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時間:2022-08-16 03:12:00

導語:情感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情感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摘要: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度體驗,是影響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心理學家盧家楣教授說過:現代情感心理學揭示了情感的九大功能(動力、強化、調節、信號、感染、遷移、疏導、保健、協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要充分運用好其中的功能,就能體會到情感在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中的作用

關鍵詞:情感教育;教學方法

一、情感教育的淵源

希臘神話中的一位王子皮格馬利翁用象牙雕刻了一個美女,雕刻時他傾注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和感情,雕成后每天捧在手中用熾熱的目光看著她,后來這個美女竟有了生命。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用“皮格馬利翁”命名這種心理效應,即由于尊重、信賴和熱愛教育對象,加強“人際期待”,造成教育對象出人意料的進步的效應。此效應的實質就是以愛為中心的陶冶教育和在潛移默化中暗含期待所產生的一種心理效應。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曾經說過“同情人、關愛人是教育的血和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二、情感教育的需求

羅森塔爾曾做過這樣一項試驗研究:首先,他煞有介事地對一所小學的學生進行了一番所謂“智力發展預測”;然后,隨意擬了一份名單,并告訴教師,名單上的這些孩子都是“有最佳發展前途者”。其實,其中有些孩子智商并不高。然而,教師得到這樣的暗示后,對他們便不知不覺產生一種“暗含的期待”。8個月后,試驗者發現名單上的這些學生,不僅性格開朗、活潑、與教師感情融洽、適應性強,而且他們的求知欲旺盛,學習成績明顯提高,智力發展很快。教師“暗含的期待”產生了積極效果。可見,學生智力與身心的健康發展需要情感教育。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也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只有“樂之者”才會對學習有極大的熱情,好學不倦,積極主動地探求新知。因此只有重視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調動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才能促使其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

三、情感教育的要求

教學過程不僅是師生知識信息雙向傳遞交流的過程,也是思想和情感雙向交流的過程。教師作為施教者,處于主導地位,其作用不可忽視,實施啟發式教學、開展情感教育,對教師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1教師加強自身修養,為人師表,德高為范教師應該加強師德師行修養,樹立愛心。常言道“親其師方能信其道”,熱愛學生是應用啟發式教學,改善教學效果,提高學習效率的基礎。有調查表明,愛是教育的基礎,教師對學生真摯的愛能產生巨大的感召力和推動力,不僅能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熱情,而且有利于學生智力的發展,形成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個性。教師應該以真誠、適度、得法的愛,培養學生的“向師性”和“親師感”,使整個教學過程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愉快進行。課上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積極熱烈的呼應,課間一杯熱水、一張面巾紙、一把椅子,課后熱情而禮貌的問候,都是學生愛教師的體現,值得每一位教師驕傲與感動。公務員之家:

3.2教師加強自身學習,博覽群書,學博為師教師應該博覽群書,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特別是注意專業及相關領域的知識更新,在知識掌握方面做到與時俱進,為指導與啟發學生學習提供豐厚的知識基礎。

3.3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教學實踐表明,只有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處在積極狀態時,才能在學習過程中收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良好的非智力因素能夠彌補智力因素的某些不足,從而提高智力水平。情感是一種對智力活動有顯著影響的非智力因素。愉快的情感能鼓舞人去進行創造性活動;反之,不良的情感則會降低或消除人的活動能力。所以,在課堂教學中,要以良好的情感去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手段、創設愉悅的教學情景,充分調動其非智力因素。

情感教育充分肯定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之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遵循教育規律,遵循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個性,充分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師生關系和諧發展。同時注意創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提供更高層次的探究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