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
時間:2022-11-30 09:14:22
導語:心理學對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心理學指導小學、初中教育教學的本質,是讓現代教育更加符合心理學的科學性與專業性,以此輔助提升素質教育改革的實效性。分析了心理學對小學、初中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并就具體策略提出了若干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心理學;教育教學;素質教育
小學、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正在成為素質教育不能忽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韓愈《師說》中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其真正內涵并不單單在于傳道和授業,更為重要的是解惑,這不僅需要教師了解學生不懂的知識,為學生解決他們所不明白的學習疑問,更需要教師理解學生的心理。利用教育心理學原理,教師不僅可以正確分析、了解學生,而且可以預測學生將要發生的行為或發展的方向,并采取相應的措施,達到預期的效果。
一、心理學對小學、初中教育教學的指導意義
(一)幫助教育者更加科學地發現問題中國未成年人不良心理問題造成的惡果越來越多地見諸媒體。因心理承受力弱引發的青少年自我傷害情況正在向低齡化發展,這似乎與物質生活水平日漸提升形成了悖論。但在本質上,一定程度上因為學校教育者缺乏辨識學生不良心理的理論與技能,而這則給小學、初中強化心理學對教育教學指導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心理學的強項之一在于從對象的行為或表現挖掘其內在成因,探尋引發問題行為的規律或特點。小學、初中引入心理學則能幫助教師以更加科學的理論和技巧從學生反常的言行舉止及時發現潛藏的心理問題,并通過專業心理學理論探究其根源,以達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目的。這便為后續解決問題做好了鋪墊。(二)幫助教育者更加專業地分析問題在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發現問題后,教師可以進一步結合教育教學實際采用心理學的專業化手段分析學生的心理問題。尤其可以根據學生表現、學習環境等不同特點發現其在心理本質上存在的規律性,繼而制定不同程度的干預預案,既要使預案具有足夠的可行性,又可兼顧一定的前瞻性或預見性。如此,教師的干預案便可具有相當的靈活性與適應性。(三)幫助教育者更加有效地解決問題有了心理學的輔助指導,小學、初中開展素質教育便可更加有的放矢。由于事前的預案既可實踐,又具彈性,故在教育教學中應對學生諸多心理問題或行為則能在“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實現高滲透性。這不僅可極大地提高教育教學的干預效能,又可極大降低學生的抵觸情緒,從而使解決策略更加有效。
二、心理學對小學、初中教育教學的指導策略
(一)細分學生對象,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正如心理學家或心理醫生開展研究和進行診療時,往往只針對一個病例一樣,小學、初中教育教學以心理學為指導也需細分學生對象,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比如低齡的小學生對權威的服從性更強,但年長些的初中生開始進入叛逆期,渴望得到更多的尊重和理解。則對前者可增加干預的強化引導,但后者則應更多一些平等的情感反饋和道理分析等。細分學生對象不僅可以讓學生體驗到更多被尊重和關懷的正向情感,更符合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原則。(二)運用積極心理學開展小學、初中的教育教學積極心理學是現代心理學比較推崇和流行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手段,由于其并不將研究或治療對象單純視為病患,而是從生活態度、生存方式等更為宏觀層面開展心理引導,故其可涉及對象面更為廣泛。運用積極心理學的出發點本身更加積極、主動,基于這一心理視角下的小學、初中教育教學也更加富有活力和朝氣,因此整體上的教育環境、氛圍會更加良好、輕松。同時,由于師生間的交互行為更加和諧、愉悅,故教師可以用更加正面、贊賞的角度看待、評價學生,學生面對這樣的教育者自然更加認同和接受。(三)利用前沿技術提升教育教學的成效性信息時代下,技術可以成為提升心理學對小學、初中教育教學成效性的又一途徑。比如基于網絡技術的即時通訊技術,就能夠實現隨時隨地的心理指導;而不見面的交流互動又可以降低學生面對教育者的緊張感,使交流更加順暢、少有約束;而學生減少了心理負擔的真實表現則可讓教師掌握未曾“修飾”過的第一手資料,且不局限于時間和地點的網絡平臺則可以讓教育者心理干預行為的實效性大幅提升等。心理學指導學校教育并非創新,教育心理學就是早已出現的重要理論。因此,心理學指導小學、初中教育教學需要根據時展和教育戰略規劃要求與時俱進,不斷優化形式與手段以適應環境和對象的變化需求,特別是在信息時代,充分利用技術改革傳統模式顯得成為必要。這不僅是以創新提升心理學對學校教育指導效果的舉措,也是新時期教育改革切實實現素質教育宏觀戰略的必由之路。
作者:劉欣怡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旅游學院
參考文獻:
[1]黃冬梅.積極心理學在班級管理中的應用[J].基礎教育研究,2014(8):55-56.
[2]朱磊.提高班主任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對策[J].科技創新導報,2014(17):36-37.
[3]潘敏云.關于新課改下班主任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7):57-58.
- 上一篇:幼兒教育非均衡發展現狀與對策
- 下一篇:社會服務反哺教育教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