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懲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討

時間:2022-06-15 04:38:01

導語:防疫懲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防疫懲戒教育的重要性探討

一、疫情背景下違規現象憂思

當肺炎疫情席卷而來,為了打贏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靠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一盤棋,要靠“逆行者”的英勇奉獻,要靠嚴格有序的管理,特別十四億人“宅家”隔離,全國長達一個月的停工、停業、停市、停課,來切斷病毒傳播路徑,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衛生組織肺炎聯合專家考察組外方組長布魯斯•艾爾沃德表示,中國應對疫情措施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展現出極強的凝聚力和責任感,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然而,在國人齊心戰“疫”、攻克時艱的過程中,卻出現一些讓人憤怒的現象。廣西韋某自武漢市疫區回家,拒不執行疫情預防和控制措施,造成9人感染肺炎的惡劣后果。江西張某,在明知與確診親戚密切接觸的情況下,仍然聚眾打牌;出現發熱等癥狀時,未及時主動報告,結果導致6名家人感染和多名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被集中隔離。湖北章某、曾某到云南的曾某父親家中,疫情期間多次走親訪友、外出購物、與當地村民聚餐,導致15人被感染、150戶940人被居家隔離并接受核酸檢測的嚴重后果……前有“白衣天使”大愛“逆行”舍命救人;后有“黑面小鬼”自私“違規”損人害己。日常中,不守規矩“亂丟”“亂涂”“亂吐”,不講秩序“插隊”“搶座”,不講規則“醫鬧”“校鬧”“官鬧”;不遵法律“欺凌”“殺母”“弒師”……違規違法行為層出不窮,根子在于這些人的成長經驗中缺乏“規則”和“敬畏”。

二、敬畏規則需要懲戒教育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由于社會對“體罰”的界限模糊與過度解讀,不論老師“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是否恰當,經常會出現惡劣的“校鬧”和過度的訴求,而老師總是處于弱勢地位。于是,學校教育減少和弱化了懲戒教育,教師不敢管,也不能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必須依托的規則以剛性堅守和強力執行。當學生發現教師只能以溫柔、寬松的方式面對他們的違規和過錯時,學校只能“意思一下”地管理他們時,便認為犯了錯也不需要承擔責任,自然而然地便形成了蔑視一切規則的意識和自我放任的態度,從而變得只考慮自己利益而不考慮自己的行為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什么惡果,比如從違反課堂紀律到違反班規校規,從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到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這是多么可怕的現象。因此,教育需要懲戒、呼喚懲戒。懲戒教育,懲為手段,戒為目的,具體的作用在于:一是反饋錯誤,讓學生充分認識學校生活中的“知識”,發現自己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改正錯誤;二是喚醒認知,讓學生知道規則的存在,明白懲戒的本質意義在于規范與促進,明白自己的行為必須要符合公認的規則;三是行為養成,讓學生在懲戒的約束下逐步養成規則意識,并積極遵守規則、參與規則、建設規則。羅素在談到教育中的自由的時候,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說:教育中的自由是有限度的,而不是無限的。如教育者應該遵循兒童固有的天性,可是他們卻不能允許兒童出現“吞發卡”“吃毒藥”“暴食”“不勤洗衣服”“拼命抽煙”等一類的事情,即不在這些方面給他們以任何的自由。我們在社會中常常看見一些極端的行為,其實這些是他們喪失了對某種規則的理解和遵從的能力,轉而按照另一套規則行事而已。2019年11月,教育部公布了《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征求意見稿)》,以文件的形式賦予教師懲戒權,終于補足了學校教育手段的短板。

三、懲戒教育的實施需要理性與智慧

只有適度懲戒的教育才能培育出知敬畏、守規則、遵法紀,于自己、家庭和社會有益的合格公民。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懲戒需要理性與智慧,才能以恰當的懲戒方式與行為,更大程度地發揮其教育功能。一是要加強對政策的研究,明確學校教育懲戒的權利、權力和義務,既要保護好教師利益,又要規范好教師的行為;優化懲戒的方式方法,既要給學生及時適度的懲罰,又要保護好學生身心健康,引導學生體面而有尊嚴地反思、調整和完善自我。二是要加強對學生的理解,加強學生身心特點、發展規律的觀察和學習,積極地走近學生身邊、走進學生心理,充分理解學生身心發展實際,充分認識學生對懲罰的認知和接受程度,張弛有度,輕重有別,戒尺在手,分寸在心,恰當地發揮懲戒的作用。三是要強化對社會的引導,讓社會了解教育懲戒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讓有懲戒的教育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得到社會廣泛認可、參與和支持,推動家、校、社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懲戒,從而減少懲戒教育實施的阻力,提高懲戒教育的效果。達•芬奇說:“不懲罰犯罪的人就是下令犯罪。”同理,不懲罰錯誤就是鼓勵學生犯錯。對與錯,獎與懲,是天然共存的,而不是孤立的。懲戒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在于喚醒學生對真、善、美的認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養成知規則、敬規則、守規則的行為習慣,成為符合未來社會要求的合格公民。相信重拾懲戒后的教育必將更加完整和有效,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更加符合人民對教育的需求。

作者:李平平 單位:四川省仁壽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