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述評
時間:2022-06-28 10:15:43
導語: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現狀述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中國知網(CNKI)為文獻數據來源,通過近年來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的共詞分析,得出結論:我國學者關于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個領域:義務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特教教師與信息化教學,特教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且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主題較為籠統,針對某一類障礙的研究較少。基于以上分析和結論,認為未來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應該注重對專業人員的培養。
關鍵詞:特殊教育;信息化;特殊教育信息化
1引言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惠及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術對教育產生的作用也越來愈大,技術的發展使教育本身更加富有個性化,增強了學習的自主性,同時使教育建立在更加科學完善的教育體系之上,使人們能跨越時空學習,增加了教育機會,教育公平也得到保障。所以信息技術教育是惠及每一個人的教育,沒有例外。當前,國家對特殊教育越來越重視,陸續出臺諸多有關特殊教育的政策和法規,有效地保證了特殊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同時,信息技術作為促進教育發展的重要手段,將其積極廣泛地應用在特殊教育領域,促進特殊教育發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特殊教育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特殊教育對象(即特殊兒童),通常,我們將其理解為一切與正常兒童不同的兒童。但我們也可以將其細化為弱智兒童、殘肢兒童、盲童、聾童等11類。特殊教育就是教師針對特殊兒童,利用特殊設計或者一般的教材或課程為其提供教育或者相關服務。基于此,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并依據中國知網(CNKI),對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文獻進行系統整理與分析,透過其發展局勢,歸納研究熱點,以便為我國特殊教育發展研究提供可參考的計量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方法
研究對象:根據本研究主題及數據庫特征,文獻數據來源于中國知網(CNKI),檢索以“特殊教育信息化”為主題,“特殊教育”為關鍵詞,檢索期刊文獻,時間為2005年1月—2018年12月,通過文獻檢索及有效篩選得有效文獻共308篇。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計量可視化軟件SPSS的共詞分析方法進行文獻綜述研究。該研究方法利用科學的分類原則,相比于傳統的文獻綜述更加客觀與直觀,有效克服了傳統方法偏于主觀的弊端。
3研究過程與主要發現
初步文獻計量分析。某學科領域學術研究的進展速度、理論水平在該領域論文的時間上有較為明顯的反映。從論文數量及時間分布來看,我國特殊教育從2005年至今整體呈現逐漸增長的態勢。但在2011年出現低谷,僅有兩篇文獻。2015年增至42篇。在2016年達到巔峰。2017年為41篇,2018年為31篇呈現減少趨勢。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特殊教育信息化受到關注較少,接受特殊教育的人群較為狹小,沒有獲得社會更多重視。從論文數量的變化趨勢上看,我們可以得知我國特殊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經歷了較為波折的發展過程,但在整體上呈現發展趨勢。高頻關鍵詞及共詞矩陣構建。關鍵詞共詞的分析一般只針對高頻關鍵詞進行分析。依據SATI的高低頻詞分析結果,根據特殊教育信息化發展的主要研究內容與特點,確定了本研究的高頻關鍵詞閾值為6,得到28個高頻詞。由此發現,各高頻詞的頻次較高,且各關鍵詞間頻次相差相近。綜上說明,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主題相對聚焦。并且在盲童、聾童、弱智兒童等11類的特殊教育對象中,聽力障礙是受關注度最高的特殊教育類別。但對于其他殘疾障礙的生理缺陷則研究較少,熱度不高。構建關鍵詞共詞矩陣是在高頻詞基礎上進一步進行文獻計量分析,所以對于高頻詞我們在高低頻關鍵詞閾值為4次的基礎上,選取了51個高頻詞。運用SATI分析軟件形成了一個51×51的高頻關鍵詞共詞矩陣,以相異矩陣為基本數據,利用SPSS的統計分析方法進行多維度分析。相異矩陣中的數值代表兩詞的相異程度,值越大差異越大。多維尺度分析關鍵詞共詞矩陣。多維尺度分析是共詞分析繪制知識圖譜的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其繪制的知識圖譜中,被分析對象以點來表示,將具有高度關聯性的對象聚集形成一個類團。由此該領域的研究主題、研究結構問題通過多維尺度分析形成的知識圖譜表更加簡潔直觀地表現出來。本文運用SPSS20.0統計分析軟件,采用Euclidean距離模型以及多維尺度分析方法,通過對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論文的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分析,形成了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主題的可視化知識圖譜。根據多維尺度分析結果,近年來特殊教育信息化主要分布在3個領域(按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的順序)。第一個領域內的高頻關鍵詞是信息化教學,義務教育。這一部分主題較為分散,可命名為義務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第二個領域的關鍵詞是特教學校,特教教師,信息化教學。其主題較為明顯,主要集中于信息技術在特教學校中教育教學的應用。依據文獻和關鍵詞,可命名為特教教師與信息化教學。第三個領域關鍵詞是多媒體教學,信息化,輔助教學。該領域主題較為集中,主要關注利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過程中的問題,可以命名為多媒體信息化教學。綜合以上可知,特殊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熱點有3個部分:義務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特教教師與信息化教學,特教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
4研究熱點與分析討論
義務教育與信息化教育。在該領域,主題較為分散。但仍可看出特殊教育信息化主要集中在兒童學齡階段。殘疾兒童的教育一直是我國教育領域中發展最為緩慢的部分。而特殊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則更加匱乏。當前,諸多關于特殊教育的法規、政策也陸續出臺,這也反映了國家對特殊教育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特殊教育的發展也有了更加穩妥的保證。特殊教育的一項重要原則就是補償缺陷,特殊教育的對象有著不同方面和程度的缺陷,認知世界的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努力調動兒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補償其他感官的不足。大多數殘疾兒童是先天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兒童學習期應用信息技術將使得兒童的發展具有無限可能。對殘障學生來說,能補償某種生理缺陷,具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在特殊教育中應用新信息技術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活動,讓學生接受聽覺、視覺、觸覺等各個方面的刺激,使其大腦在學齡階段得到充分發揮。特教教師與信息化教學。目前,我國特殊教育的專業教職人員較為匱乏,特殊教育領域需要更多的專業教師,而特殊教育信息化方面則需要更多更專業的擁有技術能力的教師。而目前部分特教教師也存在許多問題包括:教師的傳統教學觀念、個人操作能力不強、信息化教學運用的不恰當以及忽視師生情感交流。所以在特殊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特教教師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要求特教教師能夠經常和熟練地使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專業的特教教師是特殊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教師是信息技術與特殊兒童之間溝通的橋梁,架好橋,才會走好路。因此更新教師觀念,提高教師對信息化設備的使用能力,有針對性的教學設計、教學手段要多樣化,重視情感交流是優化特教教師隊伍的重要途徑。在信息化教育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技術的使用。教師要根據課堂內容,把傳統板書、電子課件、創設情境相結合起來。使聽障學生和輕度智障學生能化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化復雜思維為簡單思維,化立體思維為平面思維。特教學校的信息技術應用。信息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學習方式,特殊人群有了學習知識,接觸世界的機會,但當前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還沒有得到充分開發。在特殊教育中,信息技術一般只用來制作課件等。在教學中要根據教學對象的類別、程度和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信息技術改變了特殊教育的知識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和師生間的互動方式。在特殊教育中,信息技術便于教學資源的獲取和共享,改變了殘障人士的學習方式。因此,現代信息技術可以作為特殊需要人群自主學習的主要工具。信息技術還需要不斷地研發和創新。學校要建立相關制度和政策鼓勵特教教師從事信息技術應用的研發和創新工作,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科研環境和激勵機制。所以在考核特教教師授課階段信息技術能力的過程中,應當更多地側重于對課堂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教學設備的應用能力的考核。
5結語
信息化是教育發展的方向,特殊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重要組成部分,全面促進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發展,要將信息技術落實到教學的環節,提升教學質量,面對教學的各個環節,都要有恰當的策略應對。此外,還亟需培養專業的特教老師,加強平臺的基礎建設以及完善學校-平臺整體建設,對特殊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有效規劃與指導,促進特殊教育信息化更具中國特色與使命。在這一過程,我們要遵循特殊教育規律,結合其特點,關注其重點,解決其問題。總之,著眼于當下,努力實現特殊教育信息化走向特殊教育現代化。
參考文獻:
[1]涂曉琴,戴東紅.融合教育模式下聽障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生活事件和社會支持的現狀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4(08):40-46.
[2]張玉雙.我國高校圖書館知識管理研究的文獻統計分析[J].晉圖學刊,2008(05):45-48.
[3]李亞員.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大學生思潮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4.
[4]李衛東.特殊教育信息化之我見[J].考試周刊,2007(34):129.[5]王作鐵,李平.特殊教育中的信息技術應用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16,36(01):155-157.
[6]李超,趙曉元.信息技術在特殊教育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21):123-124.
作者:袁子絢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課賞識教育論文
- 下一篇:大班英語課堂管理藝術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