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育教育傳承理念思考

時間:2022-04-16 10:57:08

導語:高校美育教育傳承理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美育教育傳承理念思考

一、高校美育植入文化傳承理念的必要性

(一)關乎國家競爭和國際社會認同

文化軟實力是世界各國在綜合國力和民族利益競爭中勝出的重要因素,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我們熟悉的美式動畫、好萊塢電影制作、洋快餐、洋節日彰顯著美國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等文化內容,這一系列文化現象被青少年普遍接受。高校培養的是青年人才,人才的文化素養和文化精神風貌對國家競爭和國際認同有深遠影響。讓青年人認識到文化競爭已經上升到國家競爭和國際認同的高度,有助于激發他們的文化危機意識和文化責任感。高校美育教育尤其是藝術教育,通過藝術選修課和課外藝術實踐活動,可以向學生傳授優秀文化內容,激發他們利用本土文化進行藝術創造的能力。

(二)有助于解決現存的國民性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遇到摔倒的老人不敢幫助的問題、醫患沖突問題等在當今中國是不容忽視的現實存在,究其根本是整個社會缺乏“道”與“德”。道德的獲得靠的不僅是道德知識,而且是道德實踐,道德的實踐需要整個社會有更高的文化素養和精神追求,而美育的德育輔助作用不僅是美育自身特點的要求,還能夠給予人們真、善、美的情感,這是諸多接受了美育教育的人自我實踐的真知。如清華大學鄭小筠老師在總結清華大學藝術教育時談到,很多藝術團的學生深刻感受到學習藝術可以增強愛國主義激情[1]。愛國、愛民、關注社會從來都是相通的。

(三)是高校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

在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上,同志首次提出,文化傳承是大學應該具有的功能,是高校責無旁貸的歷史責任;2012年,習在第二十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強調了高校文化教育陣地的重要意義。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成立20周年紀念會上,教育部部長袁貴仁指出,高校應該發揮獨特的文化師資優勢,在創建優秀高校進程中推進文化傳承創新,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四)是教育本質的必然要求

賦予美育以文化內涵與文化素質教育理念是和諧統一的,是教育的本質選擇。同時,隨著學生素質的不斷提高,學生所選修的美育課程中文化性追求也日益顯現。學生希望通過藝術公選課的學習,得到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還希望通過課程學習了解到不同藝術門類背后所代表的地域文化和歷史淵源。藝術教育已經不再是單純的技藝技巧的講授,更是藝術文化、人類優秀文化的傳播。

二、解讀高校美育文化選擇

開展高校美育要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黨的教育方針政策。落實高校美育要有保障,這個保障就是國家的教育政策、法律法規,這是我們不偏不倚全面培養合格人才的法寶。因此,賦予高校美育何種文化,需要回歸到黨的方針政策上找答案。在文化建設和高校美育指導方面,有最新的三個文件和一個重要講話,分別是:《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和習在2012年第二十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筆者對黨和國家的文化方針政策進行了解讀,第一,《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要求全黨全國落實九項決定,其中:(1)充分認識推進文化改革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2)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3)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礎;(4)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第二,《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加快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利用,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等。第三,教育部《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指導思想中明確指出,美育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藝術,積極學習世界的優秀文化藝術。第四,在第二十次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中指出,高校是教育培養青年人才的重要園地,也是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青年的重要思想陣地。高校黨的建設要緊緊圍繞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個根本任務,為建設能夠培養高質量大學生的社會主義大學提供堅強的思想、政治和組織保證。筆者認為,高校美育文化應該涵蓋兩個內容:(1)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突出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2)在美育教育中弘揚中華文化,引導學生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黨和國家最新的文化建設政策為建設繁榮文化指明了方向。因此,高校開展美育文化工作,在眾多中外藝術文化選擇時要在多元中求主導,時刻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傳統文化”這兩個基本點。

三、高校美育文化理念的切入點

高校美育工作最重要的兩個陣地是課堂教學和課外藝術活動,這也是植入美育文化理念的重要切入點。課堂教學環節有兩個切入點即師資文化素養和課程體系建設;課外美育活動的切入點是美育管理工作者的文化素養和美育活動,包括美育活動主題的選擇、美育外在表現形式的選擇等。

(一)美育師資與美育課程

1.美育師資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青年學生成長的引路人和指導者。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道德情操,對青年學生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和感染力,在思想傳播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的高校教師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給大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出于未來發展的現實考慮,優質藝術師資一般集中于國內頂級的綜合性大學和專業藝術類院校。普通高校和地方院校,甚至排名靠前的綜合性大學和理工科大學很難吸引到優質師資,藝術師資水平差別較大。在此背景下,一小部分優秀的具備文化自覺意識、關注時政的教師能夠有意識地將“知識、文化、時政”三結合的先進教學理念運用到實際教學工作中,但是有些教師缺乏正確合理的教學理念,專業知識技能不能與文化融合,不了解時政信息,也就更談不上知識、文化、時政的有效結合與滲透。這樣的教師在美育師資隊伍中還普遍存在。2.美育課程以音樂通識選修課為例,筆者考察了部分高校的課程設置情況,發現課程多定位于一般性賞析和具體實踐,諸如《西方交響音樂賞析》、《西方歌劇與音樂劇賞析》、《流行音樂賞析》等;實踐類諸如合唱訓練課程還是偏重音樂本身的知識性、技能性,欠缺文化元素的融合;此外流行類課程比例高,民族文化的課程設置較少。

(二)美育管理工作者與美育活動

美育管理工作者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引領者和策劃人,負責國家政策的上傳下達。美育管理工作者的美育文化觀對高校美育文化的落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此筆者主要以北京理工大學為例來說明這個問題。1.反映優秀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的校園原創2005~2008年間,北京理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的教師們創作了一系列反映優秀傳統文化和主流價值觀的校園原創作品。2005年根據校史創作編排了話劇《從延安走來》,成為對廣大師生進行延安精神傳統教育和愛國愛校教育的好教材;2006年根據本校毛二可院士事跡創作的音樂劇《無悔的蠟燭》,贊美了為黨和國家雷達事業專心科研、默默奉獻、甘為人梯的一批優秀科研人員;2007年創作了為表達教師理想與追求的原創歌曲《我愛的路》,激發和振奮了一線教師和廣大教職員工的精神;2008年為了弘揚奧運精神創作了歌曲《生命的色彩》和《奧運志愿者之歌》,極大地激勵了在校奧運志愿者、奧運場館工作人員和全體師生。這充分說明了藝術管理工作者時政的敏銳度,對藝術學科、藝術教師的尊重和理解是開展好藝術文化工作的法寶。2.反映高校文化水準的大學藝術節2004~2012年,北京理工大學共舉辦了九屆藝術節,每一屆藝術節都有自己的特點,比如,2005年的“民族服飾與民族文化展覽”,師生們分享積淀了各個民族的歷史和智慧、承載著不同文化內涵的文化遺產圖片,反響強烈;此外,還舉辦了師生的“黃河大合唱交響音樂會”;2012年北京理工大學第九屆藝術節安排了曲劇新編《駱駝祥子》,真實地還原了老舍筆下立體、富有人情味的祥子,給師生以全新的感受;“單對群”相聲社主辦的“笑滿理工,樂在相聲”十四校相聲大會,讓同學們對這種民間說唱曲藝有了直接感受。3.具有歷史傳統和愛國教育的活動北京理工大學每年都會舉辦“一二•九”大合唱活動,來自各個學院的代表隊用整齊嘹亮的歌聲紀念那場偉大的學生運動,抒發了自己對共青團、對母校的熱愛,演出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這是非常好的歷史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綜上所述,美育活動文化性是對美育管理工作者文化觀的反映,優秀的美育管理工作者能夠主動、全面地領會、落實黨和國家所提倡的文化內涵。

四、高校美育文化工作的推進

高校美育文化工作需要一些具體措施加以規范和引導,筆者將其歸納為“一個意識與三個銜接相互配合,兩個陣地互為支撐齊抓共管”。

(一)一個意識與三個銜接

目前高校的一般管理機制是學校———院(部、處)———系———學科組,每個層級的美育文化工作者既要了解宏觀的校園文化建設內容,也要熟悉自己職責內的文化建設內容。學校黨委應該把握本校美育文化傳承的領導權,首先在校領導層達成共識,確立美育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宏觀框架;繼而由中層機構依據框架,結合本部門職責出臺工作方案;然后由系、學科組出臺具體的落實措施,并將最終的方案通過校園網公布,讓師生了解,在師生員工中構筑起統一的美育文化意識。一個意識與三個銜接從上而下,能為開展校園美育文化工作提供保障。

(二)兩個陣地互為支撐

筆者認為,應該重方法、多投入,注重互動,營建有水準的兩個陣地。(1)美育教師要美育專業文化學習與時政講座培訓雙管齊下,更新教學理念,有意識地將知識、文化和時政結合起來。美育教師的時政信息傳達和素養培養可以借助基層黨支部來完成;美育管理工作者在關注時政的同時要了解一般的美育學科規律,學校可以組織一些文化專題講座或交流會,提供平臺幫助他們互通有無;在期末考核時應該將美育文化具體落實情況納入考核指標。在具體教學上,還要注重文化和課程“滲透”。(2)在課程體系中確立中國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位置,提高民族藝術課程的比重。師資條件允許的高校,鼓勵美育學科理論創新,推進學科體系、科研方法創新;師資欠缺的,可以采用外聘方式達到優質師資共享。(3)鼓勵校園文化創新,鼓勵創作體現優秀校園精神的藝術作品,重視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在藝術團建設上,也要加大對民樂團、戲曲團的投入。

作者:許晶工作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藝術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