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革新建議
時間:2022-07-22 03:37:54
導語:美術教育革新建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改革是一個復雜的工程,涉及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各個方面,筆者從下面幾點提出自己的改革建議。
一、教學目標的科學定位
美術教育,即通過美術教育實踐活動,有意識地培養大學生的審美能力及其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所謂審美能力是指學生對美的感受、欣賞和創造的能力,也稱對美的鑒賞能力。主要表現為對現實的感受是否敏銳、鑒別是否準確、發掘蘊藏在審美對象深處的本質性的東西是否深刻等。美術教育的教學目標可以從三個層次去定位。
1.知識目標定位
即通過美術教育理論課教學,使學生掌握基本的美術理論、文化知識和藝術素養,使學生具備正確的審美判斷、科學的審美價值、高尚的審美理想和高雅文明的審美趣味。所謂審美判斷是依據一定的審美理論、標準,對客觀世界的事物和藝術作品所作的飽含情感的審美評價;所謂審美價值,是審美客體所具有的能滿足人審美需要、給人以審美享受的價值;所謂審美理想,是指人向往、追求的美的最好最高境界,是審美要求系統化后所形成的理想化的審美觀念,是審美經驗的積累和升華;所謂審美趣味,是指審美主體對某些審美對象的一種特有的喜好、偏愛的傾向。
2.能力目標定位
即通過美術教育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它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有高尚的審美理想和正確的審美觀念;二是有對美的感受、鑒別和欣賞能力;三是有按照美的規律表現美、創造美、完成美術作品的能力。
3.情感價值目標定位
即通過美術教育,培養學生準確的審美判斷、高雅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價值判斷。審美情趣是以主觀愛好的形式表現出來的對審美對象或愛或憎的富有情感的評價傾向。它表現為個人愛好、興趣的差異和審美能力高下深淺的差異。時代精神、生活方式、地域環境、民族心理、習俗的差異也會帶來審美情趣的差異。通過美術教育,培養起人們高雅、文明的審美情趣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這樣的美術教育的目標定位就從根本上克服了傳統的美術教育目標定位簡單化、同一化和絕對化的弊端。
二、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傳統的美術教育中,技法訓練是大學四年的主要內容,課堂寫生與臨摹占據了大部分的學時,這種教育的好處是學生的基本功扎實,技法過關。但壞處就是對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不夠,學生的藝術個性不明顯,創造力薄弱。另一方面,對審美教育的忽視,也使學生的藝術視野不夠開闊,審美能力較弱。所以,美術教學內容的改革,應在訓練學生專業技法的同時,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與創造能力。
1.構建跨學科課程
表現和創造“美”是一切藝術活動的目標[1]。許多高校美術課程的設置中,鑒賞與美學理論課仍然是擦邊球,整個四年下來,也抵不上一個學期的技能課學時,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明顯不足。我們在教學內容的改革中,注重構建跨學科課程。首先,在保持專業獨特性的同時,構建跨學科的新課程體系,注重與其他人文學科的融合滲透[2]。提倡學生除了學習本專業理論課程,也積極選修美術之外的舞蹈、音樂、文學、哲學等學科。在本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加大專業美術理論課的學時與分量,引導學生重視理論課的學習,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
2.引入思維訓練課程
創造力是促進人類發展的偉大天賦[3],也是高素質的美術人才必備的才能。目前,高校美術教育存在著重視課堂習作而忽視創新訓練培養的傾向,學生的作品習作味濃,創新性差。要改變這種局面,一方面可以通過教師在日常授課時隨機訓練,如做出發散圖表等,加強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另一方面,可以引進新型的思維訓練課程,如頭腦風暴訓練課。訓練時,要求學生在很短的時間里,像暴風驟雨一樣,迅速地說出自己的一些觀念,不能遲緩,不限制數量,也不要求質量。在整個思維訓練過程結束后,進行評價。評價標準是:說的越多表示思維流動性越高,速度越快表示思維流動性越好。這種風暴式的聯想訓練,對促進創造性思維大有益處。
3.增加開放式實踐教學內容
現在高校美術畢業生的通病是學生實踐性不夠,就業后還要“二度培訓”。要改變這種現狀,學校和教師應改變傳統封閉式教學體系,倡導“開放式”實踐教學。
(1)鼓勵課堂外教學。這種課堂外教學包含兩種方式。一種是尋求當地美術資源,如相距不遠的古建筑或博物館,組織學生實地觀摩。觀摩前教師設計好課題,觀摩后以組為單位提交調研報告。另一種是在講解一些理論性較強的技法時———如透視學,由教師短時間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在校園里實地觀察透視變化。
(2)建立“班級工作室”,把社會設計項目直接引入教學課堂。通過模擬真實豐富的生產情境,把教室變成合作互助的工作室,師生共同負責“產品的全程生產”。這種實踐可以快速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
(3)組織多種競賽活動。學校可以多組織一些設計比賽活動,鼓勵學生參與,變模仿性學習為創造性學習。
(4)發展校外實踐基地。由校方出面聯系,發展不同的校外實踐基地,使學生在實習時了解社會需求,主動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靈活選擇
1.改變“一言堂”教學,倡導“對話式”教學
“對話式”美術教學是建立在處于平等地位的學生、教師和作品三者間彼此的精神敞開而達到心智啟迪、靈魂交融目的的教學形態。在這種多元對話中,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與權威,而是課堂的引領者與組織者。
(1)與作品對話。通過課前布置作業,引導學生搜尋作品資料,理解“畫內之意”與“畫外之意”,實現初步的“人與作品的對話”。
(2)師生的對話。課堂上教師巧設話題,師生之間展開對話。這種對話不是漫無目的的,而是在教師循序漸進的問題誘導下層層深入的。同時,學生之間討論、對話,活躍思維,呈現了對作品的多元理解。
(3)與自我對話。對話最終的目的應該是自身的人文關懷與精神的提升。師生在欣賞完作品后與自我的內心和精神世界進行對話,這是課程審美性與人文性的體現。
2.改變單一的“范畫示教”,倡導多元化教學
單一的范畫示教容易導致一班學生都模仿老師的作畫風格,顯得千人一面。因此,在現在的技能教學中,倡導在“范畫示教”的基礎上,引入多元的教學方法。
(1)激疑法。指教師在教學中,有目的地刺激學生感官,再促使學生思考和探討。如教師在作畫前,先展示自己或他人的優秀作品,在學生驚嘆之中,教師有側重點地引導學生觀察技法特點,如湖水的透明感是怎樣表現的;學生帶著問題思考,研究,討論。然后教師具體示范湖水透明感的畫法,使學生領悟。這種方法針對性強,且激發興趣,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對比法。展示優劣不同的范畫,請學生自發找出劣畫中的構圖、色彩、透視上的缺點,再討論同樣的問題在優秀作品中是怎樣表現的,通過對比使學生理解技法細節。
(3)展覽法。名家名作雖然可以引起學生的感嘆,但是與他們心理距離最近的還是同班同學之間的交流與觀摩,定期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作品展覽,組織學生觀摩與討論,可以互相促進,開闊創作思路。
(4)臨摩法。讓學生臨摩美術大家的畫作,提高其審美和鑒賞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學生的美術技法,另一方面,又可以對學生進行美術史和名人名畫介紹,提高其審美情趣和審美評價能力。
3.引入網絡和多媒體技術
網絡與多媒體技術的引入無疑是現代課堂的重要改革,這使課堂的信息量增長,感官性增強,課堂效果更好。同時,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建立網站,收集資料,相互交流與促進。也可以指導學生把自己的美術作品掛到網上,相互交流與欣賞。
四、教學評價方式的改革
美術創作與其他學科門類相比,方式多變,過程復雜。因此,對教學評價的改革也應從下面三個方面入手:
1.由重結果評價向重教學過程評價轉變
原有的美術教學評價一般是重結果,輕過程。美術評價改革要求,應在寬松的藝術氛圍下,教師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對教學過程分階段評價。
2.對作業的單一評價向質與量評價轉變
在日常作業的評價中,弱化量化評價和主觀評價,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基礎,做出客觀的描述性評價與軟性評價,適度地指出問題,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
3.由單向的教師評價向多向交流的相互評價轉變
要重視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在多向的交流與評價中發現學生的創造力和個性并合理地給予指導。
- 上一篇:美術教育對速寫強化
- 下一篇:信貸結構優化升級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