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音樂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10 08:18:11

導語:中學音樂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音樂課程改革論文

1中學音樂學科課程、教學及教材現狀

1.1中學音樂學科課程現狀

第一,學校對音樂課程重視程度低。不少學校對音樂課程重視程度偏低,普遍存在擠占音樂課的現象,導致音樂課學時不足,達不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第二,公開課與常態課教學出入大。公開課時,教師對教材的挖掘會更加深入。而常態課的教學手段則比較簡單,缺乏趣味性。第三,教師鉆研教材的力度不夠。教師對教材的鉆研深度不夠,對教材所蘊含的音樂情感的挖掘不夠充分,無法將音樂作品內涵進一步提升。第四,音樂學科的地位沒有提升到應有的高度。音樂教師常因待遇不公而影響工作熱情。經常只有在驗收、評比、合唱比賽、聯歡和慶典活動時才會被學校想起和重視。

1.2中學音樂課堂教學現狀

目前,我國中學音樂教師隊伍的素質現狀與音樂新課程的實施要求還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現在教學理念、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等方面,具體闡述如下:第一,教學理念陳舊、模式單調。一些音樂教師不愿意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手段單一、理念陳舊。第二,教學設計不當。教學方法和課程設計欠妥,導致學生上課熱情不高,教學效果不佳。第三,教學手段不恰當。部分音樂教師片面依賴多媒體教學,在課堂上單純依靠現成的教學課件,導致教學效果大打折扣。以上三方面問題在很多學校普遍存在。筆者認為,要改變這樣的教學現狀,更好地推動新課改發展,關鍵在于提高音樂教師自身的學科素養。

1.3現行中學音樂教材現狀

現行的中學音樂教材存在如下不足:第一,教學內容系統性不強,編排呆板。教材內容以單元為目標來選擇,封閉單一、呆板不靈活,與音樂學科本身的創造性嚴重相悖。再加上教材內容的系統性不強,不利于學生的積累,學生通常是學習了下冊就忘了上冊。第二,教材內容枯燥、單調,缺乏地方性內容。福州初中部的教材經過了人教版、人音版,近年來又改用新版人教版教材。在教材里,民族的東西太少,國外作品太多,課本上的歌曲過時且難學,使得學生提不起興趣。同時,相應的教學資源(如光盤)配套較少。高中部使用的是人音版的教材,教材內容過深。教師若堅持按教材教學,學生則缺乏參與的積極性與熱情。

2中學音樂學科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

筆者從如下三個方面,談一些對我市中學音樂課程改革與發展趨勢的個人認識。

2.1注重音樂課程的人文內涵,提高審美教育功能

我國傳統的音樂教育過于強調音樂知識傳授的系統性,忽視了音樂教學的審美愉悅性。當前實施的新課程已經注意到了這點,但缺乏對課程內容背后,文化內涵的深入挖掘,所以教材對此的改變不大。

2.2搭建音樂資源的平臺,共享優質教學資源

中學音樂課程,必須要重視各種資源共享機制的建設,各學校要積極拓展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搭建平臺,實現音樂教學資源的共享。例如微課、曬課、網絡課程和網絡學習等模式可以作為音樂教學的有效補充。

2.3打造高素質的音樂師資團隊

優秀的師資力量是音樂新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重要支撐條件。針對新課程的要求,應設計好有效的培訓活動,通過開展名師示范課、專家點評、論壇主題報告等多個角度的活動,引領一線教師的教研方向,打造高素質的音樂師資團隊。

3現行初中音樂學科教育改進的措施及方法探討

3.1優化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模式是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的載體。目前中學音樂教學仍主要沿用“我教你唱,我說你聽,我動你跟”的傳統的課堂模式。這種模式的缺陷在于忽視了學生的參與性和能動性。而優化的音樂課堂教學模式應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模式。其特點如下:第一,主體性:讓學生參加自編自導自演的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第二,綜合性: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器官如:眼、耳、口、手、足、腦、身等,把聽、說、唱、彈、演、賞等多種活動綜合起來。第三,過程性:注重師生的參與和教學的雙向互動,注重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第四,文化性:突出民族音樂的文化性、世界音樂的經典性。在優化的音樂教學模式下,音樂教師可經常拋出一些問題,由學生去自主收集素材,做成課件,上課時也可由學生主講。教師還可以開展諸如音樂交流、音樂日記、給世界名曲貼標簽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3.2優化音樂教學素材資源,建設共享的音樂教育資源庫

目前,音樂教學素材資源包括:學生合唱作品;以中國民間打擊樂曲為摹本的多聲部節奏組合;音樂欣賞教學資料等。有效的教學素材資源,應具有如下五個特點:第一,科學性:要保證教學素材資源所涉及內容的可靠性和真實性。第二,導向性:確保材料的勵志性,素材內容應積極、健康向上,同時符合德育的滲透要求。第三,適應性: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現有經驗,符合藝術課程標準與教學目標的要求。第四,直觀性:學生能通過感官獲得直接的體驗。第五,思辨性:能引發學生對于材料相關問題的探究。由于音視頻教育資源文件大,應組織專家根據上述原則篩選出一批有價值的音頻教育資源,建設可共享的音樂教學素材庫。素材庫的類型主要有小型課件庫、圖片素材庫、動畫素材庫、音效素材庫、教案庫、試題庫、教研論文庫、百科知識庫等。共享的音樂教學資源庫的建立,能大幅度提升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與創造性思維。

3.3通過有效的崗位繼續教育,提高中學音樂教師的學科素養

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音樂學科的專業技能。學科技能是從事音樂教師這一職業的基礎。但教師擁有這類知識越多,并不意味著所取得的教學效果就越好。第二,教育理論及能力。主要指音樂教師所具備的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知識及其在教學過程中的運用能力。第三,文化素養。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與提高。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需要不斷吸取他人先進的教學經驗,借鑒和學習他人的成果為我所用。有效的崗位繼續教育,有利于教師深入研究別人的優秀教學案例,用別人的經驗豐富自己,使自己的專業成長更加有效。

3.4推進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課程”建設,彌補現行中學音樂教材的不足

按照現行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規定,我國義務教育課程實行國家、地方和學校自主管理的體制。除國家課程以外,地方和學校自主開發的課程應占一定的比例。地方和學??梢越Y合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傳統,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資源。根據《標準》編定的教材占教材總量的80%~85%,其余15%~20%留給地方教材及學校教材??梢?,根據學校自身需求,編寫適合本校特點的校本教材,是彌補現有教材不足的一個良好辦法。下面就以福州銅盤中學為例,說明校本音樂教材資源開發的思路。福州銅盤中學是福建省愛國擁軍模范單位,學校有三十年“雙擁共建”的優良傳統,“雙擁共建”是學校的辦學特色。近年來,銅盤中學從自身情況出發,承擔了福建省基礎教育改革——“國防特色教育”項目的試點工作,開發出了“國防教育”系列校本課程,彰顯出學校的辦學特色。銅盤中學音樂教師結合實踐中的發現和一些時代性的知識,自編了一套國防校本音樂教材——《軍歌嘹亮》。它展現的是我國各個時期的軍歌,以及軍歌發展的歷程。介紹了戰爭時期的軍歌、社會主義和平建設時期的軍歌、改革開放后的軍歌。整套校本教材的特點如下:第一,教材體系與結構較為科學,設計新穎,圖文并茂。第二,評價意識強。教學內容中充分呈現學生自我評價、過程評價、互相評價及教師與家長評價相結合。第三,強調審美體驗意識,關注人文精神,關注學生的綜合發展。

4結束語

以上三方面的論述是筆者對當下音樂課程改革過程中遇到問題的一些思考,望能引起專家和同行們的關注。

作者:傅嵐嵐 單位:福建福州銅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