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策略論文

時間:2022-08-05 03:06:00

導語: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策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外來務工子女教育策略論文

摘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義務教育問題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一個重要問題。依據國務院確立的“兩個為主”等解決進城務工就業農民子女義務教育問題的方針,200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專門研究制定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的相關政策。在政策實施過程中,**市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如學校接納外來人員子女的能力接近飽和、政策不能有效地落實到學生身上、外來務工家庭家校聯系不夠通暢等,這些都增加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工作的難度。這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合理進行學校布局調整,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制度建設,把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同和諧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嘗試使用“教育券”制度,進一步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受教育狀況。

關鍵詞:**省**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教育均衡

隨著**市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斷膨脹,隨之而來的外來務工子女義務教育問題日益成為**市教育中的突出問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工作,2004年,**市政府辦公廳轉發了市教育局等11個部門聯合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的意見》,**市教育局出臺了《**市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實施細則》,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市中小學入學的條件、程序、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權利和義務、學校的責任等內容作了進一步規定。為深入了解**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問題的政策落實情況,2008年10—12月,我們對市內四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以發現其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的主要經驗

通過與學校領導座談和市內四區教體局提供的有關資料,調查組了解到,**市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工作具有以下四個突出特點。

(一)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

從2004年春季開始,**市城區公辦小學和初中學校逐步開始免收符合入學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借讀費,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市就學享受市民同等待遇。一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收費項目、標準與本市常住戶口學生相同,對家庭確實有經濟困難的學生,學校可以采取減免有關費用等辦法進行資助;二是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以繼續升入高中,報名規定、錄取條件、收費項目和標準與本市常住戶口學生享有同等待遇;三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接受教育教學、參加團隊組織、擔任學生干部、評優獎勵、參加校內外活動等方面與本市常住戶口學生享有同等待遇;四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本市接受完義務教育,經考核合格,由流入地就讀學校發給相應的學業、學歷證書。

(二)堅持以公辦中小學接收為主,確保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質量

教育局明確要求,在規定的班額內,有空余學位的學校不得拒收居住在本校招生區域內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對于符合入學條件但沒有聯系到接收學校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由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安排,保證其入學。為方便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報名,市內四區教體局堅持實行“四統一”,即統一時間、統一地點、統一分配、統一收費。各區都建立了保障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保障機制。如:四方區按照“相對就近、免試入學、統籌安排、一視同仁”的原則,指定17所小學就近接收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依法保障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李滄區、市南區對一年級新生入學采取了集中報名、統一調配的辦法確保外來務工子女按時入學;市北區提出實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無門檻”入學,保證其到公辦學校接受義務教育。

(三)各區、各學校采取有效措施不斷加強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

南區**小學、**小學、**小學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比較集中的學校,專門確立了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群體教育為主題的教育科研課題,對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開展系統、深入的研究。許多學校還組織開展了“手拉手”結對幫扶活動,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調查中我們感受到,教育行政部門、學校對接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認識到位、責任感強。正如北京路小學王校長所說:“市委市政府出臺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政策,區教體局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教育任務交給了我們,我們要把事情辦好,對得起這些孩子。”

(四)教師們關愛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意識較強

與其他孩子相比,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需要教師付出更多的努力,教師們不僅要關注學生在校內的表現,還要關注他們放學后的去向和表現;不僅要幫助他們提高學業成績,更要關注他們的思想品德、身體健康甚至人身安全。市南區北京路小學曾經有一個孩子,因為家長欠了債,債主到學校跟蹤孩子逼債,為了確保孩子的人身安全,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一段時間里輪流值班親自負責孩子的接送問題。在我們抽樣調查的洛陽路第三小學、**第六十二中學等學校都有教師給予外來務工子女更多關愛的典型事例。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普遍存在薄弱學科(如英語)的問題,各校教師都自發地進行義務輔導,幫助這些學生盡快趕班級進度。

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關于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的政策得到了較好的落實,但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困難。

(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數量快速增長,給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帶來很大壓力

教育局2004年制定的《**市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實施細則》頒布以來,許多進城務工人員把自己的孩子接到**接受義務教育。近年來,全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人數逐年遞增,教育資源緊缺的問題日益突出。市內四區小學和初中學校接納能力已經接近飽和,特別是在外來務工人員較集中的李滄區,現有學校已無法繼續滿足外來流動人員子女相對就近入學的需求。

(二)如何確保政策落實到符合條件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身上

調查中,我們發現政策在執行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一些長期在**市生活的外來務工人員因為拿不到工作合同而使其子女享受不到相關政策。二是在外來務工人員提供的證明中,存在著虛假證明、花錢買證明的現象。許多學校反映,從外來務工人員報名登記的情況看,有關部門對暫住證的辦理疏于管理,不做實地調查。這些問題反映了**市在外來務工人員管理上需要一種公安、社區、學校聯動機制,否則會影響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政策的落實。

(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生活背景值得關注

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生活背景是影響其教育的重要因素:一是56.4%的被調查學生有過或長或短的留守經歷,留守期間由老人或親屬照看,造成教育空檔,兒童在行為習慣養成方面有明顯缺失,紀律意識比較差;二是有的孩子因為自己的“農村孩子”或“外來戶

”身份而產生自卑心理,性格比較內向,不太愿意與人交往:三是由于流出地與流入地學校教材不銜接、教育水平存在差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學習上掉隊的現象比較嚴重,這些困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學甚至輟學;四是頻繁變換學習環境也是孩子不能安定學習的直接因素,被調查的學生中有過轉學經歷的達到41.9%,這無疑影響了學生受教育的質量;五是外來務工人員中離異、再婚家庭較多,家庭關系比較復雜,一些學生在復雜的生活環境中染上了說謊、逃學、偷盜等不良行為,有的甚至經常與社會上的不良人員混在一起。這些都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難度。

(四)外來務工家庭家校聯系不夠通暢,給學校教育管理增加了較大難度

大多外來務工者文化程度較低,多從事較為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小本經營,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差,且缺乏家庭教育的知識與能力,疏于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調查中,我們了解到很多學生的家長每天工作時間在12小時以上或“不按點上下班,整天在外面忙”。在與班主任座談中,老師們較多地提到孩子在學校中發生情況時經常聯系不到家長,家訪時會發現只有兩個孩子住在一起。很多外來務工者從來不與老師聯絡,還有部分外來務工者不辦理任何轉學手續就將子女轉回原籍或轉到其他城市就讀。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很難有效控制學生的去向。

三、進一步做好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工作的建議

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問題是義務教育實施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針對**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大投入,合理進行學校布局調整。“兩個為主”實現的根本前提是公辦學校有充足的容納能力。隨著**市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外來務工人員適齡入學子女還將大量增加,現有公辦學校接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能力已接近飽和。這就需要政府對學校布局進行適當調整,擴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資源。一是要充分挖掘現有學校的教育資源;二是要在對城市未來人口波動和教育發展趨勢進行科學預測基礎上,加強新建學校規劃與學校布局調整,特別是要加強城郊結合部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集中區域的教育資源配置,解決局部區域內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的緊張現象;三是市、區政府要統籌協調,加大義務教育經費投入力度,特別是加大對薄弱學校的支持力度,改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條件。

第二,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的制度建設。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學問題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教育部門、公安部門、社區等機構的密切合作。公安部門、社區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做好流動人口的登記、管理和統計工作,及時掌握外來務工人員及其子女的人口基數,這有利于政府部門掌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準確數字,從宏觀上把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的真實需求,科學地進行教育資源配置。我們可將暫住人口登記與外來工學齡子女登記并軌進行,參照流動人口“暫住證”的發放方式,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發放“流動入學證”,以作為其入學依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學校要定期了解區域內流動兒童基本情況,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登記和定期核對制度,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依法接受義務教育。

第三,深入研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規律,提高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質量。要把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作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開展專題研究和實踐探索。班主任、學科教師、共青團、少先隊組織要在深入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生活背景、思想狀況和學習需要的基礎上,科學規劃各教育階段的具體內容、實施途徑和方法,組織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價值體系、心理狀態、社會角色等方面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的融合,特別是要加強習慣養成教育、青春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環境。

第四,把加強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同和諧社區建設有機結合起來。一是有條件的社區可嘗試建立社區圖書館、活動站,向社區群眾,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女開放。二是發展志愿者組織,尤其是要注意發揮年輕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的作用,把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緊密結合。一方面為孩子們進行學習上的輔導,另一方面組織他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改善其課余生活狀況。三是由社區、婦聯、民政部門聯合舉辦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長學校,針對外來務工人員工作特點,組織家庭教育專題培訓和義務教育政策宣傳,提高學生家長教育能力,形成家校教育合力。四是設立專項基金,吸引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捐款,幫助特困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完成學業。公務員之家:

第五,嘗試使用“教育券”制度,建立國家財政對義務教育的長效保障機制。實施“教育券”制度可以從兩個層面考慮。一是在國家層面上,根據地區間人口出現大規模流動的現狀和趨勢,政府對其教育財政撥付機制進行調整與完善。如,將國家財政承擔的人均義務教育經費制作成“教育券”,分發給每個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他們流動到哪里就將自己的“教育券”交給當地政府,當地政府以持有“教育券”的多少作為國家財政劃撥其義務教育經費的直接依據。二是在國家尚不能統一實行“教育券”制度的情況下,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可先期進行試點,根據政府財政收入的實際情況,決定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人均補貼數額,制成“教育代金券”,由政府相關部門(如戶籍管理部門、教育部門或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向尚處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流動人口子女發放,各級各類學校可憑收取的“教育代金券”領取等值的專款補充辦學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