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

時間:2022-05-18 03:19:36

導語: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

大學生作為青年中的優秀群體,具有建設社會主義事業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使命,更應當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人類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不斷發展。基于此,通過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是一項必要的任務。

一、當代大學生人文修養不足的表現

(一)人文常識匱乏,人文精神缺失。很多學生缺乏基本的人文常識,人文知識面偏窄,知識結構不合理。在2017年9月10日至9月30日,為了更好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人文修養水平,在徐州三所高校(徐州工程學院,礦業大學,江蘇師范大學),通過紙質問卷調查的方式對2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有效問卷166份,有效率為83%,通過筆者的調查發現,76.3%的大學生閱讀過程中存在四大弊病:讀圖不讀書、讀流行不讀典、讀史不讀原著、讀縮寫本不讀原著。當今的大學生“精于科技、荒于人文;精于電腦、荒于人腦;精于盤算、荒于仁義;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權力、荒于平等。”人文底蘊的流失,使一些大學生精神空虛,情感脆弱、心胸狹窄、目光短淺。(二)忽視社會責任。許多大學生不明白自己處在社會中,應當承擔哪些社會責任,在所做調查問卷中了解到,26%的大學生不了解自己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法律意識比較淡薄,輕則會產生公共場所的不雅行為,破壞公物、隨地吐痰、插隊、過馬路闖紅燈等,重則就是近幾年產生重大社會影響的“曾世杰殺人案”“藥家鑫案”等。正是因為沒有堅實的人文修養作為基石,將內在的人文修養轉化為自身的行為方式,才導致了這些悲劇慘案的發生。(三)忽視傳統文化。很多大學生對西方文化熱烈追捧,而漠視了傳統文化,筆者發現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過西方節日,而忽視了傳統節日。據調查,許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節日、文化、服飾、習俗正在被遺忘。這些現象表明,很多大學生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漠視傳統文化,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被忽視,會造成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減退,民族歸屬感淡化等問題。(四)無視課堂紀律,語言粗鄙。經常會看到有學生在上課鈴聲敲響之后才匆匆趕來溜進教室,還有的學生在課上隨意接聽電話,隨意曠課。他們以自我為中心也不尊重老師的授課違反校規校紀。另外,“90后”大學生身處快速發展的網絡大潮之中,日常生活中使用低級、粗俗網絡流行語的現象日益凸顯。在很多社交軟件上言語粗俗,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精神污染,還有就是網絡語言被寫入論文和作業中也成為一大問題。

二、造成大學生人文修養及禮儀素養不高的原因

(一)客觀原因。1.家庭教育影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也是終生的老師,家長的教育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從出生起就享受優渥的生活,很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成績成了衡量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標準,相應的對于孩子禮儀及道德的培養就容易疏忽。對于在農村長大的學生來講,有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其從小就無法受到良好的禮儀文化教育。2.專業師資匱乏,禮儀學習體系不完善大學生進入高校之后,沒有了繁重的課業,壓力相對于初高中大大降低,課程設置相對輕松。在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下,學生的危機意識逐漸下降,開始忽視對禮儀方面的教育,加之擔任禮儀公選課的教師多數為非禮儀專業人才,他們雖然廣泛搜集禮儀知識資料,對禮儀知識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教師還是難以有效教導學生養成良好的禮儀習慣,并且很多老師都只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道德以及品質的教育,沒有形成教-學-認-做-監-指的一整套體系。(二)主觀原因。1.自我評價過高很多大學生認為已經進入大學自己的人文修養自然不會差,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仍然存在很多大學生禮儀缺失的行為。究其原因,很多大學生對自己禮儀及修養的水平過于自信,雖然已經是大學生,但卻是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成長的大學生,上了大學并不代表自己的禮儀及修養也是高等水平,那只能證明自己的學習能力或是應試能力沒有問題。2.沒有認識到提升自我修養的重要性禮儀看不見摸不著,很多人沒有看到禮儀修養帶來的實際好處,因此覺得禮儀缺失并不會帶來很大的影響,但是禮儀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掌握基本的禮儀知識是人們走向成功的必要條件。通過相關調查不難發現,基本上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品質,就是個人的修養及禮儀素養較高。

三、通過禮儀教育提升大學生人文修養的措施

(一)理論與實踐結合。古人說“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淵,不知地之厚也。”不難發現因為缺乏實踐絕大多數人都只會紙上談兵,實踐操作性少,這使學生很難把社會普遍提倡的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內在禮儀修養。學校在進行禮儀教育時,不僅要向學生講授禮儀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禮儀意識,讓其能把所學的知識自覺地融入生活中,并循序漸進,讓學生真正做到知禮、懂禮、習禮。學校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真正做到“知行統一”,把大學生的禮儀教育提高到重要位置。(二)舉辦閱讀活動。對于缺乏基本的人文修養,可以通過閱讀彌補這些不足。大量的閱讀可以起到使學生靜心的作用,首先靜心,然后凈心,“腹有詩書氣自華”。當代大學生課本上的知識學的很多,但都是基本的知識或為了應付考試,沒有真正投入學習中體會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學校應舉辦一些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閱讀中靜心地體會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內涵,以及禮儀給自身與社會帶來的改變,然后自然就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哪些地方需要用到禮儀,意識到禮儀的重要性。(三)轉變禮儀教育模式。孔子提倡因材施教,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天賦,因此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學校可以針對這一點,開設不同類型的禮儀教育課程,讓學生自主選擇。如中西方禮儀差異、體姿禮儀、服飾禮儀、交談禮儀、商務禮儀、往來禮儀與宴請禮儀等。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選擇了自己喜歡的課程,自然會在課程中學到東西。而在選擇的這類課程中學校可以考慮通過觀察學生的品德修養、個人素質等方面進行考核,從細微的地方看到學生的個人修養并在不足之處及時進行指導,大學生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與老師的接觸和交流也會很多,此時老師的指導和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應逐漸建成教育-學習-認可-做到-監督-指導的一整套體系。(四)加強禮儀教育的宣傳。在日常生活中宣傳禮儀教育的相關知識,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都可以宣傳,在大飯店、小餐館張貼與禮儀教育相關的文明標語,在餐桌上也可以擺放小標牌,時刻提醒用餐的客人;在賓館、旅館前臺擺放關于住宿禮儀的手冊,以供客人進行瀏覽;在旅途過程中,可以發放出行禮儀的游覽小冊,以度過乏味的旅途時光,使旅人在途中也能學習相關禮儀教育的知識。(五)積極參加社會公益。大學生已經成年,可以通過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學校組織的社團活動、社區活動使自己的綜合素質不斷提升,也能讓社會變得更加溫馨、和睦,充分地發揚“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精神。對于大學生而言,在參與公益活動的同時,對其自身成長也是很有益處的。一方面,可以鍛煉自己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提高溝通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洗禮。在參與公益活動的同時,自己也在成長,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能感受到快樂。大學生是青年中的優秀集體,是和諧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因此,在和諧社會建設之時注重禮儀文化修養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注重大學生內外兼修的禮儀教育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在新形勢下推進精神文明建設、建設和諧校園的重要舉措。作為高素質群體的“90后”大學生,其言談舉止不僅能體現個人的修養,也能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國民的素質。

作者:陶妍軻 呂倩 單位:徐州工程學院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