、語境和各種暗示,使聽話人對話語產生不同的理解,但聽話人不一定在任何場合下對話語所表達的全部意義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個單一的、普通的標準去理解話語。這個標準足以使聽話人認定一種惟一可行的理解,這個標準就是關聯性。因此,每一種明示的交際行為都應設想為這個交際行為本身所具備的最佳的關聯性(譯文參考何自然、冉永平,1998)。Sperber和Wilson建立的推理模式可用下面這個公式表示:說話人話語+聽話人語境假設+演繹推理=語境暗含→語境效果→交際成功。有些學者甚至認為,關聯理論是理解會話含意最重要的手段。

下面通過一個例子展示關聯原則是怎樣在明示-推理交際中起作用的。例如:

(2)Mike:Shallwegotothemovies?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從字面意思上看,Mary的回答是和問題不相關的,因為Mike的問題實際上是一種提議,他期望對方的回答是接受、拒絕、其他的建議或討論等,Mary的回答是怎樣被理解的呢?理解Mary回答的關鍵在于找出關聯。為了從Mary的回答中找出關聯,Mike必須根據當時的語境再結合自己的認知環境提出語境假設①,并從中推斷出語境暗②。

①a.Goingtothemoviestakessometime.

b.Studyingforexamstakessometime.

c.Ifyougotothemovies,youcannotstudyforanexam.

d.Ifyoustudyforanexam,youcannotgotothemovies.

e.Generallyonecannotbothgotothemoviesandstudyforanexamatthesametime.

Mary:Ihavetostudyfortheexam.

②I(Mary)cannotgotothemovies.

③既更改了Mike的認知環境,同時得出它所花費的處理努力又較小,因而Mary的回答的關聯度是較大的。因此,Mike認為②是Mary的真實意圖。

3.0影響會話含意理解的諸因素

3.1互明是理解會話含意的基礎

交際雙方能否達到互明是話語獲得關聯的基礎。交際是一個涉及信息意圖(informativeintention,即自然信息)和交際意圖(communicativeintention,即話語背后的意思)的明示—推理過程。首先,交際雙方應該達到互明(mutual-manifestness)。互明指的是交際雙方共同明白的事實或交際者之間對共同話題的相互明白的表現,那么說話人為什么要施以明示行為呢?因為只有通過明示行為,才能在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建立聯系,沒有這種聯系,說話人將無法改變他人的認知環境。可見,說話人施以明示行為并與聽話人達到互明,既有認知意義又有社會意義。所以,交際改變說話人與聽話人相互之間的認知環境。但是,互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交際能否繼續,持續多長,取決于聽話人對說話人話語的明白度(Grice,1975)。其次,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明白對方話語的暗含內容,主要是由于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關聯性。這就需要聽話者對說話者的話語進行推理。這種推理是一種思辨過程,它要求聽話者對說話者的明示行為(ostensive)中所表達的信息意圖和交際意圖進行推理(劉紹忠,1997)。任何一種明示行為在它的信息意圖背后都隱藏著交際意圖;或者說,尋找說話人的交際意圖,首先要理解他的信息意圖或字面意思。一旦了解了字面意思,聽話人必然進一步去尋找說話人的交際意圖。可見,關聯理論是與交際者認知能力緊密相關的,而互明又是理解會話含意的基礎。如果交際雙方不能互相明白,話語就無法建立適當的關聯,最終造成誤解、沖突。

下面這段對話選自ErnestHemingway的《一天的等待》(ADay’sWait)。

(3)(Context:Theboywasnineyearsold.Hewaswaitingtodiethewholedaybecauseheheardthedoctorsaidtohisfatherthathistemperaturewasahundredandtwo.)

Boy(Bforshort):①AbouthowlongwillitbeforeIdie?

Farther(Fforshort):②What?

B:③AbouthowlongwillitbebeforeIdie?

F: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

B:⑤OhIheardhimsayahundredandtwo.

F:⑥Peopledon’tdiewithafeverofonehundredandtwo.That’sasillywaytotalk.

這個話語誤解可以用關聯認知理論進行分析。在話語最初①,Boy問Farther他什么時候死,他的明示行為的話語意圖顯然是讓Farther知道:他一整天都在獨自一個人勇敢面對死亡,Farther對兒子的問話感到震驚、不理解,因為他知道兒子的體溫是華氏102,發燒不會危及到生命,并產生出與之最相關聯的話語②“What?”和④“Youaren’tgoingtodie.”“What’sthematterwithyou?”以及⑥“That’sasillywaytotalk.”此時Farther誤以為兒子因為發燒而在說糊話,由于雙方不能互相明白,話語就無法建立適當的關聯,最終造成誤解。在日常會話中,交際雙方由于社會、心理的因素,話語意圖隨時在改變,要時刻達到完全互明是不可能的。這就是為什么Sperber和Wilson認為,如果交際雙方能始終保持互明,為“完美關聯”建立基礎,那么它的社會意義就要遠遠大于認知意義了。

3.2語境對會話含意的推導和理解起著決定作用

對于會話含意的理解而言,語境是一個開放的范疇,要正確理解話語就要縱觀交際者交際的各種主觀因素(言語使用者的目的、身份、思想、性格、職業、經歷、修養、愛好、性別、處境、心境等)和客觀因素(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時間、地點、場合、對象、前言后語等),并使之與話語普遍、有機地發生關聯。語境是推理過程中產生的認識,而不是預先設定的條件,所以理解語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會話含意的理解,取決于交際雙方對語境統一的建構和把握,是一個復雜的認知過程,也是心理活動的結果。例如:

語境:一位母親抱怨自己兒子調皮。另一位與她談話者說:

(4)Aboyisaboy.

如果不聯系語境,僅從字面上看,這句話似乎沒有任何交際價值,但遵照會話原則去推斷,他一定是要表達一種意思,而且是話中有話。這時聽者就需要靠智力去產生語境含意,這個人很含蓄地道出他的個人見解,使聽話人自己思量話語的言下之意。如果這位母親能準確地將語境與話題相聯系,并運用她所掌握的男孩的特性這一共有知識,話語后面隱含的意思就可以推導出來,即“男孩本身就比女孩調皮”或者“調皮是男孩的天性,不必過分指責”。盡管話沒有直說,但表達的意思遠遠超出了字面本身,而且這樣說,既給這位母親留了面子,又幫助她解決了困擾她的問題,使人感到這個人講話很有分寸。因此,在面對面的交際中,雙方更應當仔細地察言觀色,以捕捉住每一個語境信息,否則,交際會陷入困境。

3.3認知能力是建構和諧語境的根本

在交際中,說話人和聽話人是相互依賴的,聽與說的角色也在頻繁地交替,如果彼此心有靈犀,那么交際就會十分順暢。反之,假如一方說的話另一方聽不懂,也就是無法將字面意思與說話的時間、場合、環境、講話人的心情、語氣、肢體語言等相聯系,或發生關聯,或者聽者對這一切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交際就會中斷或失敗。所以,交際者的認知能力是語境生成的絕對因素。例如:

語境:在餐廳里。

(5)A:Thereisadeadflyinmysoup.

B:Yes,sir.It''''sthehotliquidthatkillsit.

理解這組對話,不能只看字面,否則會得到與講話人的意圖完全相反的解釋。對于客人的投訴,服務員用幽默的口氣回應,起到了化干戈為玉帛的作用。當然,對于話外音的理解只能靠雙方構建的和諧語境,而且雙方的和諧程度越高,交際的效果越好。

由于交際對象的感知能力和認知能力不同,繼而他們的心理因素和社會地位也不同,他們對同一問題的明白程度自然會有所不同。況且說話人本身的意圖實際也是一個動態的變量,這就需要聽話人時刻都要注意調整自己對對方話語的明白度,重新進行推理,這些都直接影響聽話者能否有效理解說話者意圖,也影響交際是否能夠成功。

4.0結論

綜上所述,語境是理解話語隱含意義所不可缺的,而且交際雙方對語境建構的和諧程度越高,越能夠準確把握會話的含意,交際的效果就越好。聽話者在處理信息時有許多語境假設。這種語境是最廣義的語境,不僅包括對前文、情景的了解,還包括記憶中的世界知識、信念、以及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的相互了解,等等,語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對會話含意的理解就是聽話人將其語境假設和輸入的信息相互作用的過程。這一過程具體地說就是用推理來尋找輸入語句的命題和語境假設之間的關聯性,目的是用最小的認知努力得到最大的語境效果,從而,有效的理解說話者意圖,即說者的會話含意,獲得成功交際。

參考文獻

[1]Grice,P.StudiesintheWayofWords[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

[2]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1995.

[3]Blakemore,D.Understanding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4]何自然.語用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5]王傳經.論會話關聯[J].外語學刊,1994,(5).

[6]苗興偉.關聯理論與認知語境[J].外語學刊,1997(4).

[7]何兆熊.語境的動態研究[J].外國語,1997(6).

[8]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9]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10]李杰.語境與會話含意[J]外語教學,2001.

[11]孟建鋼.關聯性與會話語篇連貫研究[J].外語學刊,2001(2).

[12]申智奇.關聯理論對說服行為的解釋[J].外國語言文學,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