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時間:2022-11-29 08:15:30
導語: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農村留守兒童長期處于一種缺乏父母關愛的狀況,致使他們在心理健康方面都存在障礙,影響健康成長,影響了學校整體教育質量的提升,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探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和方法,就顯得很有必要。
關鍵詞:互聯網;留守兒童;心理健康;途徑
當前,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遠離家鄉到城市務工,導致一部分兒童短期或長期地離開了直接監護人,成為農村的一個特殊人群———留守兒童。據統計,大部分地區的農村留守兒童占到了50%以上。由于留守兒童處于一個特殊的家庭環境,長期缺乏父愛和母愛,導致“親情饑渴”,一部分孩子在心理、性格等方面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問題。有的同學性格內向、孤僻,產生自卑心理,不愿與別人來往,不善于交流;有的同學因隔代管理,導致性格倔強,暴躁任性,存在破壞或攻擊行為。眾所周知,小學階段是養成一個人的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的重要階段。作為農村小學,在“互聯網+教育”模式下,如何從實際出發,研究和解決留守兒童群體出現的心理問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課題。
一、建立留守兒童檔案,摸清留守兒童情況
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電子檔案。要安排專人,深入各個班級和相關家庭調查清楚全校留守兒童的分布情況,落實清楚留守兒童委托監護人姓名、與兒童關系、家庭住址及聯系電話等,要掌握留守兒童的父母外出務工情況、外出務工地址、聯系電話、QQ號碼和微信號,利用互聯網和手機通訊等方式,及時同家長溝通了解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情況、思想表現、性格及優缺點。只有建立了完備的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檔案,才能及時發現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各種問題,才能針對問題深入分析根源,及時有效解決問題。
二、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咨詢
學校要借助于網絡,從互聯網上學習和借鑒其他學校的成功經驗,建立起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庫,以心理健康教育課堂為主渠道,發揮多媒體設備功能,對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訓練,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心理常識,強化心理素質。同時要指導各個學科任課教師在教學中認真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在課堂教學中積極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對學生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培養和訓練。要督促班主任在學習和生活中切實關愛留守兒童,對留守兒童產生的各種心理問題正確對待,幫助走出消極、落后的誤區。學校要成立心理健康咨詢室,配備設施,安排專人,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定期開展心理健康咨詢,幫助他們擺脫心理問題干擾。在心理輔導工作中,農村小學可能會缺乏心理健康專業教師,針對這種情況,一是要組織老師通過互聯網進行網絡研修,學習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二是要大量收集、整理網絡上關于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幫助教師采取靈活的方式開展輔導工作。對于留守兒童中普遍存在的苦惱、煩悶、急躁、焦慮和孤獨,可以通過播放心理健康輔導視頻或序列化的集體輔導講座形式進行。對于留守兒童存在的各種個體心理問題,要區別對待,尋找合適機會同留守兒童談心交流,從根本上摸清產生心理問題的誘因和根源,進行細致、對應的指導,達到真正走入留守兒童心靈,糾正留守兒童心理障礙的目的。
三、開展多種教育活動,營造健康成長氛圍
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和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學校要切實營造和諧向上、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感受到陽光和愛心。要運用好學校網絡教室、留守兒童之家、圖書閱覽室、團隊活動室和興趣小組等各種陣地,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并且要多把活動機會讓給留守兒童,讓他們在集體活動中感受來自學校、老師和同學的關愛,順利跨越心理障礙,改正不良的思想行為和習慣。學校還要借助于網絡信息渠道,同社區、社會團體和愛心人士聯系,開展愛心幫扶活動,填補留守兒童因家庭教育缺失而帶來的空白,讓留守兒童感受到社會對他們的愛,解除留守兒童因父母外出而產生的孤獨、寂寞的困擾。
四、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形成教育合力
要做好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必須要取得家庭教育的積極配合,否則,學校單方面的教育終究是蒼白無力的。學校要定期舉行家長心理教育專題講座,播放家庭教育類的視頻或影像,向家長講解不同年齡孩子的心理特點和行為取向,教給家長有效的孩子問題行為矯治方法及家庭教育技巧,使家長從心理和行動上能夠關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對于長期外出不在家的學生家長,學校老師要經常通過電話、網絡取得聯系,幫助家長及時、全面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情況,指導家長定期與孩子通過網絡視頻進行談心和溝通。教師還要經常對留守兒童的家庭,開展家訪活動,與留守兒童的臨時監護人進行溝通與交流,全面掌握學生在家中的行為及表現情況,針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方面出現的問題,向監護人提出一些善意的提醒和建議,以保障留守兒童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同樣能夠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作者:朱文學 單位:民樂縣順化鄉順化小學
- 上一篇:留守兒童健康成長路徑分析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成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