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投資類課程實踐環節設計

時間:2022-05-29 09:56:00

導語:金融投資類課程實踐環節設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金融投資類課程實踐環節設計

1金融投資課程實踐教學的發展

一般來說,大學的金融相關專業涉及到投資操作環節的課程主要包括證券投資、期貨期權交易、外匯交易等內容。這類課程一般包括相關市場的介紹、價值理論的研究、分析方法的介紹,以及風險控制的基本方法。我國金融市場由于建立比較晚,因此金融類課程的開設以及實踐教學的研究也主要始于20世紀90年代以后。證券市場和期貨市場剛剛建立之初,學生的實踐活動需要進入相關金融企業進行實地實習。然而類似金融交易類的證券和期貨公司當時也不可能實現學生模擬實踐的要求,主要是以觀察和專業人士的講解為主,限于感性的認識層面。因此,學校的金融教學多采用校內建立模擬實驗室的方法,進行模擬實踐教學。賈墨月(1995)進行了模擬金融市場的教學研究,在學校模擬建立完整的金融市場。從交易所、證券公司,到證券投資者,從法規學習、開戶、交易、撮合成交到交易結算,采取步步模仿式的教研體驗方式。這種實驗室的建設,需要的場地大、設備多、有紙化程度高。優點是過程模擬效果好,缺點是僅選擇部分股票進行內部交易,限制了學生的思考范圍,真實感不強,而且交易時間僅限于上課時間,學生無法實現自主學習的實踐要素支持[1]。王志強(2001)提出金融教學引入電子化的方式,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建立金融分析實驗室,提出了電子化教學對培養復合型人才的必要性[2]。周建明、戴繼翔、張珍義(2002)從綜合運用網絡技術與多媒體教學手段構建證券期貨模擬操作實踐教學基地的角度,對于在學校本地建立金融模擬實驗室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實踐。其特點主要有:第一,通過當時的電視網絡接收卡接收行情,實現了交易行情的實時傳送,真實性得到加強;第二,利用多媒體教學系統模擬委托終端,教師充當紅馬甲功能,轉錄學生的交易指令;第三,實現了自動結算,人工回報,模擬了當時散戶交易的情景,但仍落后于實際的交易手段;第四,采用了象征性的真實資金投入(50元人民幣,放大100倍,相當于5萬元的保證金),并制定了獎罰措施;第五,自定交易規則。就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這套系統有效地解決了行情的真實性、成交的實時性、資金盈虧的真實感的問題,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激發[3]。但是正如作者所言,這套系統的最大缺點在于對教學秩序的有效控制難度大,它同時也使得學生課后模擬交易操作中的自主性受到較大限制。這一期間,模擬教學法的研究得到很大的發展,張啟富,林朝霞(2002)[4]、胡奕(2005)[5]、李爭鳴(2005)[6]等,都研究了證券期貨教學中模擬教學法的運用,但普遍來看,當時的實踐教學手段由于技術、資金等原因,仍然與金融市場實際交易環節存在較大差異。2005年前后,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證券期貨的模擬交易手段完全與市場同步。部分高校引進了如世華財訊資訊系統和模擬交易系統(C/S系統)。這種系統使用衛星進行數據傳輸,行情數據、資訊信息完全與真實的市場同步,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內容,結合基本面、技術面進行市場分析,選擇投資品種,自主進行投資決策。報盤后,設置與本地的模擬交易服務器根據市場成交原則,與實際行情數據相比對,符合成交規則的報盤即時予以成交,并同時回報給交易終端。教師從交易要素的環節中解放出來,更多地關注學生的交易品種、交易頻次、盈虧狀況等,學生可以實時查看自己當前的排名狀況,自然地進入到一種比賽的狀態。雖然是虛擬資金,但是人性中爭強和不甘落后的心理特點激勵著學生努力實現資金的最佳配置,認真分析行情,謹慎進行投資操作。21世紀10年代后半期,更多的金融服務公司推出了金融投資的教學平臺,世華公司進而又推出了基于互聯網的B/S(瀏覽器/服務器)模擬交易系統,使實驗室走出了固定的機房,虛擬實驗室開始得到推廣和運用。筆者在教學中實際使用了這套系統,并在實際使用中設計實驗項目,取得一定的效果[7]。李麗娟、路應金、馬永開(2005)[8]探討了C/S系統的規劃和使用,續志學(2011)[9]、劉澤良(2011)[10]等,開始設計和研究高校虛擬網絡實驗室,基于不同學科專業特點,有的是建立在高校自身的硬件基礎上,有的是使用了第三方提供的虛擬實驗平臺。實驗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當代的金融投資類課程教學已經不僅局限于教室—實驗室的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更是在電子信息所能達到的所有空間范圍內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共享。教師的職責從傳統的傳授到實驗室實踐的設計和指導,發展到對于虛擬空間的掌控,課堂的延伸也給教師的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

2金融投資類實踐性教學資源和實踐環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倡的學習方法是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和促進者,媒體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式學習和會話交流的工具。教師的主導地位體現在專業知識權威與專業知識學習環境的架構;學生的主體性則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拓展,他們可以在現代教學體系框架中處于更加主動的地位,不僅可以在課堂上學、在書本上學,還可以無限擴展自己的學習空間,并且能夠在模擬環境中做到“做中學”,并在做的過程中實現“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梢姡夹g的進步創新了現代教育手段和方法,也使先進的教育理論可以應用于實踐,進一步強化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對于改善和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2.1實踐教學的目的和原則

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既是目的也是手段。一般實踐教學追求的目標有2種,一種是通過實驗演示驗證理論和方法,另一種是通過模擬提高學生所學的理論和方法的應用能力。在具體金融投資類課程中,主要注意遵循這樣幾個原則:

(1)貫徹培養計劃和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任何一門課程都不是單獨的,都是設計在一定的培養目標規范下的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部分。應用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的培養目標不同,實踐中要達到的要求也不盡相同,本文主要以應用型大學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角度進行研究。

(2)保證課程體系的完整性。任何一種學習方法都不應該割裂該門課程體系的整體性,對于知識體系的把握是實現本科生拓展學習能力和范圍的重要內容,也是他們未來職業拓展的重要基礎。因此,應當慎重把握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平衡,在大學本科學習階段,實踐過程是理論教學的工具和方法。

(3)控制好學生課外學習的效果。任何課程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但現代技術發展提供了廣闊的課外學習空間。教師在設計學生課外學習的時候,必須同時考慮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反饋渠道,做到對過程有所把握。

2.2實踐教學資源的組織架構

構建實踐教學的資源并加以有效利用,是教師的職責。教師是教學過程的主導,是學習資源和環境的建構者,主導著教學資源的配置、教學內容的進展,以及對教學過程的控制和調整。應用型大學金融專業教師應當兼具理論和實踐功底,尤其是從事投資類專業課程的教師,必須具有相關的崗位閱歷,而不僅僅是考取一個資格證書。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導,其可利用的資源主要包括“兩實兩虛”構成的核心資源和其他資源?!皟蓪崱笔侵妇哂泄潭ǖ攸c、具體設備的實體課堂和實體實驗室,這是延續傳統的基本教學資源。當前的實體課堂已經可以是聲、光、電、網絡等各類媒體的結合,教師可利用資源極其豐富。實驗室則是為某一專業領域專門構造的模擬、驗證性的場所,有專門的儀器、設備和管理操作規程等。它們的共同特點是教與學的直接性、具體性,師生可以面對面交流,但是作為計劃內教學,時間有限、信息量有限。“兩虛”是指建立在信息網絡技術基礎上的網絡學堂(BB)和虛擬實驗室平臺(如世華公司提供的模擬操作B/S系統)。網絡學堂是一種基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在網上課程公告、上傳電子教案、布置作業,進行網上測試、網上答疑和開展討論,還可以提供課程學習有關的學習資源和有用的網絡連接。學生則可以通過網絡學堂瀏覽完整的課程信息、提交作業、參與討論或發起討論活動。虛擬實驗室平臺可以是學校自主開發,也可以是商家提供。筆者當前使用的平臺可以實現證券、期貨(包括股指期貨)和外匯的實時模擬交易,提供比賽分組功能,可以從多個角度對交易結果進行統計跟蹤。這類虛擬的教學環境資源的最大特點是拓展了時空,信息量龐大,有利于學生自主性、個性化地學習。其他資源可以包括實習基地和各類公共信息資源。實習基地是崗位認識實習的最佳選擇,業務的真實性、崗位的現實性是其最大的亮點。但是,由于金融業務的風險性特點,學生的實習難以做到實際體驗真實的業務操作。公共信息資源可謂龐雜浩瀚,從傳統的廣播、電視、報刊,到信息時代的互聯網,可利用的教學信息資源極其廣泛。對于尤其講求真實性、時效性的金融分析來說,公共信息平臺的資訊與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但是,金融類課程教學中使用的信息專業指向明確,分類信息中很容易找到需要的資訊材料。

3實踐性教學過程的組織與設計

由于金融投資類實習基地的實習,一般具有特殊目的,也很少結合具體的課程內容,而公共信息資源的使用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因此本文主要僅就上述實踐性教學的核心資源的組織和使用進行論述和說明??偟乃悸肥牵簝蓪崈商摚搶嵔Y合,縱橫交錯,理論與實踐密切結合。

3.1實體課堂中引入實盤案例輔助

傳統課堂告別了粉筆時代,早期的多媒體在信息化網絡技術的推動下已經使課堂的范圍隨時可以連接到整個世界。在證券期貨類課程教學中采用案例法教學,一般是選取典型的靜態案例,在案例運用之前,需要重新渲染原來的環境,分析過程和結論也相對固定呆板。而在課堂上運用當前正在發生,或最近發生的金融市場事件作為案例,就會顯得真實、客觀,尤其是當事件(如次貸危機、歐債危機等)還沒有確定具體結論(如技術分析對下一步走勢的預測)時,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并且隨著事件的發展,學生也會不斷地校正自己的結論。比如基本分析中有關宏觀經濟指標、國際經濟形勢,技術分析中幾乎所有的內容都可以在實盤中找到近期合適的例子。當然,這種實盤案例教學給教師的挑戰也是很大的[11]。

3.2實體實驗室仿真和集中交易

實驗室一般模擬交易所和經紀公司的業務過程,可以進行開戶、交易、結算等環節的實習、實踐,針對理論課中重點的內容進行仿真、模擬業務過程。一般設定若干項目,提出具體要求,進行專項的任務體驗。這種教學方式的優點是可以集中時間完成教師設計的多項實驗任務,學生和教師面對面交流;缺點是時間集中統一,任務整齊劃一,無法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3虛擬實驗平臺的自主性模擬實踐

這項實踐主要是運用虛擬實驗平臺,在理論課程開課的時候就布置學生開始以自學為主的模擬體驗,這是一種伴隨課程全過程的模擬實踐,采取的是建構主義教育理論中“隨機進入教學”的方法。當然也可以使用校內實驗室實驗平臺。但是,校內實驗室有時候機位緊張,或者學生不方便總到固定的交易場所,所以還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伴隨課程全過程的自主性模擬實踐,目的是盡早接觸市場,感性體會交易過程,把交易中的問題提出來,帶回到課堂中,或通過網絡學堂進行討論交流。

3.4網絡學堂

網絡學堂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越來越受到重視。對于一門授課時間有限,又需要廣泛拓展資源的課程來說就更為重要。網絡學堂是一個相對固化的、全面承擔課外學習指導的極具拓展性的教學平臺。網絡學堂中針對學生的理論和實踐學習需求,建立的內容包括了專業知識部分的文字和講座視頻,市場結構上包括了監管部門鏈接、國內外主要交易所鏈接、國內主要期貨公司鏈接、國內主要咨詢網站鏈接等。學生自主性模擬實踐中會遇到諸多問題,而網絡學堂中的交流互動功能可以實現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自由地進行溝通和交流,使疑難問題可以在不同層次上得到解決[12]。

4結束語

單純理論課的教學注重“教”的過程,而“學”的環節較為被動,主要體現為聽課、讀書、邏輯思考、應對考試等。現代科學技術在金融領域和教學領域的應用,使金融投資類課程的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教師的“主導”作用可以得到進一步的發揮,而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有條件得到突出。在實踐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強化,學生小組分工互助,自主研究,自主決策,既實現了現實場景的模擬,貫徹了教師的設計理念,又同時鍛煉了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了學生的討論和協作,激發了他們對課程中理論方法的反思??陀^上實現了認知主義教學理論所倡導的“探究式”的教學模式,以及基于問題的學習模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