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時間:2022-10-16 11:17:29
導語: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前,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興起與人才供給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主體的高職院校也正面臨著很大挑戰。由于開設互聯網金融的院校較少,至今仍沒有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可供借鑒。另外,開設本專業的高職院校出現了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尚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雙師型教師比例低等問題,給專業人才的培養造成諸多的不利影響。本文認為高職院校應確立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的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定位、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加強師資團隊建設,以培養出能勝任互聯網金融崗位的高素質人才。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模式
1互聯網金融市場發展現狀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平臺和信息技術已經融入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我國政府于2014年首次將互聯網金融寫在工作報告中,標志著國家對此行業的重視與支持。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已經對國民經濟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降低了經濟運行成本。不僅可降低實體產業的融資成本,也能減少由于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成本。目前,第三方支付、P2P、眾籌等運行模式極大地方便了公眾的生活。它不僅是互聯網與金融功能鏈在融資、支付、服務等方面的融合,更展現出一種開放、協作、平等的全新經濟業態。由于政府在法律、政策及市場上均鼓勵發展創新,互聯網金融得以持續高速發展。據統計,人民銀行已經發放的支付牌照數量200多家。從相關行業的統計數據可知,截至2017年末,眾籌行業籌資規模達到215.78億元,正常運營平臺近300家,全國眾籌項目投資人次達2639.55萬;自2007年第一家P2P平臺成立開始,P2P網絡借貸在我國興起。2018年我國P2P網貸市場成交量達17948.01億元,貸款余額為7889.65億元,總體綜合收益率為9.81%。目前正常運營的平臺也在1000家以上,伴隨市場P2P網貸的規范化,未來P2P仍然是互聯網金融一項主要的增長動力;2018年中國第三方綜合支付交易金額達312.4萬億元,增長率達42.8%,互聯網理財用戶規模達到1.5億人。作為一個新興行業,互聯網金融需要龐大的行業群體和充足的專業人才才能有效發展。需要注意的是,互聯網金融不等同于傳統金融,二者的區別較大,而高校的傳統教學并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對人才的培養要求,使得互聯網金融行業陷入了專業人才短缺的困境。如何在此背景下對傳統金融教學進行改革,使畢業生掌握崗位技能、適應市場需求、拓展新思維是重中之重。因此,高職院校應以此為契機,轉變教學理念,整合優質資源,創新教學模式,提高專業水平,構建全方位人才培養模式。
2互聯網金融人才需求分析
無論是傳統金融行業的轉型發展,還是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都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互聯網金融市場急需高端復合型人才。互聯網金融所需的復合型人才,不僅需掌握金融產品定價與量化分析等基礎知識,還要懂得一定的管理學、計算機等學科理論,能夠將大數據、云計算等實踐技能相融合,運用互聯網思維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同時,網絡化趨勢也改變著傳統金融業的經營模式。目前,電子設備已經可以獨立完成多項基本業務,多數銀行因此調整了經營策略,增加了信托、結算等中間業務,加強員工的考核。銀行從業人員不僅要學會存取款任務,還要在激烈的競爭中增強產品營銷能力、風險識別能力、數據分析能力等。其次,與傳統金融業相比,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必須時刻把握行業發展趨勢,能夠迅速將第一手信息進行加工,創造出新價值。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體現出畢業去向及相關崗位技能,根據實際調整所教授的課程,從而達到高素質應用型畢業生的培養目標。應重視互聯網金融企業的實地走訪,重點掌握第三方支付、小額信貸公司等企業的用工需求。發現市場對此類專業的崗位主要集中于互聯網金融風控信審專員、營銷專員、產品運營專員等工作。這些崗位要求就業者掌握投融資、運營管理、風險管理、電子商務等核心技能。因此,高校對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互聯網金融相關應用能力是否得到了有效提升。最后,創新性也是互聯網金融的一大特征。它的產生使得傳統金融業務可以依托于互聯網模式運行,即保留了金融領域的核心服務,又發揮了計算機技術的優勢,將創新意識與新興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全新的金融業態。由此可見,從業人員只有在瞬息萬變的環境中發揮出自身的創新思維、將互聯網模式與金融市場重組、不斷汲取新知識、開發金融產品、提高服務質量,才能降低金融服務業的經營與融資成本,減少產品設計等方面的缺陷,增強互聯網金融的競爭力,為互聯網金融創造新活力。
3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現狀及問題
3.1人才培養目標不清晰。培養什么樣的學生、這些學生應具備哪些能力、適應哪些崗位等問題是人才培養方面著重解決的問題,不僅關系著一個專業的發展方向,更決定著課程與人才需求是否匹配。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市場需要大量的復合型人才,招聘崗位集中于風險評估、數據建模與分析、網絡營銷、金融法規、金融產品運營等方面。因此高校應將原有的部分課程進行整合,使學生同時掌握多門學科的知識。目前開設此類專業的高校大都缺少適合市場的培養目標或者定位不夠準確,設置的課程也不能滿足現實。依舊以傳統金融為基礎,僅僅將互聯網部分課程滲入在金融、管理、營銷等相關專業中,會導致學生難以掌握真正的互聯網金融業態發展模式。例如,很多互聯網金融業務都依靠大數據的支持,對員工的數據建模能力有很高的要求;能夠對金融政策和法規進行分析解讀的專業人才是金融機構嚴重缺乏的;針對不良資產進行風險控制與催收也是比較常見的職業技能……但是很多院校沒有為這些崗位設置相關的課程,這種情況下,高職院校設立的人才培養目標與行業現狀脫節,培養出的畢業生知識結構單一、實踐性和綜合性不強,就業后很難勝任自己的工作。3.2尚未形成有效的校企合作模式。從實際情況來看,增設互聯網金融專業的高職院校較少,對人才培養的探索還處于初期。由于金融行業有一定的特殊性,很多實踐類課程不易在校內開展,院校憑已之力對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會有些力不從心,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脫鉤。例如怎樣對互聯網金融產品進行營銷、對產品進行市場推廣、跟進金融項目的服務、幫助客戶進行理財規劃、對各項業務的風險進行控制等內容,學生只有親身實習才能加深體會。而很多金融機構與高職院校的合作意愿不強,沒有多余精力培養學生深入學習互聯網金融知識,或是要求本科學歷,將高職學生拒之門外。3.3師資力量弱,雙師型教師比例低。師資力量不足也是高職院校不可忽視的一大弊端。高校招收的學生人數在不斷增加,相比之下教師數量和沒有同比例增加,教學技術和手段也沒能更新,現有教學設施很難滿足新專業的需求。而且互聯網金融是一個剛起步的全新業態,要求教師掌握金融、管理、計算機、營銷等專業知識,但平日繁多的教學和科研任務使教師疲于學習新知識,難以對更新迅速的金融市場作出及時反應。高職院校缺乏互聯網金融背景的雙師型教師。為了培養出符合時展的復合型人才,教師不僅要傳授理論知識,還應教會學生市場急需的實踐技能。從招聘來源來看,多數年輕教師研究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學,雖然具有高學歷和專業資格,但是缺少互聯網金融類企業的從業經歷和實戰經驗。另外,部分高校因為經費的限制無法安排教師參加互聯網金融類培訓或會議,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4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相關對策
4.1明確互聯網金融的人才定位。由于各所高職院校所處地理環境、經濟環境、師資隊伍、生源都存在一定差異,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時應結合自身條件、立足于市場、因地制宜。高職院校應基于互聯網金融業態,結合崗位類型來確定學生應具備的專業能力和素質。加大力度進行市場調研,掌握互聯網金融類企業及金融機構對人才的能力需求,請相關專家進行研究討論,以尊重市場所需、減小互聯網金融市場人才供給與需求的缺口。致力于應用型人才培養,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金融理論、市場營銷能力、計算機技術、產品運營等學科知識,提高科學素養和學習興趣,提升互聯網金融創新思維和風險防范意識。能夠加深體會P2P平臺、眾籌及第三方支付等新興業態運行模式,從而能夠勝任互聯網金融企業、金融機構的專業崗位。其次,很多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過于陳舊,甚至連續幾年沒有任何變動。因此,在培養過程中需順應新形勢的變化、與時俱進,根據行業的最新動態及時調整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構建全新的課程體系,保證學生的技能提升,以多元化發展為目標開展教學工作。4.2積極創新校企合作新模式。高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互聯網金融理論知識的傳授,應將校企合作模式有效地應用于人才培養中,對接理論與實踐,突出自身辦學特色,加強各個方面的深度研討。第一,企業可以參與到高校的教學改革、課程設置、教材編訂中,有助于高校了解互聯網金融市場的用人需求并進行針對性培養;第二,鼓勵一線教師去企業參加掛職培訓,幫助高校教師掌握行業發展新形勢,提高實踐教學、技能競賽與學術科研能力;第三,企業與高職院校可共建實踐教學基地與實訓室,邀請企業導師到高校參與開辦互聯網金融實驗班或訂單班,實行人才的嵌入式培養模式。只有如此,高校與企業才能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提高創新思維、增強崗位適應能力。4.3加強師資團隊建設,提高專業素質。為提高互聯網金融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性,首先應拓展師資來源。一些高職院校已經將企業工作經歷納入到招聘條件中,逐步增加雙師型教師比例,有相關專業背景的新教師受到青睞。另外,推進原有教師的轉型升級。教師可以在現存條件和資源的基礎上選擇多種渠道拓展專業能力,定期參加國內外互聯網金融培訓課程、研修班、創新論壇等。掌握先進的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提高教學業務能力和科研學術能力,加強科學的基礎研究水平,擴大雙師型教師比例。繼續推動校企合作模式建設,實現政府主導、行業參與、市場引領的合作目標,通過校內外教學實訓基地來提高各地區的社會服務,從而擴大合作優勢。聘請行業精英加盟師資隊伍,將企業導師引入實踐性課程的教學或者邀請校外骨干教師來學校兼職,結合真實企業案例將自身豐富的工作經驗教授給學生,增加學生與專業人士的交流互動,學習多領域的最新工作成果,加深對互聯網金融的認識。
參考文獻
[1]高蓉蓉.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金融專業人才培養趨勢探索[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9(2).
[2]王妮.互聯網金融時代高校金融專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9,38(4).
[3]汪天倩,王江軒,鄭琳.“互聯網+”背景下湖北省高校金融人才培養現狀調查分析[J].時代經貿,2019(8).
[4]袁雪,李澤民,尹曉梅.“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金融專業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19,21(1).
作者:姜雨絲 陳霏霏 單位: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校企合作模式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
- 下一篇:學前教育專業鋼琴教學審美教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