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教育在油畫民族化的作用
時間:2022-08-13 09:57:50
導語:美術教育在油畫民族化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自有學院美術教育,其模式是由留歐人員所帶回的西方的教育式樣結構。油畫傳入中國百余年來,雖歷經幾代人的努力,卻沒有在世界藝林樹起本民族的旗幟,造成這一狀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沒有民族特色的美術教育當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關鍵詞:學院式美術教育;油畫民族化
推動油畫民族化在中國今后的發展,主要依靠美術學院這一教育體系。當今的從業人員需要文憑,所以美術教育必須是在高等院校進行。甚而在畢業后的發展也要依賴美術學院,原因有學生畢業后的創作條件,市場經濟對油畫創作的支持,民族化的探索成果也要依靠美術學院教育體系的認同。現今的中國油畫因為市場的不成熟性,學校仍然是教育與傳播的中流砥柱。
一、當今中國美術教育模式的來源
由留學歸國人員帶回的西方學院式的美術教育模式,隨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威懾力而得到了全盤的接受,以及解放后引進的前蘇聯契斯恰科夫教學體系,有著嚴謹的科學性循序漸進,面向生活和嚴格基本功的傳統。并在改革開放后,隨著很多風格的引入,又逐漸的引進了其他歐美國家的一些美術教育方法。這就是現今我國美術教育框架結構的基本來源。形成了既重視文藝復興以來學院派科學理性教育傳統,又重視現實生活中人物的形象與其心理表現的生動性、鮮明性和生活意蘊。其在至今的美育中擔當了無可替代的重任,確實對中國的美育起到了不可比擬的作用。
二、當今中國美術教育模式的優點
1.“科學”教育方式的“批量生產”可加速藝術審美大眾化。西方的學院式美術教育模式的這種“批量生產”雖有不適合油畫在當代的發展之處,但它所能給藝術帶來的這一人員基數是使藝術繁榮、也是使藝術不走入“自言自語”不為人們所理解的另一種保證。中國美術教育需要這一基數,學生基數的加大,自然擴大了藝術審美的影響力。從這些年來油畫的發展狀態及成果看,從業人員和普及人員通過這樣一種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擴大,我們應當以改良的態度對待現今的美術教育模式。同時當代的藝術常有人發出看不懂的感慨,這除了有確實我們一些藝術工作者陷入“為藝術而藝術”、“從藝術到藝術”的語言審美個人經驗化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我們對大眾面對藝術的引導不夠。藝術是一種定位以至極致的邊緣科學,自然有別于其他學科的表現性,如何讓大眾認識、理解我們的表述,不至于跟隨大眾的欣賞而“媚俗”的作業,現今這一教育模式不自覺地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2.“科學分析”教育方式在油畫教學中有利于基礎課的可行性。美術的學習,肯定有美的技術層面在內,尤其是油畫。其專業基礎課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它的邏輯性,基礎教育的系統性,對繪畫的技術性教育有明確的可操作性。油畫的繪畫中也帶有科學性的專業基礎,比如透視、比如解剖等等。油畫需要這樣一種“科學教育”的基礎,也需要這種“科學”教育所能給予的從業人員基數。
三、油畫民族化探索中與西方學院式美術教育模式的矛盾
中國有一個成語:“橘逾淮而為枳”,本來是比喻一物遷地而變壞。我們且撇開好壞的評價,單從“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共也。”來看,便可知外來品種除非所移植之環境相同,必然不會易地生長而毫無改變。這種改變本是人類文化不斷交流,不斷刺激、借鑒、融合、新生,創造更多元化的動因。但如果不從時間及空間條件的轉換上加以有益的改造就會成“橘”為“枳”。這正是中國當代美術學院教育的問題。問題之一:“科學”教育方式的“批量生產”最近幾年許多美術學院都隨著教育部的提倡在擴招,其他專業的問題暫且不談。讓我們來看看西安美術學院油畫系這些年來的招生人數,如表1-1:然而,這種“科學”教育方式的“批量生產”雖帶來專業基礎教育的可行性,以及藝術繁榮所需要的人員基數擴大,但學院人數的迅速擴大帶來的教育困難,也帶來了“質量”的下坡狀態,有不適合油畫這一圍繞審美和精神文明而創造精神產品的純藝術學科的發展之處。也就是說油畫是藝術,而非產業,“批量生產”是適應產業化的教育形式,是為適應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市場化需求的,而非油畫這一藝術的教育形式。就這一點來說,現今的油畫教育是就業教育,而非培養藝術家的教育。換句話說,是適合將美育大眾化的方式,而非精英教育。就教育而言,做哪種教育都無可厚非,只是美術學院作為一個在中國的美術高等教育場所,僅做到這一點顯然不夠的。擴招帶來的另一直接問題是考生來源質量下降。來考這一專業的目的不是原來的喜歡,而是高考強壓下的“出路”。如:山東省每年對省內的高二學生做一次摸底考試,劃定分數線,分數線以下的同學必須去學美術,否則,不能參加高考。從這一點出發,我們今天的美術專業學生所需的學業修養,本應是高出其他專業的全方位學知修養,卻起點就低。在校期間的學知修業狀況又是什么樣呢?我們來看如今的美術教育機構的課程設置:問題之二:教育方法是基于西方分析哲學下的“科學”方法以下是幾所美術學院油畫專業的教學理念和教學定位:1.中央美術學院:第一工作室教學理念①:首先堅持純繪畫的藝術道路。其次,在繪畫發展的歷史中尋找有價值的和持久的東西,優秀的繪畫傳統一直是一畫室教學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研究傳統繪畫是其基本原則。再次,隨著時代的發展進行新的探索。在今天這個影像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我們更強調繪畫藝術,強調更本質的繪畫發展狀態,注重發揮繪畫藝術的表現力。在當代藝術環境中,這樣的品質正在被淡化和忽視,我們將著重發掘繪畫這方面的潛力。以教材為例,分為理論類,技術類和教學法三個系列。理論類的教材主要匯集美術院各院系開設的概論、藝術史與專業史、創作理論與方法等基礎理論課程。第二工作室教學注重點②:把歐洲寫實繪畫的遺產與中國傳統藝術傳統相結合,強調嚴格的基礎訓練與學生的主動探索相結合,特別是在研究寫生色彩基本規律的基礎上,提升色彩配置的能力,體現了老師們對第二畫室特色的繼承與發展;在創作上主張深入生活,在生動的生活感覺的基礎上推敲錘煉,實現豐厚的藝術再現力。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1.具象繪畫中所包含的抽象因素,在教學中應予以足夠的重視與研究。2.逐步以課題研究的方式取代過去去憑經驗教學的籠統方式。(認為藝術上的突破與創作是建立在對油畫表現的幾個基本要素———造型、色彩、構圖、筆觸的研究基礎之上。)第三工作室將“廣收博采,為我所用”作為其根本教學原則③。“百花齊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成為油畫民族化的早期態度。把教學立足點定為站在全人類的美術文化遺產傳統上廣收博采、兼容并蓄。教學特點是:允許各種藝術學派、藝術樣式、藝術風格和藝術方法的廣泛流傳。認為技術、技法是來豐富我們的藝術表現。并“廣收博采、兼容并蓄”中國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注重對西方藝術各流派的學習。認為學生始初就要認識到擁有廣博的知識與開闊的視野是十分重要的。第四工作室教學理念的總目標④:發展當代的、中國的、個性的油畫藝術,目的是培養畫家。從以上工作室的理念可以看出,本應是以學生的學知結構為主、以培養學生的素養為內在方向、同時以技術為基礎三位一體的美術教育,目前卻眼界僅在“藝術”、無意識于國學底蘊的、技法教育。目前美院教學中只做到了知識傳授,而對學生的思想,素養體系建構不能起到應起的作用。2.西安美術學院:從此表可以看出現今的美術教育模式是根據西方分析哲學下的偏重技術教育的模式,這其中缺少了對人生觀等素養的重視,造成這一模式中不可避免的不利于油畫民族化的發展之處。正如前面所說藝術是精神、文化的載體,所以與哲學一樣同屬意識形態領域,中西有著相通、能夠相融的可能性,是相融交流發展的平臺。但是其物化的形式又需要形而下的技術,這是其相融、交流、發展的載體。這就決定了我們的美術教育肯定需要技術的授予,但技術的授予絕不是全部。也就是說現今美術學院的學生在統一的文化課(學識)降低條件招生的情況下,更缺乏對學識進一步的系統深造。現今的美術教育體系沒有對學生的知識架構建立系統的指導,甚而沒有意識到需要這種對傳統文化的有效引入。高等美術學院是當今美術界的學術平臺,但學術的平臺絕不是技術的平臺,它更體現著一種文化、人格的整合。上述材料的每個工作室都曾提出考察中國藝術傳統,注重提升學生的精神品格與藝術品格,首先這一提法就先割裂了精神品格與藝術品格,而現實是:工作室里的教學基本都是造型訓練與色彩訓練,技法訓練。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除移植西方學院式美術教育是其直接性原因外,遠有建國后我國的國學教育出現了斷層,造成具有國學底蘊教師的彌珍狀況,近有這些年學生數量上的擴招之問題。問題之三:專業教師與理論課程的分離問題(學者型教師的分化)各個藝術院校都將課程設置分化成藝術理論課程和專業技法課程,直接造成的顯著問題就是專業教師和理論課程的分離:技法教師不參與理論課程的教學,理論教師也不參與技法教學(缺少對學生全方位的指導)。即將學者型教師分化為專業技法與專業理論老師。久而久之造成了學者型教師的緊缺。雖建立了工作室制,但是因為技法與理論課程的相分離,造成在工作室只談論技法、在理論課只講理論基礎知識。這種狀況在各大藝術院校以及藝術系普遍存在,甚至連明確提出民族化的工作室也存在著。同時,專業課程的學習又被分作階段、點陣式漸進,雖有科學的可操作性,也有淡化教師責任心的缺點。問題之四:美術教育探索成果的繼承問題以中央美院第二工作室第二代主任杜鍵提出的藝術“素質美”的發展為例:“由于藝術是作者人格的外化,以致藝術教育就不能只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我們必須把人生觀、藝術觀乃至整個精神品格的教育,滲透到教學活動中去。”但是這種認識卻隨著工作室負責人的變更轉向了對觀念、技術、形似等概念的探索,把當代文化的眼光作為油畫教學的前沿課題。這些課題的研究并不相矛盾,但是對美術教育的探索卻脫節了。有部分藝術院校由于教師來源單一化,引起學術的交流流于單一。由以上問題可以顯而易見的看到:當今的美術教育方式是基于分析哲學的科學教育,優點在于“量化”,是一種為工業化的教育;他以科學為基礎,所以是分析式微觀質的教育。
四、現今美術教育思想體系和油畫民族化的矛盾
油畫傳入中國,在中國落地生根,并發展出自己的面貌,他所需要的條件,面對的問題都和原來之前的西方是不同的,它要融民族性的審美觀念、審美情趣以達本土化,又要成為當今人們生活中的一元而當代化!所以用原有的西方模式培養民族的、當代的藝術人才顯然有空間、時間上兩者的不合適性。這一不適合性表現在:1.分析式的細化教學,割裂了藝術“質”上的把握。體現在“量化”的思維習慣上和對藝術“質”的理解兩方面:我們的考試是有分數的,學習成果也是以分數來體現,這是“量化”思維方式的最顯著體現。現今的學歷文憑:大專———本科學士———碩士———博士,這種量化直接造成了標準的統一。而藝術能有統一的標準么?有統一標準的還是藝術么?不是懂得解剖或透視就是能畫了,也不是懂得解剖或者透視就可以得到課業的多少分。如果這樣的話,按照這一標準,醫生和建筑師會是一流的藝術家。它只能作為可以繪畫的可能性基礎。代表的只能是繪畫中的技術層面的問題。這種模式會導致學習者對繪畫藝術“質”的不理解,而陷入對“形式”的盲目求“新”的“筆墨追求”上,這種導向上的錯誤性,也直接導致了當今繪畫界成為畫家個人的自言自語的個體審美、從而走入低谷的重要原因。分析哲學下的藝術教育,使藝術走向微觀,使藝術審美個體化,使個人的審美經驗成為主流,最后培養出大眾看不懂的藝術。這種審美的個體化卻又反過來使這種教育中的量化標準失去意義。自己定的標準培養出來的學生卻和自身有著無法調和的矛盾。使學生陷入一種茫然。2.量化的禁錮性對民族化“質”的理解有約束力。正如前面所說,西方與中國對繪事的文化認識不同,西方認為是專業,中國認為是素養。由此西方既然認為是專業,分析思維方式下的教學就有其適合性,但是在中國油畫面對著民族化的問題狀態下,教學中一旦不注重思想的引入就會使得學生只重基礎而忘意識,如果學生“內在”又是茫然的,這種模仿式的教學就不具藝術訓練的性質。這也是為什么西方近現代藝術一直高舉反對學院派的旗幟在發展的原因。西方的哲學是分析式的,最具優勢的是量化的科學,在藝術的教學中不可避免地受到這種思維方式的影響,比如透視、結構的科學式引入,這種方式有其優點:做到心中有數的基礎,但這種模式常常造成“熟悉”“習慣”,使畫畫成為一種習慣的模式套路,甚而以一個因素而放棄多種視覺的藝術因素。這種思維習慣也貫穿到了我們的教育思想中來,而中國古代的認知觀卻有“熟能生巧”的“巧”意;什么都要求你有“意”,連匠氣都要做到“匠心獨具”。所以,中國人對繪畫總是一種“天我合一”的整合性思想,而非分析性。正如前所說其重中之重是以繪畫寫人生境遇的追求,是“品格”追求的體現。因而油畫民族化的推動式教育應該是包含傅抱石先生所說的人品、學問(讀書)、天才(廣見聞、思想)的三位一體式教育。而西方的這一分化式的技能教學方式,往往使學生不具備這種整合的思想,失卻對民族化“質”的探索意識,對油畫民族化的發展是有約束力的。油畫屬于圍繞審美和精神文明而創造精神產品的純藝術學科。作為一種純粹進行精神活動的人,它所積淀的綜合素質應該遠出常人。深諳東方精神的藝術家,必須要對中國古典文明有極為深刻而系統的認識,有知識積累的大前提,藝術家所建構的個人知識結構又必須是開放包容、不斷發展的,而后以民族文化為基點醞釀升華為一種審美判斷力,由這種類型的判斷力外化而出的精神產品才有可能具有現代民族化的同時又是高境界的特點。也就是藝術家的靈魂和情感必須浸透民族文化的精髓,必須成為一個徹底的民族化的高境界的人,同時藝術家又需要以開放包容的知識結構廣泛的容納和接受世界的、時代的精神營養。3.分析的科學方式下的西方學院式美術教育,解決不了當代繪事之中的審美個體化的問題。現今的美術教育是通過有標準的難度來支撐的,從入學的考試到學校的教育,學業的品評也是由分數來體現。這是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理性作為一種打破神性的先進精神進入各個學科的表現。藝術之中就是這種量化統一的標準作為科學引入繪畫。但那是作為在科學成為精神的時代,這一量化代表著進步。而如今,以個人視覺經驗為觀念的時代,審美的個人經驗化導致這一標準與當代藝術的失和性。用一個簡單的圖式來說就是:分析的科學——微觀(結構、透視)———出個體(當代藝術家對藝術形式語言的獨立研究)———自言自語的藝術;而這一自言自語的藝術形式語言沒有共性的難度,沒有可交流的平臺,也就沒有了標準。進而使原有的教育所提的標準失去了意義。于是當代藝術和這種學院式的分析法,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分析式的美術教育就是導致當代架上繪畫夢魘暫停的直接原因。藝術作為一門精神意識形態世界的外化顯現,一直面對的是從它一經產生就面對的最原始的問題,即對形而上思考的寄托和外化——藝術是使精神形象化的唯一領域⑥。它徹頭徹尾的是一個人的整合、整化。中國的繪畫觀是素養為尚,就決定了油畫民族性教育方式探索,需要引入這一人的精神品格的整合所需要學知的研究。
作者:劉慧敏 單位:陜西藝術職業學院
- 上一篇:藝術教育與文化軟實力提升
- 下一篇:中職美術教育色彩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