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
時間:2022-10-12 08:20:00
導語:轉變傳統填鴨式課堂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縱觀我國現行教育體制及考試制度,仍存在著諸多弊端。面對現在數學教育的現狀,筆者甚是感慨!現在的數學教育以考試為目的,很少考慮到學生未來的發展。針對當前的數學教學,學生也是苦不堪言。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歸根結底是數學課堂教學仍然墨守成規,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及學生的需要。為此,筆者大膽嘗試,想為數學課堂教學尋找出路。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和課后鞏固三個環節進行探討,以尋求一種高效率的數學課堂,真正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關鍵詞:課堂教學;數學;高效課堂
“以往的數學課堂教學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不假思索或很少思索”[1],只會機械地記憶,機械地做題,學生成了做題的工具,缺少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孟子認為人性本善,教育要恢復人善良的本性,同時必須從人的天性出發,使人的身心得到自由的發展。教育的方法應該是自然、自由的,順應兒童身心自然發展的特點來進行教育,不能按成人的意志來強迫兒童接受教育。因此,“教師,作為教學的主導”[2],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活動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那么,這就要求我們構建起一種區別于傳統的課堂形式——高效課堂,什么是高效課堂呢?筆者認為高效課堂是教師依據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在規定的課堂和時間內,盡可能投入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并最終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滿足社會及個人的價值需求。為了更好的構建數學高效課堂,筆者從課前準備、課堂教學及課后鞏固三個環節進行了探討。
一、課前準備——磨刀不誤砍柴工
正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要實現高效課堂,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作為學生在上課前要作好預習,首先要預習教材,通過預習教材,將教材上不懂得的地方做上標記;然后做好讀書筆記,構建教材內容的基本框架;再次試做課后習題,檢測自己對所預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作為教師要充分備課,備課不僅要備教材,還要備學生。備教材,要鉆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細研磨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同時還要根據課堂設計的需要制作好教學所必需的教具和課件及學生操作的學具;備學生,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設計教學活動,仔細考慮課堂教學中的細節問題,對于課堂上學生可能出現的認識偏差要有充分的考慮,針對可能發生的情況設計應急方案,確保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同時還要設計高質量的有針對性的課堂練習,做到因材施教。
二、課堂教學——以人為本促高效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具有個人參與的性質,即整個人的情感和認知均投入學習活動之中;學習是自動自發的,即便是在推動力或刺激來自外界時,要求發現、獲得、掌握和領會事物意義的動力也是來自內在的愿望。“中國古代的教育家孔子認為,在學習的過程中,必須激發與培養學生穩定的興趣,才能把學習做好。對此,他根據自己的體會,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的命題,從此被我國教育者沿用了兩千多年。”[3]因此,在數學的教學中,“教師必須理解和尊重學生,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重視學生的感受、體驗、主體性及潛能的發掘,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4]。同時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各種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對學習感興趣的人,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一件苦差事,才會不由自主地喜歡學習,關注學習,主動學習。作為教師應該具體處理好四個問題:
1.教學情境的創設
《數學課程標準》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5]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掌握知識和獲取技能的主要動因是——良好的情境。……現代教學論也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6]教師應將情境創設這一環節貫穿于教學活動始終。包括生活性情境的創設、實踐性情境的創設和合作性情境的創設。其中生活情境的創設目的是讓學生感知“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實踐性情境的創設目的是讓學生感知“數學有用”;而合作性情境的創設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比如:在教“垂直與平行”一課的一個片段中,我們可以創設這樣一個情境:在一節體育課上,老師給同學們測量跳遠成績,當小剛跳時,老師從跳板的一個頂點測量,而當小麗跳時,老師從跳板與小剛作垂線段量,這時小麗不高興了。同學們,你們知道為什么嗎?如果是您,那么您會選擇用哪種方法替您測量?于是,教師引導學生們展開討論,經過激烈的討論之后,同學們會得出這樣的結論:直線外一點到直線可畫無數條線段,但只能畫一條垂直線段并且垂直線段最短。所以采取作垂直線段測量法最合理也很公平。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感受到數學的真諦,讓學生學得輕松愉悅,真正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2.問題的展示與解決
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以教學的重難點為核心,通過探究學習的方式展開教學。在教學的開始提出預設性的問題,特別是對課堂起關鍵性的并且學生經過努力能完成的屬于挑戰性的問題,激起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與當前研究課題的認知沖突,這樣學生會以高度的注意力與濃厚的興趣投入到教學中。比如雞兔同籠問題: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只腳。問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幾只兔?給出這個趣味性問題定會激發學生們濃厚的興趣,接下來教師進行引導啟發,使學生在探究中知道列二元一次方程組能解決問題,并得知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關鍵是“找出兩個相等關系”。同時也使學生在探究中懂得感受方程組是刻畫現實世界的有效模型。
3.精確講解
所謂精確講解,就是教師把問題的來龍去脈,問題的真諦講清講透,讓學生真正地學懂學透。“在引導學生探究問題時,很有可能教師預設的問題學生在預定的時間內解決不了,那么教師就必須毫不猶豫地去講學生難以理解的知識。這并不是‘注入式’教學,而是教師駕馭課堂能力及主導地位的體現。有效的課堂不能單獨地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漫無邊際、毫無意義去引去導,把時間白白浪費,這是不符合教育的實效性原則的。只要教師把握住‘放’與‘收’的度,就一定能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豐富的知識。”[7]由此可見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不能盲目地排斥精確講解,不能給它戴上“注入式的帽子”,作為教師更應該有效地應用它,充分發揮它在教學實踐中的作用。
4.多媒體的使用
多媒體制作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學內容應選擇對突破教學重難點有幫助的,起到傳統教學媒體不可替代作用的。此外,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比如可以呈現大量的信息、動畫效果、圖文并茂、電影電視等等。根據教學的內容、教學的環節篩選教學媒體,讓媒體更好地服務于教學。
三、課后鞏固——巧設問題助新知
以往教師只抓課堂45分鐘教學,向課堂45分鐘要效率,而對課后學生的學習重視不夠。課后復習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延續,是一種與自己理解能力同步的學習。應該承認,僅憑課上的45分鐘很難將學習的知識完全掌握,這一點,很多同學在課后學習時已經感覺到了。為什么課后學習時,還要重新查書或請教同學呢?就是因為有的知識學生根本沒有領會;有的雖然領會了但并沒有記住;有的雖然初步領會和記住了,但掌握得并不深刻,因此,遇到問題時仍然不知道怎么辦。可見,下課后認真地按照自己的理解程度進行課后復習、課后反思、課后鞏固,對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是十分必要的。而教師在布置課后作業時就要精心設計,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能力特點,分層布置任務,同時提供必要的復習提綱和參考資料。讓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都能感受到數學的樂趣,從此不再討厭數學,真正喜歡上數學這門課程。
高效課堂是教學實踐的熱點話題,它是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將會引起更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我們要腳踏實地,從素質教育目標出發,做到以人為本,依據學生的個性發展,讓我們的數學課堂回歸于生活,讓學生感知數學的真諦,進而喜歡上數學,愛上數學。廣大師生更需共同努力,真正實現數學課堂的高效性,從而最終實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預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