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的學生評價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03 10:15:00

導語:新課改的學生評價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改的學生評價分析論文

內容摘要:新課改下的學生評價,強調過程性,關注個性的差異。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整合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和方法。激勵學生主動、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以多元的評價尺度,及時的給學生積級向上的評價。不但培養學生成為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而且是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個體,真正展現新時代的教育觀、質量觀、人才觀。

關鍵詞:激勵及時多元

學生評價的內容是教育目標的具體體現,反映了具有時代特點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教育不僅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公民和人才,還要使每一個學生成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個體。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達到一個公民的基本要求。強調評價的過程性,并且關注個體差異。要能夠進一步激勵學生主動、健康、全面、和諧地發展。強調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與過程和方法的整合。因此,依據教育教學目標,對學生進行多方面的評價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觀、人生觀、質量觀的根本變革。

1、激勵——學生發展的“泵”

眾所周知的“舉左手和右手案例”告訴我們既然學生站起來,就要讓他體體面面的坐下去,以使他充滿自信地又一次站起來。“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是本次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這一理念的確立,是對評價改革的重大突破。這一理念所追求的不是給學生下一個精確的結論,更不是給學生一個等級或分數與他人比較,而是了解學生發展的需求,重視被評價者的差異,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進步和變化,及時給予評價的反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強調通過反饋、促進學生改進,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評價不再是分出等級的篩子,而是激勵學生發展的“泵”。清代教育家顏昊先生曾說:“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是的,發展性評價,既是一種教育理念,也是一種教育方法,融入每一堂課,每一個教育環節之中,使其成為一種微妙的教育工具。

因此,我們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評價觀念,發揮評價的激勵功能。當然,激勵也不在于對學生一味表揚或“藏拙”,只要教師與學生形成坦誠、關懷和相互尊重的關系,并用發展的和全面的眼光看待學生,逐步培養學生客觀地認識自己,提高他們反省能力,不因存在某些不足而懷疑自我價值,這樣即使教師指出學生的不足甚至是批評,學生所感受到的仍是教師對自己的關注和期望,并由此產生進步的動力。

2、及時——學生評價的“匙”

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賞識,怎樣藝術地鼓勵學生,又怎樣科學的評價學生呢?及時給學生的一聲贊許是打開他們心靈的一把“匙”。

口頭評價是一種及時的評價,它已經成為教師教育智慧和能力的一種表現。黑龍江寧安實驗小學尹玉蘭老師班里有一名留級女生,學習吃力,常常受到批評,精神壓力大,每天總是用怯生生的目光注視著老師。一天,她的字寫得特別認真,尹老師面帶笑容地說:“來,握握手,祝賀你取得進步。”放學后,她跑回家,興奮地告訴媽媽:“今天老師和我握手了,我敢和老師說話了。”從此以后,孩子的目光不再躲避老師,每天有說有笑,學習也變得主動了。

評價,作為師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話語,卻是孩子們的陽光,是課堂生命,極大地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空間。這種評價低起點,小目標,勤評價,快反饋的做法,學生最感興趣,最容易接受,也最能撥動孩子的心弦。現代心理學表明,當學生某種良好的行為出現之后,如能及時得到相應的認可,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開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需要做出積極努力。在承認個性差異的前提下,發揮學生的個性特征,實行成功教育。

教師滿腔的熱情、飽滿的精神、豐富的情感,對學生一個微笑、一個眼神、一個豎起大母指的贊許、拍拍肩膀的激勵、握握手的感激,都是及時有效的評價,它像一絲花香、一股清泉沁人心脾。這種評價,簡便、直接,雖然沒有量表,也無法記載,但對學生的成長起著重要的作用。

3、多元——學生評價的“尺”

美國哈佛大學的加德納(HowardGardner)打破傳統的將智力看做是以語言能力和邏輯一數理能力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認識,而認為人的智力是由言語/語言智力、邏輯/數理智力、視覺/空間關系智力、音樂/節奏智力、身體/運動智力、人際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觀察考智力和存在智力等九種智力構成,并從新的角度闡述和分析了智力在個體身上的存在方式以及發展的潛力。他試圖拓寬人類的潛力,并嚴肅地指出,一個人的智能不能以他在學校環境中的表現為依據,而是要看這個人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在自然合理環境下的創造力。

這就是說每個人都同時擁有這九種智力,只是這九種智力在每個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組合存在,使得每個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誰聰明誰不聰明的問題,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聰明以及怎樣聰明的問題。即學校里沒有所謂“差生”的存在,每個學生都是獨特的,也是出色的。這樣的學生觀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師樂于對每一位學生抱以積極、熱切的期望,并樂于從多個角度來評價學生。這正是新課程學生評價所倡導的改革方向,關注學生個體間發展的差異性和個體內發展的不均衡性,評價內容多元、評價標準分層,重視評價對學生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

(1)新型的學習評價

學習評價是學生生活中最重要的評價,也是評價改革最核心的內容。根據新課程標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及”“學習過程與方法”也應該成為評價的內容。紙和筆的測驗,偏重于考查對知識的記憶,卻無法考查學生的真實的、動態的情景中對知識的掌握和應用。那么,如何在實際生活及廣泛的背景中,通過多方面的觀察、記錄、分析,對學生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應用及創造能力進行評價?

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考查,包括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心理品質、溝通交流、合作學習、動手操作、觀察能力、組織能力、創造精神、社會責任感等,實驗學校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方法,如在“行為習慣”考查中,教師設置了這樣的情景:將一把掃帚放在教室前面顯眼的地方,讓被測試的學生走進教室,觀察學生是否將掃帚放回原處。在“心理品質”測試中,主要觀察學生能否大膽展示特長。在“溝通交流”考查中,除考查學生如何發表見解外,重點考查學生是否傾聽別人的見解,并做出自己的評價。在“社會責任感”考查中,讓學生講講2001年中國所發生的重大事情,談談本市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及對策,以此考查學生對國家及社區關注的程度。

以往的考試,主要是紙筆測驗,而且是一次完成。而如今,增加了許多操作性、實踐性的內容。如二年級數學測試,要求學生量出小組每個人的身高,并記錄下來。到操場上量一量20米有多長?走一走,大約有多少步?藝術課的試題是,用歌表演的形式表現美好的春天,用熟悉的樂器演奏一首喜歡的樂曲。讓一年級的學生聽音樂《請來看看我們的村莊》,說說音樂里有哪些小動物,并且畫出來。科學課讓學生討論“漁民想讓漁網在水中圍成一堵墻,將魚群圍住,能用什么辦法使漁網在水中立起來?”讓學生做實驗,將乒乓球、雞蛋、暖壺木塞、蠟燭、玻璃等物品按沉浮分類。檢測桌子是否放平了?請學生分析西北地區沙塵暴產生的原因,應采取哪些措施防治?評分標準中增加了“興趣濃厚、富有情感、表情豐富”等內容。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如今的評價,關注的不僅是知識和技能,而且包括過程和方法,尤其是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在許多實驗學校,考試還可以不限定在某一時間,而是一個階段,一個過程。方法一改變,思路大大開闊。浙江某實驗學校設置了三類試卷,即自主答卷、合作答卷,復習題、探索題、謀劃題,綜合運用題,歌表演題等。開放性試題由教師編制測試卡片,讓學生抽取,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進行答辯、講解,學生評分,而且提供再次解答的機會。有的學校采取分項考試和分散考試的辦法,還有的實行多種水平的分層分卷考試,還有的可以重考和免考。增加對話性題目,使題目變得輕松活潑,具有激勵性。如一年級語文試卷“連一連,細心點,你一定能做對。”“看一看,寫一寫,你一定能寫對。”“找朋友”、“給語詞找家”等。這樣的考試,無論是觀念、內容、方法都是全新的,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這種寬松、和諧的氛圍里,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最好的發揮。在對考試結果的處理上,也有很大的改變。小學實行等級制,不公布學生成績,不排名次,全面分析學生的進步與不足,并提出改進要點,幫助學生制定改進計劃。

評價結果的表述,不再只是單純的分數或等級,而是全面地刻畫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包括知識背景、經驗、認知特點、思維水平、數學理解、數學才能及其發展過程和數學能力傾向等,還包括一些說明和建議,如學生學到了什么,更適合學什么、做什么等。它是改進教學的一種參照,是學生終身學習歷程中的一種記載。教師極其認真慎重地對待每個學生平時考試、測驗的結果,引導學生自己去分析總結,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富有個性的學習,在這個過程式中,教師也不斷地分析和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

(2)成長記錄袋

實驗學校在傳統評價方法進行改革的同時,使用了科學、有效、簡便、易行的新方法。成長記錄袋(或檔案袋)作為一種新的評價方式,在語文、數學、外語、科學、藝術等學科中得到比較廣泛的應用。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發展性評價。它除了幫助學生與教師了解學習與進步的狀況外,對于學生自主性、反思能力、創造性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同時,客觀存在不僅反映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還可以反映學生其他方面的發展,從而有效地克服評價標準單一、片面強調學業成績的做法。

實驗學校還通過“檔案袋”、“收獲袋”等方式,收集起記錄學生成長與進步的一件件實物,一篇篇作品,最滿意的作業,自畫像、尋找到的生活中的數學、一題多解、相片里的故事、與各科學習相關的資料、小制作、習作隨筆、家長反饋卡、小組評議、統計圖表……還有的學生作業做錯了,老師鼓勵他再做一次,然后將兩次或三次作業裝訂在一起,讓學生體會自己的進步,而“作品集”、能力匯報會、學習成果展覽更是從情感、態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學生的成績,反映學生在達到目標過程中付出的努力與進步,并通過學生的反思與改進,激勵學生取得更高的成就。如今,立體動態地評價學生,已經成為班級文化、校園文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種評價,相比那種板著面孔打分、評比,來得更活潑,更便捷,也更為有效。它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地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與考試焦慮,減少了學生過程中的消極心理感受,增加了學生成功的體驗。學生非常喜歡這種評價方式,在記錄的過程中表現出深厚的興趣。收集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提高過程,每個袋子都是沉甸甸的。捧著它,學生心中的成就感、自豪感油然而生,有的學生甚至抱著檔案袋又親又笑。

(3)多主體評價

發展性評價提倡改變單獨由教師評價學生的狀態,鼓勵學生本人、同學、家長等參與到評價中,將評價變為多主體共同參與的活動。多主體評價對于學生的發展是有利的。

首先,鼓勵學生進行自我評價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更重要的是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展、自我成長能力。其次,學生對他人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和交流的過程,能夠更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最后,多主體評價能夠從不同的角度為學生提供有關自己學習、發展狀況的信息,有助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自我。通過多主體評價,使學生及時把握自己的發展狀態,看到自己的進步、潛能、長處及不足,從評價中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在實行多主體評價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要注意多主體評價的實效性。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要進行多主體評價,這樣會造成費時費力,而且有可能出現形式主義。一般說來,多主體評價的目的是能夠獲得更多的信息,或者使評價的多個主體都能從評價中受益。如學生間相互評價促進學習和交流,家長評價學生使得家長對學生的學習有更多的了解,教師也能從家長那里得到更多有關學生學習的信息。

第二,多主體評價必須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對不同的評價主體來說,其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家長對學生進行評價,可能主要是在家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如果讓家長對學生具體的學科學習進行評價,家長可能感到無從下手,這樣做還會造成家長感覺教師推卸責任,教師感覺家長不負責任。同樣,學生之間互評也要有明確的評價內容和評價標準,引導學生關注他人的長處和優點,進而改進自己的學習。

第三,在多主體評價時,特別是學生互評中要淡化等級和分數,淡化學生之間的相互比較,強調對“作品”的描述和體察,強調關注同學的優點和長處,強調自我的反思。不要讓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給對方打分數或劃分等級上,這樣不但無助于學生向他人學習,還往往會造成同學之間互不服氣,只關注對方的缺點和不足,評價變成互相“挑錯”和“指責”。

總之,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全面了解學生的學業情況,激勵學習熱情,促進全面發展。我們教師要反思兩點:一是評價是否發揮了應有的功能,是否更好的為教學服務了。二是評價是否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的變化和發展,是否關注了學生的個體差異,保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這樣不斷的思考和創新評價,才能促使新課改的順利實施,才可能培養出新時代合格的公民和人才,才能使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