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學生課外實驗教學的討論
時間:2022-06-15 05:37:00
導語:對學生課外實驗教學的討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關注更多的是課堂實驗教學,卻忽略了課外實驗教學。就目前的小學科學教材內容來看,有些單元的知識板塊的課外實驗教學所占的比例要比課內實驗教學來得多。就拿蘇教版教材為例,三年級上冊的第二單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第三單元《生命之源》,第四單元《關心天氣》,這些單元的內容的實踐活動,絕大部分在課外操作,甚至說有些內容的實踐活動也只能在課外完成。因此說,上好課內的實驗教學固然重要,但是上好課外的實驗教學更不容忽視,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且是對已學過的知識和技能的再實踐,再鞏固,再探究。
在課堂的實驗課上,應該說只要及時發現問題,教師是可以控制和解決的,因為畢竟是在課堂,教師可以精心去組織、引導和安排,但在課外,由于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約,教師在操作時有一定的難度,至少學生無法全部集中,無法隨時監督和跟蹤,所以如何上好小學科學課外實驗教學,讓課外實驗教學更有效,又成了許多科學老師新的教學難題。在近幾年的教研教學活動中,筆者經過實踐和探索,總結了一些做法,供予參考。
1創設課外實驗活動的情境,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正是學生主動進行探索活動的基礎。如果在科學實驗教學中,能利用和保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加以引導,就會引起學生對科學課和科學技術的興趣和熱愛,引導學生像科學家那樣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不妨在課外實驗前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時課外教學也是通用的。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就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變魔術”的形式吸引學生,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達到自覺參與并主動學習,使學生在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卷入科學實驗的探究活動中。如認識“凝結”這個概念時,教師取一個空的礦泉水瓶,擰開瓶蓋后,放入幾塊冰,再把瓶蓋旋緊,過了大約一分鐘,可以清楚地看到瓶外壁布滿了小水珠。
(2)教師應根據不同學段兒童的心理、思維活動的特點,創設符合兒童心理、年齡特點的問題情景,激發他們的好奇心與求知欲,使他們有激情、有渴求地卷入自行探索、自主學習的情景中來。就是說,讓學生“踮踮腳,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實”,這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如在認識“簡單電路”時,老師可以通過故事的導入,再增加一些電器小元件,像揚聲器、發光二極管等,讓學生在聲、光中去認識簡單的電路知識和掌握連接的技能。
2明確學習目標,把握課外實驗活動探究的方向
課外實驗目的不僅僅是使學生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當中體現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同時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只利用實驗課時間進行實驗教學難以充分發揮實驗教學的功能,實驗分析能力、實驗設計能力等能力的培養可以在非實驗課上進行。課外實驗是小學實驗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和延伸,因此課外實驗也就成為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實驗中通過動手操作、管理,親自觀察、記錄,并且動腦筋去比較、分析和思考,不僅獲取了新的知識,而且學會了探求新知識突出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按照認知規律,使學生在和諧、寬松、民主的氛圍中自主能動地、創造性地學習和實驗,這有賴于老師觀念的轉變,手段的更新,教師應提供學生實驗的舞臺,克服實驗條件的限制,盡可能地讓學生動起來。
心理學告訴我們,目的是人采取行動的結果,而動機則是激勵人去行動的動力。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在每個精心準備的“問題情境”中,我們應當適當強化了學生的學習目標,讓學生明確實驗的方向,了解探究的內容。如執教《雨下得有多大》一課時,教師可事先布置學生去氣象臺實地觀察,并且做一些相關的實驗,明確如何判斷雨量的大小。
3充分備好課外實驗教學計劃,做好課外實驗活動的指導和跟蹤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生活教育的要求是:整個的生活要有整個的教育。每個活動都要有目標、有計劃、有方法、有工具、有指導、有考核。”所以,教師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僅要做好學習情境的創設,課程資源的提供,還要做好學習方法的指導。
(1)認真制訂課外實驗活動計劃、方案。包括小組成員的組成,小組成員的分工和合作,實驗所需要準備的實驗材料,實驗步驟,實驗預期效果等。
(2)建立相對穩定的學習小組。可以根據學生的學業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征這些方面的情況,以4-6人為一組,每個小組的學生個體情況不同,存在著許多差異,這樣小組內部是異質小組。但每個小組的整體水平相當,小組之間是同質分組,這樣分組使學生之間的感染和影響達到最好效果。每個學期實驗小組建立后,基本不變動,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合作的熟練和默契,也利于教師的教學管理。選擇、培養小組長是小組活動的關鍵,也是教師在教學活動中開展學生自主性學習活動的關鍵。小組成員確定后,還必須選舉小組長,在選舉小組長時,先提出選舉的要求和條件,然后小組成員根據這些條件,由小組共同表決通過誰當小組長。教師在實驗教學中,幫助小組長激發每個學生主動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小組中每個人的表現都和小組息息相關。
(3)深入進行現場指導和跟蹤。必要的理論性的集中指導固然需要,但更重要的是針對不同個性、能力和心理特征的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具體的個別的臨場輔導。實施因材施教,使有某特長的學生能得到充分的發揮,使無顯著特長的學生在活動中也得到恰當的訓練和引導,形成一定的傾向,從而逐步養成某一方面的特長志趣。老師的教學對象是實驗組。在實驗教學中,教師把教學的個體要看作是一個組,充分深入到學生的小組學習中去,掌握每組學生的學習狀況,對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作細致的組織工作,促進小組學習。比如,通過提問:“你們小組是怎么研究的?”“你們小組的實驗結果是怎樣的?”“你們小組得出的結論是什么?”等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進行必要的檢查和指導,對小組之間的活動情況組織有效的交流,以此來提高小組活動的效率。當我們不斷地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意識,這樣合作學習就會逐漸成為學生的自覺行為。
(4)建立實驗教學的組評價。把科學實驗能力作為學生期末考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計入考評范圍;學生在實驗教學中的表現作為考評的依據;小組成員間進行自我評價和互評。這樣的評價方式有助于學生的自我提高和反思,促進學生的進步和提高。
4盡量發揮學生課外實驗活動的主體性,注意訓練學生的創造力
課外實驗教學是讓學生探究學習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是實現新課改的有效途徑。老師應積極主動地啟發、引導、鼓勵和幫助學生,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地參與觀察、實驗、研討和探索的實踐活動中。在學生研究時,我們盡量不要過多地干擾學生,也不能領著學生一問一答得齊步走,直奔結論,而應把有結構的材料交給學生,讓他們盡可能地發現各種現象和規律,經歷像科學家那樣去認識事物的探索過程。在實驗過程中,我們鼓勵各個小組的學生自定實驗研究的方法和步驟,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在沒有任何緊張和壓力的氛圍中,愉快地、自主地選定要研究的問題和實驗材料,并自行研究。如研究“土豆里有什么”中的實驗,在教學時候發現學生對淀粉這種物質的認識在實驗后并沒有多少提高,于是為了提高學生在生活中認識淀粉的能力,要求學生進行在課外實驗時,把身邊熟悉的易找的食物拿來檢驗,如饅頭、米飯、馬鈴薯、面條、薯條、番薯、板栗、玉米、芋頭、南瓜等等。在分組檢驗不同食品的時候,孩子們得到了充分的認識。
在課外實驗教學的過程中,還必須注意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不能停留在為做實驗而做實驗的層面上,充分利用“假設、疑問”的作用。
(1)“假設”的作用。很多實驗的教學過程都應該是從對實驗結論的假設開始的。《面包發霉了》這課里,學生們知道面包發霉與溫度有關,就有同學提出這樣的問題:霉菌生長與水分有關嗎?這時,教師不須講任何解釋,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找答案,讓他們把兩塊相同面包,一塊滴些水,一塊干燥,放入塑料袋內,扎緊袋口觀察,通過自己實驗可找到提出的問題答案,在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但獲得了知識,提高了實驗技能,還培養了自己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2)“疑問”的作用。在教《簡單電路》一課時,一開始可以簡單介紹了電池,電線,燈泡后,但不講明怎樣做才會讓小電珠發光,而是提出疑問“誰能讓小電珠發光。”在學生認識儀器的基礎上充分調動學生敢于思考,利用現成的儀器去實踐,并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爭著去比一比誰最快讓小電珠發光,既激起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課堂實驗教學和課外實驗教學構成了“課”的整體,它們之間相互補充、延伸、拓展,是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有效途徑。正如《小學科學新課標》中指出,小學科學課程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它是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實事求是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精神的源動力。新課程新理念,重視知識與能力的協調發展,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親歷實驗過程,不管實驗成功與否,目的在于體悟探究過程,培養探究意識。因此,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上好課外實驗教學,讓課外實驗教學更有效,還有待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進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 上一篇:副區長在水上交通工作會致辭
- 下一篇:剖析DSP課程教學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