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尼系數下的特殊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30 04:12:46

導語:教育基尼系數下的特殊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育基尼系數下的特殊教育論文

1教育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最早由意大利經濟學家基尼提出,在國際上被廣泛的應用于對居民收入水平分配差異狀況的綜合考察,其取值范圍介于0-1之間,基尼系數越接近于1就說明收入分配越不公平,反之則說明收入分配較為公平[1-2]。教育基尼系數即用考察收入分配基尼系數的方式對教育分布的離散程度從“相對”角度進行衡量,當教育基尼系數為1時則說明教育分配絕對不平衡,當教育基尼系數為0時則說明教育分配絕對平衡。與其它度量教育平等的指標相比,教育基尼系數更能夠體現出穩定性和有效性,能夠更好地反應教育結果在總人口分布中的平衡程度[3]。與其他度量方式相比,國內外學者更加青睞于采用基尼系數對各國教育分配的平等程度進行度量,比如VinodThomas曾根據受教育年限對印度、韓國、中國等11個國家進行評估[4]、國內學者張長征等也曾運用基尼系數對中國不同時期的教育平等程度進行評估[5-7],但目前在國內還未見采用基尼系數對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分配公平性進行研究的相關報道。

(1)變量選擇。生均經費是公認的衡量教育投入水平最具可比性和說服力的指標之一[8],本文通過國家對特殊教育學校所投入的教育性事業經費以及學生規模這兩項數據的綜合處理來獲取生均經費。主要基于以下幾個理由:①特殊教育主要包含兩種教育形式:對鑒定為特殊教育對象的學生設置統一教育場所,即各類特殊教育學校;讓被鑒定為特殊教育對象的學生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從經費投入的方向來看,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班由于存在著較為明確的實體,成為了我國特殊教育投入的主要方向。而普通學校隨班形式因為其復雜性,并沒有形成較為明確的投入方式和比例;②從經費的來源來看,政府的財政投入已經成為特殊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在長期的操作中也基本形成了地方投入為主、中央參與為輔的特殊教育財政體制。相對于這兩種較為穩定的經費來源,社會資助、企業捐獻等形式有著明顯的不穩定性,且各項數據表明,近幾年來社會及企業對特殊教育的投入增長量呈現了明顯的下降趨勢。由此可見,影響特殊教育發展的最主要因素來自于各級政府的財政撥款,同時用于發展特殊教育事業的預算內經費能夠直觀、準確地反映出財政資金對特殊教育的支持程度,所以本文采用預算內特殊教育經費反映特殊教育的公平狀況是切實可行的;③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直接反應了一個學校的教學質量水平,而教育經費的投入則為基礎設施建設及師資隊伍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資金保障,因此本文選取了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為研究目標。

(2)比較區域。對于我國現階段的特殊教育現狀而言,特殊教育的投入主要依靠各級地方政府的財政投入,中央財政在具體地區投入的特殊教育經費相對較少。受限于不同地區不同省市的經濟發展水平,經濟較為發達的省市對特殊教育投入的力度必然要大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省市,在投入總量上也差異巨大,這也就造成了各省市特殊教育投入不平衡的必然性。因此,在探究特殊教育投入公平性這一課題時既要考慮到各區域政府的主觀投入力度,又要考慮到各地區客觀條件的制約,對區域的劃分要遵循既符合區域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又方便區域發展問題研究和政策分析這一原則。我們以省為單位,進而將全國劃分為除去港、澳、臺、西藏以外包含30個省級行政單位的四大區域:一類地區是北京、天津、上海;二類地區是遼寧、江蘇、浙江、廣東、山東;三類地區為黑龍江、吉林、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四川、重慶、江西、陜西;四類地區是內蒙、寧夏、新疆、貴州、云南、海南、甘肅、廣西、青海。

(3)數據時序。在分析1996年到2007年之間特殊教育生均經費差異的同時兼顧1996年到2007年每一年生均經費的差異,從時間點與時間段都可以發映出特殊教育投入生均經費的差距情況,同時獲取生均經費差距的歷史變化情況。

(4)數據來源。特殊教育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性經費總量及相應的特殊教育學校和特殊教育班在讀學生人數來源于相應年份的《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中國教育統計年鑒》。

21996—2007年我國特殊教育的發展狀況

近年以來,我國針對特殊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各項相關經費都得到了快速的增長,為殘疾人教育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穩定的作用,使更多的殘疾人接受特殊教育成為可能。在各級政府的投入經費中,地方政府所占比例遠遠大于中央政府,同時由于各地區之間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等客觀條件的制約,各省市特殊教育投入也必然會產生不平衡的狀況,且投入力度較大的省份與投入力度較小的省份相比,投入經費總量差距巨大。也正是因為如此,東部沿海等經濟發展迅速且能夠為特殊教育事業投入更多經費的地區的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速度要遠遠走在全國其他地區的前列。本部分根據1996—2007年相應年份的《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以及《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來計算全國特殊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性支出的基尼系數,雖然教育基尼系數為收入分配基尼系數在分析教育分配公平方面的應用,但教育基尼系數集體計算公式與收入分配基尼系數并不完全一樣。為了更加清晰地展示教育基尼系數的計算過程,現以計算1996年當年全國特殊教育生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經費支出的基尼系數計算為例來進行演示說明。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從1996年到2007年我國特殊事業教育經費支出總量呈現上升的趨勢,但特殊教育基尼系數則大致分布于0.57-0.67之間,表明我國地區間義務教育經費配置存在很大的不平衡性。從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來看,這12年間教育基尼系數也呈現出不斷下降的趨勢,說明我國義務教育配置不平衡的現象正在逐步改善,但改善力度較不明顯,個別年份甚至出現了反彈的情況。根據以上計算義務教育全國分區域特殊教育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性經費支出基尼系數的方法,可以計算出1997-2007年全國分區域特殊教育生均財政預算內教育事業性經費支出的基尼系數。分區域后,我國各地區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支出的基尼系數與全國教育基尼系數相比或高或低:一類地區的基尼系數最接近于0,在大多數的時期都低于0.4,該數據表明一類區域的教育平均程度相當高;二類地區的教育基尼系數從1996年到2007年出現了較為明顯的下降,具體數據由1996年的0.55下降到了2007年的0.35,這樣的趨勢表明在1996到2007年間,二類地區的教育公平性正在逐步的改善,當前平均程度較為合理;三類地區的基尼系數主要在0.6左右徘徊,并保持了相當長的時間,說明從1996年到2007年,該類區域的教育公平程度并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平均程度較低;四類地區的基尼系數在12年間取得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從1996年的0.86下降到了2007年的0.58,表明國家各項促進教育公平性政策的出臺對該地區教育公平程度起到了明顯的改善作用,但該地區的教育公平性仍需要進行大力的改善。以上結論表明,區域與區域之間由于經濟發展速度、經濟發展水平等相關客觀條件的制約,教育配置存在較大的失衡性,且公平程度相差較大。同時也能夠充分說明,對教育事業的經濟投入力度直接關系各地區教育事業的公平程度,一、二類地區由于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雄厚,各地方政府能夠為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更加強有力的物質保障,所以教育資源的配置相對公平,教育基尼系數較低,而三、四類地區由于受到經濟發展速度及經濟實力的影響,各地方政府對特殊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必然沒有一、二地區的大,且資源配置相對失衡。總體來說,一、二類地區的教育公平程度要高于三、四類地區。

3結論與建議

3.1主要結論

(1)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地區的特殊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支出的差距較大。盡管從1996年到2007年這12年間各級地方政府對特殊教育事業的撥款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相關費用支付也由46261萬元增加到226795.5萬元,但各類地區間的教育投入差距卻沒有出現明顯縮小的趨勢,區域與區域之間的特殊教育經費配置公平性依舊差距較大。

(2)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同該地區的教育水平呈現正比例關系。經濟發展越迅速、經濟實力越雄厚的區域的教育發展水平越高,對特殊教育經費的投入分配也較為平均,反之亦然。因此,三、四類經濟不發達地區如需改善特殊教育配置及不公平的現狀需要政府投入更大的專項經費。

(3)經濟發展水平與教育公平之間的正比例關系不存在必然性。在一些特定時段,經濟發展水平要高于前期水平,而教育基尼系數則呈現了增長的趨勢,從基尼系數的趨勢圖來看,基尼系數一直展示出不穩定的情況,一方面能夠體現出政府針對特殊教育配置不公平的現狀正在進行積極的政策性調整與改善,另一方面也能夠說明,對特殊教育事業經費的投入應當有計劃、有目的的穩步進行。

3.2政策建議

(1)特殊教育屬于國民教育的一部分,國家應當重視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并為其提供更為優先的政策環境。進一步完善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涵蓋正常教育內容的特殊教育體系,使得不同身體狀況、不同年齡階段的所有特殊教育對象都能夠充分享受到接受教育的權利。

(2)完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相關制度。在保證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有所增加前提下更加注重該類教育資源的配置公平性。鼓勵、引導各地方龍頭企業以及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特殊教育事業,吸納更多的非政府資金來擴充特殊教育事業專項經費,為特殊教育事業經費尋找更加全面的資金來源渠道,保證特殊教育發展的物質基礎。同時,對同一區域的特殊教育經費分配應當以需接受特殊教育學生總數為依據實行均等化分配。

(3)充分考慮全國各地區經濟發展現狀。縮小對經濟發達地區特殊教育經費投入,加大對中西部經濟發展較為落后地區的經費投入力度,建設并形成新的特殊教育資源配置體系,同時,將殘疾人分布范圍作為教育經費配置依據,增加對殘疾人口數量較大地區的特殊教育經費投入,改善特殊教育資源不合理配置的現狀。

(4)制定相關法律、法規。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的發展納入法制化,借鑒發達國家與周邊國家相關經驗,對現有相關法律進行補充和完善,并逐步提高相關條例的可操作性、可執行性。同時,相關行政部門及相關行政人員應當切實貫徹國家相關政策,嚴格自律、依法行政,切實將特殊教育事業經費用到本地區的特殊教育事業上。

(5)在對特殊教育學校加大經費投入力度的同時,兼顧隨班就讀的特殊教育對象。在可實現的前提下盡量擴展特殊教育資助對象的年齡范圍和區域范圍,使他們能夠享受到特殊教育事業發展的成果。

作者:孫慧玲丁志同工作單位:淮陰師范學院人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