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建立的認知與操作

時間:2022-05-08 09:51:00

導語:校園文化建立的認知與操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園文化建立的認知與操作

總書記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這為我們校園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學校管理中,正確認識和把握校園文化這一范疇,以戰略眼光看待校園文化建設,對校園文化進行理性思考和構建先進的校園文化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正確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所謂校園文化,是指學校師生共同創造和享受的,通過物質、精神和行為等方面顯示的、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學校這個特定的社會組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是滲透在學校一切活動中的東西,具有三層含義:第一,校園文化是一種全體師生所認同的群體意識和行為規范,它包括學校倡導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校園精神。這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二,校園文化是一種管理思想和方式。校園文化是以育人為中心,以激發全校師生為實現學校的培育目標而自覺奮斗為目的。它是學校自覺主動培育的結果,而不是自發的。學校主要領導者的一個重要職能就在于倡導和培育校園文化;第三,校園文化是隨著學校的建立和發展而生成發展起來的。

校園文化是以校園精神為靈魂,以物質為載體,以行為為實踐形式,潛在地影響著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它主要表現為三個特征:

1、規范性

校園文化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中形成的。一方面,它憑借歷史的慣性朝著一定的目標流動,另一方面它不斷地容納每一個新的進程中匯來的涓涓細流,它是相對穩定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能依據社會發展的要求進行自身調節。作為校園文化基本核心的校園精神和校風就在這樣的過程中形成的,這個基本核心決不是一個口號,而是影響力很強的一種精神規范,是教育者依據社會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對學校教育行為起指導作用的觀念,它所主宰的環境氣氛和集體輿論體現了校園中每個成員的價值觀念、集體榮譽感和精神意識,支配著群體中每個成員的行為。

2、潛在性

校園文化的教育作用是間接的、潛在的。無論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和行為文化等,對師生的影響是潛在的,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心靈,使受教育者在較為自在、愉快的狀態下接受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華。

3、共同參與性

校園文化是師生共同參與創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園建設、環境布置、制度制訂、綠化設計等是這樣,校風、教風、學風的形成,價值觀念的認同也是這樣,這就決定了群體中每個成員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參與校園文化建設。先進的校園文化反過來又會影響每個成員的行為,它的潛在規范性通過集體輿論等因素客觀上要求群體來遵守和維護。

二、正確認識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積極創設先進的校園文化。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強校園文化建設的理性認識,最大限度地開發以下主要的教育管理功能。

1、建設藝術性的物質環境,發揮載體文化的熏陶功能。

杜威在《美育論》一書中指出:“校園的審美環境是校園審美文化的物化形態,是師生校園活動的審美空間。優美的校園環境可以豐富學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們的審美感受力,賞心悅目的環境對學生也可以使學生的身心獲得松馳與安逸,學習生活更有活力。”如果我們在校舍設計和環境布置時如果能注入豐富的文化內涵,那么它不僅會愉悅于人,而且能塑造人格,熏陶情操。把校園創造成一個蓄滿文化底蘊的空間,花園的構建,教室的布置,環境的創設等都具有獨特的魅力,就能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環境中潛移默化,萌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一所好的學校,連墻壁也能說話,校長教師的言行是教育,優美整潔的校園也是教育。”學校領導者和教師要善于在校園物質環境建設上進行研究和設計,優化校園環境,構成美的氛圍,給學生以美的熏陶,這是一種無聲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有聲的教育難以取代的。這就要求我們十分重視校園物質文化的建設,做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2、規范道德行為,發揮制度文化在學校管理中的約束功能。

師生的道德行為是校園精神和群體意識的動態反映,而規范師生的道德行為要依靠制度進行必要的約束,它主要包括學校的規章制度、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考核辦法和組織機構等。制度文化的建設無不反映著一所學校的觀念、精神和文化,反映著一所學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它是一所學校為實現自身的奮斗目標而制定的一種強制性文化。校園制度文化開發的程度如何,直接關系到學校能否真正做到規章合理,紀律嚴格,管理科學。它是一種主要的教育手段,對師生的行為具有規范的約束作用,一所學校必須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并賦予制度以文化色彩,這就需要我們在制訂學校規章制度的過程中,特別注意在條文中突出目標追求、價值觀念、素質要求、作風態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條款,給制度以靈魂,只有把精神要求與具體規定有機結合起來,把“軟文化”和“硬制度”熔于一爐,才能鑄造出剛柔相濟、軟硬相兼的規章制度,才能使規章既起到強制作用,又能發揮規范的激勵作用。

3、精心創設精神氛圍,增強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精神文化是學校本質、個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它是大多數師生認同的文化觀念、價值觀念和生活信念。某校落成后,為達成新的辦學目標,明確提出了校園精神:即愛校敬業、開拓創新、敢于爭先、精益求精。校園中樹起了醒目的“三風”標語牌,校風為“崇善求真,志遠業精”,意為全體師生都應崇尚美好純潔的情操,關心善待他人,弘揚正氣,追求真理,教師為人師表,學生學做真人,師生志存高遠,共同開拓進取,在事業上和學業上不斷創造新業績;教風為“博采創新,務實嚴謹”,意為教育工作者要謙虛謹慎,好學上進,博采眾長,教學上改革創新,扎實工作,務求實效,一絲不茍;學風為“勤奮自主,善思求全”,意為學生要刻苦地進行學習,養成自覺學習的良好習慣,善于獨立思考,具有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實踐能力,做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三風”內容和校園精神天天展現在師生面前,讓師生銘記心中,內化到行動中,強化了校園的主體精神。每周升旗儀式,讓學生堅持唱校歌,激發學生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4、優化學習工作環境,發揮人本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主體功能。

以法治校強調的是工作的規范性,發揮人本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主體功能,建立健康的人本文化,構建以人為中心的管理是學校現代管理的重要標志。只有充分調動教師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廣大教師的潛能,才能實現學校整體目標。這就要求學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動中的各個環節中,各個層面上都把人放在核心地位,把調動人的積極性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特別是要考慮到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工作的特殊性,在大是大非上總是講原則,在小問題上講人情,和風細雨,潤物無聲。如果只強調制度文化的硬性約束,而忽視了思想情感的溝通和充滿人情味的軟管理,也很難把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調動起來。一所學校的可持續發展,依賴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賴于內部的和諧的人際關系,也依賴于領導者的人格魅力和影響力。

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園文化能促進學校的發展和人才培育,弘揚先進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管理者的重要職責,只有不斷深化認識,在實踐層面上不斷探索和研究,校園文化才會不斷賦予新的內容,在學校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