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區教育現狀與對策初探

時間:2022-02-18 08:58:07

導語:青少年社區教育現狀與對策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青少年社區教育現狀與對策初探

摘要:一直以來,我國社區在維穩、安全、計劃生育、綜合治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社區青少年教育還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樂山市為樣本,探討面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青少年社區教育應如何變革。

關鍵詞:青少年;社區教育;現狀;對策

1青少年社區教育的內涵和重要性

1.1內涵。社區青少年一般是指居住在社區10~35歲的在校學生和失學、失業和失管的青少年。青少年教育指通過資源整合,利用豐富的內容,采取多種方式在青少年學生放學后及寒暑假等非教學時間向在校生以及失學、失業、失管青少年提供教育、服務和關愛。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和工作。引導他們樹立、踐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2重要性。青少年大約占我國人口總數的35%左右。而且,青少年是民族發展的希望和祖國的未來,是能否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核心因素。青少年階段,正如所說“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還強調:思政小課堂需要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社區就是一個社會大課堂,而社區是青少年的寄居地,是素質教育基地,是社會教育的重要途徑,是家庭、學校教育不可替代的。一般認為,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核心,社區教育則是重要的補充。提出: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網絡教育,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社區教育是有益補充,日趨重要。筆者通過問卷調查和訪談等方法對樂山市部分社區進行了調研,并結合青少年社區教育的基本理論,發現目前樂山市青少年社區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2樂山市青少年社區教育存在的問題

2.1重視度不夠。首先是各級政府重視不夠,對社區青少年教育的重視多停留在形式上。專項投入極少,缺乏有效的保障、激勵和評估機制,政府統籌也亟待加強,如相關部門和資源的統籌與整合。監管不力,沒有專業的隊伍,社區也沒青少年教育專職崗位,缺乏政策支持。其次是社區由于缺少資金和人員,因而存在著主、客觀的不重視;再次是家長及青少年自己不在乎社區教育。在以升學率為主要目標的教育模式下,部分家長,甚至是學校對于社區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具有排斥心理。2.2對社區青少年認定不全。部分大城市只把失學、失管、失業青少年列為社區青少年。還有像樂山社區把青少年教育對象定義在未成年人,而這“三失”青少年處于失管狀態,家庭、學校的教育功能是缺失的,在此狀況下社區的教育對他們尤顯重要。2.3社區青少年教育,缺乏系統規劃,無專業隊伍,無專職人員,教育內容、形式手段單一。通過問卷調查發現,部分青少年對社區能提供的教育了解不多,甚至是完全不感興趣。這與社區工作者在社區教育宣傳和實施的手段有關,目前社區青少年教育還主要采取展覽、專題講座、走訪參觀等方式,且內容過于教條化,不符合青少年的性格特點,不能滿足青少年對于新知識、新事物的好奇,導致青少年缺乏參與社區教育的興趣,目前社區青少年教育多留于形式或是蜻蜓點水,應付匯報總結。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就提出“開展社區教育實驗工作”,但是樂山地區受制于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后等因素,相較于經濟發達地區,社區對教育,特別是青少年教育功能不足。2.4區域差距較大。在政策層面,《關于在部分地區開展社區教育工作的通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關于進一步推進社區教育發展的意見》提出了大力發展城鄉社區教育。但是,由于經濟發展不均衡,城鎮等經濟發展相對較好、財政實力相對較強地區的社區,對于青少年社區教育的投入和建設相對較好;財政實力不足的地區,青少年社區教育的投入就明顯不足。而且這種差距還有著進一步擴大的趨勢。除了區域差距外,城鄉差距也比較明顯。由于城鎮化的推動以及外出務工等因素的影響,農村人口逐步向城鎮轉移。農村社區不僅經費短缺,也沒有專業人士開展青少年社區教育規劃、建設、實施等工作,農村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因此喪失了享受社區教育的機會,進一步加大了未來城鄉差異的可能性。2.5社區教育資源協同性不足。一是社區內的三種主體,即家庭、社會、學校的各種教育資源相互隔離,未有效整合。三者在教育觀念以及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互相排斥。二是社會資源,及機構之間協同不夠。社區內,圖書館、科技館、文化館、博物館和體育場館等公辦社區教育機構與各類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之間缺乏相應地統籌協同。一方面,擁有豐富教育資源公辦社區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覆蓋面較低,利用率相對較低,成果轉化率也相對較低,覆蓋面、利用率和轉化率相對較高的民辦教育機構的教育資源卻又相對匱乏;另一方面,公辦社區教育機構在愛國主義教育、安全教育、衛生健康教育等方面投入較大,對青少年,特別是困難家庭青少年開展科普教育、職業教育等方面重視不夠。民辦教育培訓機構更多地聚焦與升學相關的語言、藝術方面,未開展安全教育、衛生健康教育等。

3對策初探

3.1政府高度重視,加大統領作用。(1)經費保障。在經費投入上,加大政府投入,政府是主渠道,同時倡導、鼓勵企業和個體投入,充分發揮企業反哺社會作用,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為社區青少年教育提供資金保障。(2)政策引領。出臺有利于青少年社區教育激勵政策。如在職稱、待遇上進行政策傾斜,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參與到此項工作;制定各種鼓勵全員參與的政策,給予參與社區青少年教育的企業、個人一定的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也可借鑒美國:義務服務社會的服務滿1400小時的青年義工,政府頒發一定的獎學金。讓他們獲得幫助他人,改造社會、關心社會的榮譽。(3)政府為主導,全民、全社會全方位參與。構建全民、全社會全方位參與的格局。構建以市政服務、社會保障、社會福利、社區教育、社區綜合管理配套,各施其職,各盡所能、各展所長的多元化服務模式。采取以政府為主導的體制。在運作社會化,方式上以服務與教育并舉,更側重于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中,寓服務于教育之中。(4)加強專業隊伍建設。在相關政策扶持下建立專業化的人才隊伍和研究機構,在社區中設立青少年社區教育崗,專人負責社區青少年教育工作。建立青少年教育專業化的網絡學習與服務平臺,不受時空限制,方便青少年隨時隨地學習和接受教育,同時可解決地域差異,特別是貧困落后地區專業人員缺乏問題。(5)擴建志愿者隊伍。除了青年志愿者隊伍,還應充分調動社會各行業、各階層和各年齡段力量擴建志愿者隊伍,包括老專家、老教師、老干部、老戰士、老模范等隊伍。(6)建立科學的管理、評估和監督機制。使社區教育不留于形式,真正落到實處。3.2擴大社區青少年教育對象范圍。把在校青少年和已成年的失學、失業、失管和無業青年都納入社區青少年教育中,充分發揮社區教育這個重要教育補充作用,促使我國青少年健康發展。3.3增強社區青少年教育意識。加強社區青少年教育宣傳,提高全民社區青少年教育意識和重視度。強化青少年精神家園意識,讓青少年主動參與其中建立社區歸屬感。3.4以社區為平臺,調動全社會資源,共同促進社區青少年教育。一是人力資源,依托專業隊伍,社區里各類機構和學校師資、社區間互用人才、青年志愿者、社會各種志愿者,尤其是當地高校,將高校環境、設備、師資和高校青年志愿者、社工專業學生等資源有效地融合,而不是像有的社區把高校青年志愿者僅用于打掃衛生;二是財力資源,依托政府、企業和各方投入。要整合和合理利用社區教育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少年宮等,將課余時間的閑置資源充分利用起來;民辦教育培訓機構也應當履行相關義務,接納貧困家庭的青少年或留守兒童并對其進行相應地培訓,促進社區內的青少年公平享受的教育資源。社區可以利用民辦教育培訓機構,集中地對社區內的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衛生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等;民辦教育機構可以利用社區提供的平臺,進行業務的宣傳和品牌建設,最終實現共享共建、互利共贏。經濟發展較快的社區可以將優質的教育資源向落后地區的社區輸送,促進落后地區社區的發展,讓農村青少年、留守兒童等感受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落后地區的社區可以發揮自身優勢將當地生態、農業資源作為教育示范基地,吸引其他社區的青少年進行參觀學習。3.5注重個性,構建青少年社區教育的行動圖。每個青少年都有其不同的個性,只有尊重其個性才能使青少年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社會。構建行動圖應遵循以下原則。(1)根據實際,充分整合當地資源原則。比如,馬邊縣和沐川縣仍然是以農業為主,且外出務工人員較多,留守的青少年也相對較多,基礎教育相較于樂山其他地方而言較差,高中和大學升學率相對較低,義務教育完成后即參加工作的青少年也相對較多。因此,馬邊縣和沐川縣在制訂青少年社區教育時應該偏重于職業規劃、職業技能培訓等方面,特別是農業方面的實用技術培訓,這既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發展,也有利于彌補人口外溢后勞動力不足,滿足產業轉移對人才的需要。而相較而言,市中區的發展相對穩定,學校基礎教育相對扎實,社區可以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樂山師范學院的教育資源,在對外文化交流上有更多的投入。(2)滿足個性化需求與系統化教育相結合原則。教育引導青少年結合自身條件、興趣、能力優勢以及家庭經濟等情況,規劃好個人的教育需求,有針對性的滿足個性化教育需求,培養個人的優勢技能和核心能力素質。同時要進行有系統的教育規劃,又要分階段性分期實施。不搞片面的、一時的,流于形式的非系統化的社區青少年教育。(3)培養社區主人翁精神原則。變被動接受社區青少年教育為“我要參與”“我要接受”,使其主動接受社區青少年教育。最終實現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和自我約束。(4)建立類別和個人檔案。包括青少年基本情況、個性特點、需求期望狀況,存在問題、成長規劃、社區對接服務項目、實施方式、目標實現情況等方面。不僅要構建青少年社區教育的行動圖,還要落實責任制,把握好每個階段的時間節點,各個監管環節要層層落實到位。3.6豐富教育內容,注重手段,實現社區青少年教育成果化。從筆者的調查來看,由于目前社區青少年教育的手段相對較為落后,且更多是被動式的接納,缺乏主動和開放的手段,導致社區青少年參與教育的意愿較低。考慮到信息化手段的豐富,社區在青少年教育中,應該更多地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需求考慮,內容要豐富多彩,為青少年喜聞樂見,如文藝、科普、社會實踐服務、人工智能、體育、法律、娛樂等。要以服務為主,寓教育于服務中,在服務中實現教育。由教化控制向維權服務與生活照顧轉化。形式由個案、小組、社區集體工作相結合。采用青少年樂于接受的手段來實現豐富內容的教育。如在專題講座、普法宣傳、走訪參觀等傳統手段的基礎上,加入QQ、微信公眾號、抖音、聊吧、競技、游戲等手段與社區內青少年互動,增強青少年的參與感、體驗感,提高青少年參與社區教育的興趣主動接受教育。社區青少年教育應不斷分析總結經驗,將先進經驗成果化,將成果不斷宣傳與推廣,提高全國社區青少年整體教育質量。

參考文獻:

[1]左敏.青少年社區教育模式探討[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01.

[2]張延華、周軼、汪慧.青少年社區教育研究———基于杭州市S區的調查[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9.

[3]馬奇柯、劉杰.國外社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山東省團校學報,2007.04.

[4]張榮.社會工作視角下城市閑散青少年社區教育模式的建構[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5.

[5]喬淑蘭.社區青少年素質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4.03.

[6]馮博雅、楊艷秋.青少年社區教育的探索[J].社會工作,2007.

[7]程曦、魯金抗、許莉.地區發展模式下青少年社區教育實施途徑分析[J].文教空間,2017.

[8]杜妍智.多元服務模式下青少年社區教育機構的社工服務介入[J].黑河學刊,2011.05.

[9]張延華、周軼、汪慧.青少年社區教育研究[J].山西青年職業學院學報,2015.09.

作者:代沁員 劉艷萍 祝 莉 單位:樂山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