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

時間:2022-11-01 08:53:42

導語: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山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研究

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問題頻發,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并研究農村留守兒童問題。農村留守兒童是一個十分特殊的群體,他們不能在最需要父母的年齡得到父母的陪伴、照顧和引導,而是被父母獨自留在農村交由其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顧,而父母雙方或一方則去城市打工。在這樣的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一直是社會及政府關心的問題。多數留守兒童由于缺乏父愛或母愛而導致心理畸形,變得沉默寡言、敏感自卑,對與人交往有恐懼感,且很難融入社會,嚴重的會導致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對留守兒童問題進行研究非常重要。出于對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關心,也為了加強對這個社會問題現狀的了解,筆者走訪了大別山區新縣周河鄉10個村部分留守兒童家庭。采訪了周河鄉鄉政府的相關部門,收集了許多有關山區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資料和數據。本文在對這些數據進行歸納和分析的基礎上,首先分析了現階段農村留守兒童的狀況,其次研究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最后提出了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題的幾點建議。

一、新縣周河鄉留守兒童概況

我們集中對新縣周河鄉的10個村的留守兒童的數據進行了調查,并將所得數據依留守兒童年齡層次分為三個部分進行分析,分別為學齡前留守兒童組0~6歲、義務教育年齡段留守兒童組7~14歲以及大齡留守兒童組15~17歲。調查并分析了周河鄉各個村中各年齡層留守兒童的男女比例及地域分布。

(一)留守兒童年齡性別構成

調查結果顯示,新縣周河鄉10個村里面一共有372名留守兒童,其中男孩216名,占全部留守兒童的58%,女孩156名,占全部留守兒童的42%。因此,男性留守兒童的人數比女性偏高。從各個年齡層次看,周河鄉學齡前留守兒童人數為99名,占全部留守兒童的26%。由此可見,學齡前留守兒童在總留守兒童中依然占有很大比例,而學齡前兒童十分年幼,正是需要父母留在身邊關懷的年齡。從小沒有父母在身邊陪伴的他們較之其他年齡層的留守兒童更加需要社會的關心與幫助。義務教育年齡段兒童人數為206名,占全部留守兒童的55%。義務教育年齡段的留守兒童在總留守兒童中所占比例最大,他們正處于了解和學習這個社會以及建立三觀的時期,沒有父母在身邊指導與鼓勵,缺乏父愛或母愛的他們,同樣需要學校和社會的關心與愛護。大齡留守兒童人數為67名,占全部留守兒童的18%。他們中一部分被父母接走,一部分去外地讀書,而大部分大齡留守兒童則選擇去外地打工,他們同樣需要社會的理解和幫助。

(二)留守兒童的地域分布

調查數據顯示,新縣周河鄉各村的留守兒童人數各不相同。其中留守兒童主要集中在毛鋪村和西河村,人數分別達到74人和68人,占全鄉留守兒童的19.9%和18.3%。留守兒童分布較多的是馮樓村和柳鋪村,人數分別達到42人和40人,占全鄉留守兒童的11.3%和10.8%。留守兒童分布最少的是熊灣村,人數為19人,占全鄉留守兒童的5.1%。毛鋪村和西河村都位于深山之中,交通十分不便,經濟非常落后,為了改善家庭條件,很多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由于交通不便以及經濟的負擔,這些外出打工的人大多常年無法回家,久而久之就造成了毛鋪村和西河村留守兒童不斷增加。而熊灣村位于公路旁,交通相對便利,人流量較大,經濟發展并不算十分落后,所以其留守兒童人數占所有村總留守兒童比例最少。但是也依然有父母為了改善家庭條件選擇外出打工,留下他們的子女成為留守兒童。要使這些地方的留守兒童問題得到更好的改善,還需要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二、新縣周河鄉留守兒童學校教育狀況

我們收集并整理了周河鄉10個村的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并且按照留守兒童年齡層次,即學齡前留守兒童組4~6歲、義務教育年齡段留守兒童組6~14歲以及大齡留守兒童組14~17歲,分別調查分析了各年齡層留守兒童的在校比例、輟學率,并對比了留守兒童中男女輟學率的不同。我們認為不能僅僅關注留守兒童整體的就學率,還要關注留守兒童中男孩女孩是否都擁有在學校學習的機會。

(一)學齡前留守兒童就學情況較差

由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周河鄉學齡前留守兒童整體的就學情況并不樂觀,全鄉就學率只有49%。而王邊村的學齡前留守兒童就學率甚至只有1%。周河鄉學齡前兒童就學率低的問題主要還是由農村教育水平整體的落后所造成的。教育設施無法完善導致部分地方根本沒有幼兒園或其他學齡前兒童學習的場所,教育理念沒有普及導致很多留守兒童的看護人沒有學齡前教育的理念。而周河鄉部分村部如余沖村和周河村因為靠近公路或城鎮,交通或經濟狀況較好,其學齡前兒童就學率達到了67%。由此可見,雖然周河鄉部分地區的留守兒童可以享有學齡前教育,但是仍然有很多的留守兒童缺乏學齡前教育的條件。(二)義務教育年齡段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較好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周河鄉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相對良好,小學義務教育即7~11歲留守兒童就學率高達98.7%,輟學率僅有1.3%;高中義務教育即12~14歲留守兒童就學率達到94.7%,有1.5%的留守兒童未能就學,3.8%的留守兒童選擇了輟學??傮w而言,周河鄉7~14歲的留守兒童就學率達到96.2%,而未上學率和輟學率分別為0.9%和3.8%。由此可以看出,周河村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受教育情況較好,但是仍有留守兒童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完成學業甚至未能上學。因此,政府和社會應當盡可能地關注這些留守兒童,并及時為他們提供幫助。

(三)大齡留守兒童就學情況嚴峻

我們收集了周河鄉10個村共計67名大齡留守兒童的就學情況,歸納并分析得到大齡留守兒童就學率數據。從其就學率可以看出,周河鄉大齡留守兒童就學情況較為嚴峻:大齡留守兒童在校率僅有43%,未上學以及輟學率分別為48%和9%。其中男性留守兒童的就學率較之女性留守兒童明顯偏高,分別為36%和7%。由此可見,重男輕女的現象依然嚴重。所以政府和社會需要給予大齡留守兒童關注與關心,而不是對他們不管不問,任其發展。同時,男女就學率的不同也同樣需要得到政府和社會更多的關注,因為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應享有學習的權利,而不應區別對待。

三、新縣周河鄉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

對于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不應只局限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也同樣重要。我們收集并歸納了周河鄉10個村留守兒童的家庭結構類型,分別計算了各個家庭結構類型所占的百分比,分析總結得出了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狀況數據。由此數據可以看出,周河鄉10個村的留守兒童雙親外出的情況占據絕大多數,比例高達77.7%。由于當地整體經濟狀況比較落后,家庭條件普遍不足以維持開銷。所以為了改善家庭經濟狀況,且當地人對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識淡薄,多數家庭的父母都選擇雙親一起外出打工,而將自己的子女交由孩子的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照顧。這樣就使得留守兒童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長久下去,導致他們在心理、行為、道德和情感上產生很多不良問題。同時,數據顯示出單親外出的比例為22.3%,這些留守兒童都是缺少父愛或母愛。中國家庭教育自古以來都應由父母雙方共同努力,缺乏任何一方都會導致孩子心理成長的不均衡,甚至出現扭曲與偏激。父母中的一方同時顧及父親與母親兩種角色是不可能的,這樣的環境勢必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較大影響。除此之外,值得關注的是,有2.6%的孩子屬于單獨留守,這些孩子雖有較強的自理能力,但實際上基本是在周圍鄰居的幫助和照顧下成長的,他們缺乏應有的榜樣來作為成長的目標,缺乏應有的鼓勵來作為成長的動力,缺乏應有的監督來作為成長的標尺,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的心理和思想狀況著實令人堪憂。

四、解決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建議

(一)政府應當繼續完善與留守兒童相關的制度

在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上,政府應當給予足夠的關注與幫助。首先,政府應盡可能地完善進城務工人員的戶口問題,保證進城務工人員應該享有的權利與保障,包括其子女的受教育權。其次,政府應積極關注現存的留守兒童,設立相關基金用以保障留守兒童的生活及教育需要。同時,填補留守兒童問題在法律上的空白,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來保護留守兒童應有的權利。最后,加強城鄉之間的聯系,改善農村交通及經濟落后的狀況,這樣可以有效減緩留守兒童的增長速度,從而遏制留守兒童問題不斷惡化的情況。

(二)社會應當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

改善留守兒童問題自然也離不開社會各界的關心和幫助。只有讓更多的人知道并關心理解留守兒童問題,才能更好地促進并解決這個問題。首先,媒體應對留守兒童問題保持積極主動的關注與熱情,及時跟進報道留守兒童的現狀并呼吁更多人去關心和幫助他們。其次,社會福利機構應積極參與或組織對留守兒童的援助活動,如建立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等。最后,各村組的村委會也應努力完成自己的義務,管理并監督留守兒童的生活情況,確保留守兒童身心健康。

(三)學校應當更好地引導與教育留守兒童

對于所有兒童而言,學校是最主要也是最好的受教育地點,這點對于留守兒童也不例外。所以,學校是為留守兒童提供各種教育的最理想場所。首先,學校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和培養。學校應積極提供相關的教育設施,如設立心理健康課、提供心理輔導等,保障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努力引導留守兒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其次,學校要積極關注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情況,盡可能鼓勵并幫助留守兒童完成學業,充分學習知識,培養責任意識,避免留守兒童問題的惡性循環。最后,鑒于部分留守兒童的監護人不在身邊,應給予學校一定程度的監護權,這樣可以使學校更好地監督與引導留守兒童,保證他們得到更充分的教育。

(四)要讓家長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讓留守兒童的父母認識到家庭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加強農村父母的責任意識,應以孩子的健康成長為主,而不是舍本逐末,追求改善經濟條件而忽視對子女的關心與教育。首先,父母應盡可能地陪在孩子身邊,鼓勵與指導孩子的成長。其次,政府與學校應努力與留守兒童的父母保持聯系,積極合作,共同幫助孩子身心健康發展。最重要的是,農村父母應努力培養孩子對責任的認識以及擔負責任的勇氣,而不是讓他們感覺到責任可有可無而不愿去承擔責任。

作者:梅天寶 單位: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