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
時間:2022-03-10 03:07:46
導語: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分子生物學是現代生物學的共同語言,其技術已成為生物學各學科重要的研究工具。因此,在人文素質教育成為現代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背景下,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尤為重要。筆者從法律道德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和環保素質教育等方面對分子生物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進行初探。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教學;人文素質;教育;初探
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理念的引導下,源于基礎教育的素質教育對高等教育產生了全面的影響[1],不少學者開始探索建立高等教育人文素質目標體系[2],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院校還建立了人文素質教研部、人文素質教育網。然而人文素質教育不能僅限于開設幾門人文學科課程,灌輸人文學科的知識,其真諦應在于人文知識內在體驗的培養[3]。人文素質教育應該滲透到培養方案的具體每門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即在進行知識、能力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知識體驗,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潛移默化,以學科知識為載體,對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分子生物學是研究核酸、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形態、結構特征及其重要性、規律性和相互關系的科學[4],是現代生物學的共同語言。筆者借鑒張宏斌等[5]提出的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從法律道德素質教育、科學素質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審美素質教育和環保素質教育等方面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路進行探索。
1法律道德素質教育
大學生法律道德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接受和遵循法律道德規范體系,自覺履行相應義務,并使之形成社會所要求的穩固品性[6]。道德素質是人“可持續發展”的必備條件,位居人的核心競爭力之首。國家《公民道德建設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概括了道德修養的標準。從個人的日常生活到豐功偉業之創造,必備的法律道德素養已成為青年學生立足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大學生法律道德素質不僅關乎其自身發展,同時也對周圍人群起到輻射和示范效用[7]。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具有兩面性,科學技術本身沒有善惡,關鍵在于掌握技術的人能否合理使用。分子生物學是技術性和應用性很強的課程,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已成為生命科學各學科重要的研究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掌握先進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同時,還要要求學生建立正確的法律道德價值觀,合理運用所學分子生物學知識、技術,并推薦學生在課下拓展閱讀。例如如何認識科學這把“雙刃劍”,轉基因技術應用的倫理思考等相關資料,讓學生正視并正確運用分子生物學技術。
2科學素質教育
科學素質教育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教育[8]。作為自然學科的分子生物學課程,對科學知識的傳授是必然的。另外在教學過程中,還要特別注重科學思想、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的滲透。例如通過人染色體數目發現的小故事讓學生體悟不要盲信權威,要勇于質疑;以芭芭拉•麥克林托克1938年發現“會跳舞”的基因,直至1983年才獲得諾貝爾獎的小故事,讓學生感悟真理也可能在短時間內不被認可,但要有不屈不撓、堅信真理的精神;還要有好的身體,因為諾貝爾基金會章程規定諾貝爾獎不授予已故人士,麥克林托克獲獎時已經81歲高齡了,而對DNA發現居功甚偉的弗蘭克林因為英年早逝卻沒能獲得諾貝爾獎。通過讓學生課下自學沃森和克里克提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背后故事,讓學生思考,讓學生體悟破解大自然的奧妙,不是只需要聰明和嚴格的科學訓練,還需要靈活通達的想法,百折不撓的韌性以及相當的運氣,站在巨人的肩上,持之以恒,“小人物”也能干成大事業。在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步驟及現象勤思考,養成科學探究的精神。
3文化素質教育
文化素質教育即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及實踐體驗,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內化為個體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其實質是促進學生內在身心的發展與人類文化向個性心理品質的“內化”,形成較為穩定的情感、態度、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并外化在一個人的日常行為中[9]。例如通過基因表達調控中順勢作用元件和反式作用因子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微觀的生命世界也需要“各成員”的團結協作,認識到眾多micoRNA、轉錄因子等的作用,明確不管是宏觀的人類社會還是微觀的分子世界都需要“社會”和諧。同時讓學生體悟部分與整體相協調,個體服從集體,局部服從整體的價值觀,養成團隊協作意識,共建學習、生活與工作中人際環境之和諧。在介紹乳糖操縱子高效表達調控模式時,通過學習在有外源葡萄糖和乳糖同時存在的情況下,“細菌也有惰性”不會啟動乳糖操縱子,而是以便捷的葡萄糖為生長的碳源呈對數式生長;但當環境中沒有葡萄糖只有乳糖時,細菌會短暫的生長“停滯”,之后啟動乳糖操縱子分解乳糖作為碳源再次達到對數式生長。引導學生正視環境的優越與壓力,明確人的生長與發展也會有波峰期、停滯期乃至波谷期,關鍵在于面對不同環境以及自己的不同發展階段時如何自我調整,不因環境優越沾沾自喜而迷失方向,不因身處困境壓力重重而氣餒。
4審美素質教育
在分子水平上,任何分子在發揮作用時,除了核苷酸或氨基酸的序列特征,還要有一定的空間結構,“結構決定功能”,讓學生學會欣賞結構之美和科學研究之美。另外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審視生物學發展之美,有研究預測,到2020年生物經濟規模將達到1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力量。生物學處于良好發展態勢之中,有待探討的科學問題很多,是一座正在開掘的“金礦”,鼓勵學生“學一行,愛一行”,立志于在生物領域干出一番事業,共鑄生物學之美。
5環保素質教育
對大學生進行環保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大學生樹立良好的生態發展觀和生態道德觀[10]。朱玉賢教授在第三版《分子生物學》前言中提到:“數學、傳統的化工業等科學在帶來了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在緒論的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從一些環境污染事件對自然界的危害,認識到環境問題的實質是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遭到破壞,然后簡單介紹一些利用分子生物學技術進行環境改造的實例。在后續課程學習中通過基因表達調控、基因網絡的介紹,讓學生理解分子水平的“生態平衡”觀點。另外在分子生物學實驗中更要強調環保素質的養成。從藥品安全、自我保護入手讓學生制做分子生物學實驗安全預案,并合理處置用完的有毒有害實驗藥品,防止其不科學排放而污染環境。
6結語
什么是人文素質教育,如何在高校進行人文素質教育,是現階段高等教育工作者需要繼續研究的課題,尤其在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的關鍵時期,大學教育的本質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還要培養素質全面發展的人才。筆者只是初探了在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的思路,在本課程中構建人文素質教育體系的方式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并系統化。
作者:喬莉娟 李丹花 焦云紅 付偉 單位:邯鄲學院
參考文獻:
[1]桂富強,黃春蓉,熊鈺,等.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新途徑探析:基于西南交通大學人文素質教育的調查與分析[J].文教資料,2012(19):109-111.
[2]李小紅.試論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整合的必要性及其途徑[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3,27(3):109-111.
[3]李彥.人文知識與人文素質: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內在要求[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3,15(12):142-143.
[4]朱玉賢,李毅,鄭曉峰,等.現代分子生物學[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張宏斌.中國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海事大學,2012.
[6]袁媛.大學生道德素質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對策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7]吳昕.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對策研究[D].杭州:中國計量學院,2012.
[8]黃娟.淺議大學生科學素質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2,23(4):90-92.
[9]梁文穎.高校非人文課程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開展人文素質教育[J].現代企業教育,2012(7):115-116.
[10]肖英.大學生環保素質培養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 上一篇:信息技術優化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 下一篇:學生教育管理中引入企業職業管理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