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式課堂教學的技巧探索論文
時間:2022-01-04 10:19:00
導語:對話式課堂教學的技巧探索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讀《新一輪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筆記有感
對話式課堂教學,課堂越來越活,能力越提越高,如何充分體現(xiàn)改革精神,還快樂學習,自主學習的本來面目于學生,是擺在每一位教育教學探索者面前的課題.根據(jù)筆者的探索感受,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對話式課堂教學活動中,這一課題突出表現(xiàn)為要求教師能設計出出色的問題.因為一個出色的問題的提出比一個出色的答案更重要.一個出色的問題,會引起學生對本學科知識的興趣,會給學生們的思考開辟新的方向,會帶來更多的出色的答案.
帶著這樣的問題,筆者閱讀學習了《新一輪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對其中體會較深的內(nèi)容做了筆記并結(jié)合自身教育教學的實踐,體會如下:
首先,為達到這樣的教學目的,教師要努力為學生創(chuàng)設必要的情境.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中有一個典型的教學案例:一位美國歷史教師在教授南北戰(zhàn)爭的歷史背景時成功的創(chuàng)設了必要的背景.他先進行一次考試,看到成績后,很多學生垂頭喪氣.這時,教師提出,可以加分,但只能給白人學生加分,而且十美元加一分.這樣激起班里大部分學生的不滿.學生們向教師投擲書本,食物,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盾牌掩護自己并用水槍掃射學生.事后,教師才向?qū)W生點明剛才那混亂的一幕正是南北戰(zhàn)爭前,林肯所面臨的歷史背景.
無疑,這次教學的情景設計是成功的.類推到目前的初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無論是討論經(jīng)濟現(xiàn)象還是學習法律常識,只有創(chuàng)設好情境,使學生能盡快進入角色,才能更多,更充分的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使下面問題的打開水到渠成.尤其是在許多教師報怨死氣沉沉的班級,這一點尤其重要.
下面試舉一例,進行分析說明.在上海市八年級思想政治課本《依法保護自己合法經(jīng)濟權(quán)益》一課的教學設計中,筆者導入新課用的就是一段錄像,錄像中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學生們所熟悉的社會上打的付假鈔或賴車費等現(xiàn)象.其目的就是要在引起同學們對本課興趣的基礎(chǔ)上使同學們能擺脫目前課堂環(huán)境的束縛,更快更全身心地投入經(jīng)濟權(quán)益的特定概念范圍.
而緊跟其后的問題設計中,筆者也是作了精心的安排.沒有習慣地按照保護消費者的經(jīng)濟利益這一慣常思路來提出問題,而是相反,從經(jīng)營者的經(jīng)濟利益也需要保護這一較冷僻思路來引出問題.令學生覺得經(jīng)濟權(quán)益這個看似熟悉的概念還有著廣闊的拓展空間,其效果是值得肯定的.
其次,好的問題必須給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留下充分的空間.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中關(guān)于這個方面有一個典型的教學案例.有一次,蘇格拉底的一個學生很苦惱的來問蘇格拉底,說自己怎麼也學習不進.蘇格拉底端給他一盆水,讓他把頭浸在水中,然后自己用手摁住他的頭,不讓他出來.當那個學生終于掙扎著抬起頭,蘇格拉底問他:剛才他在水中最渴望什麼那位學生說:空氣.于是蘇格拉底讓他回去自己思考剛才他自己提出的問題.第二天,那個學生興高采烈地來找蘇格拉底,他已經(jīng)能夠回答自己的問題:只要自己象渴望新鮮空氣一樣渴望學習,肯定是能夠?qū)W進去的.
筆者從自己的教學實踐中試舉一例,以進一步探討在對話式課堂教學中問題設計的新思路.上海市九年級政治教材第六課《明確社會責任》第二框中社會責任意識與社會貢獻的關(guān)系既有區(qū)別又有一致性這個問題,面臨的困難是,教材所上升的理論高度:主觀條件,客觀條件要與社會責任意識相結(jié)合,才能為社會做貢獻.主觀條件,客觀條件這些概念屬于哲學范疇,對于初三的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是有難度的.如果把相應的哲學概念,理論解釋一遍,恐怕既占用了太多時間,學生又不得要領(lǐng).
筆者原本在教學設計時,對這個問題還沒有很詳細的思路,只是設計了一個問題:你認為只要有了社會責任意識就一定能為社會做貢獻嗎請舉例說明.可是在上課的時候,學生的一句話卻令筆者茅塞頓開.一個女同學舉例:上海市勞動模范徐虎是一名優(yōu)秀的水暖工,是具有很強社會責任感的.可是他也不見得每一次都修得好.
受到啟發(fā)的筆者馬上把問題展開:話說有一次徐虎接到報修,一戶居民水管爆裂,請他去修,可這次徐虎卻沒有修好這根水管.請你設想一下,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同學們覺得很有趣,不假思索就回答出了幾個原因:①徐虎真的遇到了技術(shù)難題,不能解決;②這戶居民家用的水管是進口產(chǎn)品,國內(nèi)沒有生產(chǎn),徐虎手頭沒有備用零件來替換,所以沒法修;③水暖工各有各的管轄范圍,這戶居民恰好不在徐虎的管片上,而負責這個范圍的水暖工不高興讓徐虎幫忙;④徐虎住在上海的東部,報修的居民住在上海的西部,這家人想想太不劃算,索性在附近找人修了了事.越回答到后來難度越大,因為容易想到的都被說過了.但同學們的興趣卻越來越濃,課堂里一片沸騰,大家爭先恐后地舉手發(fā)言.
通過學生和教師的相互啟發(fā),學生又說出了幾種可能的原因:⑤這戶居民的水管已經(jīng)徹底地爛透了,徐虎覺得修了是浪費,干脆建議他們換一根新的;⑥徐虎在路上遇到了塞車,錯過了與客戶約定的時間;⑦這戶居民的水管是私接的違章用水,徐虎不能為他們修……
最后同學們說出了大約十條原因.如果不是時間原因可能還會有更多的解釋.在這個基礎(chǔ)上,筆者對已經(jīng)分析出來的原因進行區(qū)分,這里有的是屬于來自徐虎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屬于來自外部社會的原因,而這里面又可區(qū)分來自不同方面的原因……也不盡相同.
這時候筆者進行了總結(jié)一個人的社會責任意識同有利的主觀和客觀條件結(jié)合起來,付諸于社會實踐,才能有效地履行自己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多作貢獻.這是二者區(qū)別的一方面
接著筆者又乘勝追擊,問:徐虎作為我們上海乃至全國的著名勞動模范,在困難面前會不會就此罷手輕易就放棄努力同學們自然而然地分析:徐虎有極強的責任意識,會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所遇到的困難.技術(shù)難題他會想辦法攻克,沒有零件他會通過技術(shù)革新來代替……
這樣教學中的下一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社會責任意識和為社會作貢獻還有一致性的一面.有沒有社會責任意識大不一樣.
這樣,本來高深的理論變成了身邊的日常生活,枯躁的灌輸變成了自主,愉快的獲取.通過這一次教學實踐,其實筆者的收獲和學生一樣多,甚至更多.因為它向筆者顯示了教學改革的無窮魅力和永無止境.告訴筆者:什么叫作教學相長.教師并不應該用俯視的態(tài)度來對待學生,而應該認為學生比老師想得更多,做得更好是正常的.蘇格拉底曾說過,教師的作用就是通過他的幫助使學生把自己頭腦中本已存在的東西表達出來,他還形象地將其比喻成催生婆,想來意即在此.
同樣,在筆者所教授的另一個班級中,學生按同樣的思路進行了另一個案例的分析:一位公民想捐款10萬元在某貧困山區(qū)建一所希望小學,可是最終沒有如愿建成,你能設想哪些可能的原因
這個班級的學生平時沒有前面一個班級活躍,但這次教學實踐效果也不錯,同學們共舉出了八條原因.令筆者頗感異曲同工之妙.
課堂教學是每一門學科對學生形成影響的最直接,最深刻的手段.可以說教學成敗系于課堂教學.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充分引起學生對本學科的興趣,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一直是每一位教育教學工作者都孜孜以求的.面對新時代的日新月異,如果我們還是一成不變,不能緊跟時代的步伐,勢必使政治課更加顯得面目可憎空洞無味,本來應對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產(chǎn)生的觸動也就無從談起了.教學改革勢在必行,而能否抓住時代提供的契機就成為關(guān)鍵.愿我們的教育教學早出更多更好的成果,為國家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更適應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