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教學方式完善
時間:2022-07-06 10:28:13
導語:醫學教學方式完善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概念圖是用來組織和表征知識的工具,由概念、命題、交叉連接和層級結構四個基本要素組成,它以直觀形象的方式表達知識結構,能有效地呈現思考的過程及知識的關聯[1]。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和教育改革家J.S.Bruner認為,知識的學習就是在學生的頭腦中形成一定的知識結構,所謂知識結構由學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構成,掌握了基本的定義和原理,就能廣泛運用,成為應付高度復雜環境的一種基本手段,教學就是要為學生建構一個良好的知識結構。有研究證明,學生的認知結構通過教學以后接近于學科的知識結構?;诟拍顖D的教學利于這一過程的實現,能夠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一、傳統醫學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目前,我國醫學教學課程內容繁多,涉及面廣,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生理和病理等,需記憶的內容多,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負擔較重。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醫學教學以課堂教學為主,學生以接受學習為主,認知方式以記憶為主,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能力有待提升,批評和創新精神有待加強,因此急需進行醫學教學模式改革。醫學課程內容包括的大量基本事實、原理、規律等,多與概念有關,概念是理論的基礎和精髓,也是思維過程的核心,很多醫學課程適合概念圖教學,因此,筆者倡導將概念圖應用到醫學教學過程中,以實現:(1)運用概念圖加強醫學生意義學習。通過概念圖了解學生原有認知結構,在學習新概念和命題時,能夠加強與原有認知結構的結合,即D.P.Ausubel的有意義學習理論,知識可以保持更長久,利于遷移和后續學習。(2)運用概念圖改變醫學生的認知方式。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與認知方式有關。認知方式是個體對外部世界穩定的知覺形式和概念歸類模式。通常有:記憶、規則、質疑、應用幾種。有研究表明,學生運用概念圖學習時主要采用以規則為主的認知方式,在學習新概念時,通常習慣于分析概念之間的關系,善于批判和創新運用。(3)概念圖作為醫學教學評價工具,適用于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概念圖答案往往是開放的,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創造力的激發,但又不是完全沒有范圍,構建科學、合理、便捷的評價系統是今后研究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基于概念圖的醫學教學模式研究現狀
概念圖首次由美國康奈爾大學J.D.Novak教授提出,被國外廣泛用作教學工具,在醫學教育領域中,對概念圖研究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1)概念圖作為認知工具,包括:概念圖對有意義學習的促進作用,對批判思考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2];以及探索概念圖的有效教學方法,如與基于問題學習(PBL)相結合[3]等;還有影響概念圖教學效果因素,如反饋的重要性[4]等。(2)概念圖作為評價工具:Novak在提出概念圖同時,也給出了概念圖評分系統。自1995年之后,基于不同的評估任務及作答形式產生了許多評分系統,其中M.A.Ruiz等提出的三種評估法[5]和J.R.McClure等提出了六種評分法[6],是引用最為廣泛的概念圖評估理論。1990年,概念圖理論第一次由方展畫教授引入中國教學領域[7],之后概念圖教學研究成果逐步增長,21世紀后顯著增加,引起我國教育者的極大關注,研究對象主要分布在基礎教育階段,高等教育較少,學科則偏向于生物、化學、物理等理科教學,研究內容主要探討概念圖應用于學科教學的方法。概念圖教學具有提高學生批判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優勢,但我國醫學教育一線的師生對概念圖的認知率較低,在中國知網(CNKI)中,以“概念圖”為關鍵詞,進行檢索,以“醫學教育”作為學科類別進行過濾,共搜索到相關文章為35篇,主要研究將概念圖應用到護理、遺傳學、生物學、醫學文獻檢索等課程教學中,護理學教學居多(18篇),研究范圍包括利用概念圖培養學生批判思維[8]、與PBL教學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9]、概念圖作為學習策略等,取得了一定的研究進展,但實證研究相對來說比較缺乏、對概念圖評價體系研究較少,概念圖的優勢還沒有引起醫學教育者的足夠重視。
三、基于概念圖的醫學教學模式實施方法
文章倡導以概念圖為切入點,改革醫學教學模式,通過基于概念圖的學習,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認知方式和教學評價方式等,探索出符合我國教育情境的概念圖醫學教學體系,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變線性思維模式為整體思維模式,促進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具體實施方法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
1.積極探索基于概念圖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指導教學模式的實施。包括有意義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等為概念圖教學的展開、發現學習法的實施提供理論指導;研究認知心理學理論,如認知負荷理論、圖示理論等以更好了解學生認知狀態,為概念圖教學提供參考;社會心理學理論為分組學習提供借鑒等。
2.從基于概念圖教學模式操作程序看,過程大致如下,根據實際實施效果及存在問題調整。(1)向學生介紹概念圖學習的一般程序,使學生適應這種學習方法,明確學什么、怎么學,達到什么程度;(2)根據劃分好的教學單元,按預定教學計劃,對全體學生集體講授概念圖;(3)單元教學結束后,進行單元的形成性評價,可以分個人評價或小組評價;(4)分析測試結果,以達到80%-85%正確率為掌握。對未達目標學生,通過個別輔導、小組合作等進行糾正;(5)再進行一次形成性測驗,到大部分學生掌握后,轉入下一單元學習。如此循環往復,直至全部教材學完。(6)全班總結性評價。
3.在實施該操作程序過程中,要積極探索相應教學策略,優化學習效果。如:概念圖教學與分組協作學習相結合,小組成員對相同概念圖命題展開討論,相互啟發,在此基礎上由教師啟發性點撥,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分組策略如分組人數、同質組和異質組等對學習效果有一定影響,并且在分組學習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抑制從眾負效應,緩解社會惰化現象及避免兩極化發展等。在基于概念圖教學中,可以選取一定章節試行認知發現學習方法,強調學生主動發現知識結構過程,而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認知發現學習方法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但發現學習效率相對較低,而且受到學習者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的限制,教師可以適當的啟發指導,并要注意學生的學習風格、學習任務等對認知發現學習效果的影響。
4.探索多種概念圖題型及科學合理的評分方法。就目前研究看,對概念圖評價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指標體系評估概念圖,需要構建科學合理、便于操作的評分系統,需要進行信度效度檢測;另一種是與標準概念圖進行比較,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標準概念圖”對建構的過程進行評價,記錄自己的思維,使知識達到結構化。
- 上一篇:城管局形象提升指導方案
- 下一篇:城管局夜間整治工作方案
精品范文
10醫學檢驗專題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