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意識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啟示分析論文
時間:2022-10-19 08:41:00
導語:無意識教育對思想政治工作啟示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集體無意識思想是心理分析學家榮格思想理論的精髓,本文從辯證的觀點出發,對集體無意識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進行探討,并闡述無意識教育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思想政治工作的啟示。
關鍵詞:集體無意識;無意識教育;思想政治工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們都非常重視引導有意識教育的重要性,而常常忽略無意識對思想政治工作運作系統的影響,以致唯理性的分析方法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據著主導地位,自覺或不自覺的抗拒著來自人的心理機制的非理性因素的分析觀念的介入,甚至片面的認為真正的思想政治工作不必理會那些與理性無關的問題。在這種思想觀念的指導下,思想政治工作就流于只單一地研究思想政治工作行為的結果,卻不去研究行為者本身;只注重研究邏輯化了思想注重工作的形式化行為模式,而忽略了行為者的現實活動與其自身的存在。在思想政治工作實踐中,純粹的理論教育很難對政治思想工作有著絕對的發言權。事實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任何一個都受多種精神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既包括意識也包括無意識。一般而論,相對于無意識,意識對思想政治工作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但無意識在思想政治工作決策機制和對象互動交往中也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無意識進行正確的控制和利用,有助于思想政治工作者從思維模式到行動實踐更深層地理解思想政治工作主客體活動的實質。
一
分析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瑞士的心理分析學家榮格,在佛洛伊德心理學個體無意識研究的基礎之上,深入到人的心靈的更深領域,全面深入的探討了人的意識領域的深層秘密。榮格認為,人的心靈或曰精神是由三個彼此不同而又相互作用的系統或層次構成,即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榮格說認為意識是人的精神世界中唯一能被個人直接知道的部分,意識的中心是自我。“有關意識的重要事實是,沒有一個與意識相關的自我,就不會有什么被意識到”。不過在榮格看來,意識雖然是能夠自覺到的,但它在人的整個精神世界中還只是一小部分,與無意識相比意識甚至是次要的。榮格強調,對人類心靈的考察,如果僅僅研究了意識及其功能的話,那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不包括無意識過程,對人類心靈的探討將是不完全的”。[1](P8)
榮格在意識的基礎上,更進一步將無意識分為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兩個層次,“無意識過程是直接觀察不到的,但是我們可把那些跨入意識門檻的無意識的產品分為兩類。一類包括那些顯然來源于個人的可被認識的材料,這是些個人獲得的東西,或者是那些構成整體人格的本能過程的產物。此外,還包括被遺忘、被壓抑的內容,這些內容可能是有意識的。一些人能夠意識的另一些人所意識不到的東西,我把這類內容稱為下意識或個人無意識,因此就我們所能判斷的,這些內容完全由個人因素即由那些構成整體人格的因素所組成的”。[2](P37)榮格指出,在無意識的兩個層次中,“或多或少屬于表層的無意識無疑含有個人特性,稱之為‘個人無意識’,但這種個人無意識有賴于更深一層,它并非來源于個人經驗,并非從后天中獲得,而是先天存在的。我把這更深一層定名為‘集體無意識’”。[3](P52)集體無意識是我們探討無意識心靈所能達到的最深層次,在這個層次中,人不再有個體的區分,個人的心靈在這里擴展開來并融入人類的心靈。在這里所有人都是一樣的,正如眼睛、耳朵、心臟等器官除了細微的個人差異外都具有解剖學上的一致性一樣,心靈也同樣有其基本的共性。按照榮格的解釋,所謂集體無意識就是反映了人類在以往的歷史進化過程中的集體經驗,是千百萬年來人類祖先經驗的沉積物。由于集體無意識在所有人身上是相同的,因此它組成了一種超個性的心理基礎,并普遍地存在于我們每個人身上。
由于集體無意識是人類祖先共同積累的經驗不斷重復的積淀、濃縮,所以它是人類心理中最深層的、最主要的因素,雖然有時它并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它的存在卻對我們的意識起著一個制約作用,我們意識的出現、發展、形成的模式都按照集體無意識的存在和原理來進行,并以一種先天反映的傾向和模式出現。同時,由于集體無意識是經過人類及其祖先千百年的積淀而成,所以它是人類心理中最豐富、最繁雜意識,我們的心理都構筑于集體無意識的基礎之上,意識和個人無意識都依賴于它的存在而存在,依賴于它的發展而發展。一言以蔽之就是“像海島一樣,那高出水平面的,是我們的意識,由于潮的運動而出現的,是我們的個體意識。所有海島的共同基礎--海床,則是我們的集體無意識。”[4](P130)由此可見無意識在主體認識過程中的重要意義。
二
洛克在他的哲學著作《人類理智論》中主張人的心靈原是一塊白板,“只是通過經驗,心靈中才有了觀念和知識。”[5](P276)雖然“白板說”從誕生之日起就不斷遭受到了各種批評,但“白板說”對于政治思想教育工作來說,無疑具有不可質疑的重要意義。“地球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法國大作家雨果從空間上直覺到了心靈的廣闊;“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來為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中國宋代的陸九淵則以東方哲人的智慧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感悟著人類心靈的浩渺。人的心靈是一個復雜又令人神往的世界,如何對人的心靈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怎樣發掘意識和無意識在心靈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是每一個政治思想工作者面對的現實問題。所謂無意識教育,是相對于有意識教育而言的。從心理學角度看,無意識屬于人的非理性方面,指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沒有自覺意識到的心理過程,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特殊反映形式。無意識隱藏在人心理的深處暗中起作用,并不為人所意識。它或者暗中直接支配人的行為,使人產生無意識或下意識舉動;或者暗中參與人的意識心理活動,干擾和調節人的意識行為。與此相關的無意識教育,指的是不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識到的一種教育方式。具體地說,這種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預定的教育內容和方案,自覺地在受教育者周圍設置一定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氛圍,引導受教育者去感受和體味,使他們在滿足美的需求和興趣愛好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榮格無意識活動的本質特點,決定無意識教育能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地位。個人無意識、集體無意識時刻參與意識活動,無意識和意識一樣,是主體活動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無意識教育可以在廣闊的范圍發揮其作用,作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種不可忽視的形式,完全可以成為有意識教育的有益補充。
正是由無意識活動的本質特征所決定,無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承擔著重要的角色。所謂無意識教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計劃和要求,為受教育者安排設定一定的社會環境、活動場所和文化氛圍,使受教育者在自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受教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教育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的過程。與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有意識教育相比,無意識教育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時間上具有隨意性;(2)空間上具有廣泛性;(3)形式上具有多樣性;(4)內容上具有豐富性;(5)過程上具有隱蔽性;(6)環節上具有滲透性。因而無意識教育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能起到有意識教育起不到的作用。眾所周知,由于當前處于社會大變革的過程中,新舊觀念的沖突,法律、法規、制度的不完善以及道德調節的不得力,使思想政治教育在現實與理論上出現種種的脫節與不符,因而更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即使在工作中“磨破嘴皮、硬著頭皮、餓著肚皮、厚著臉皮、磨破腳皮”,還往往是費力不討好,收效甚微,甚或造成一種逆反心理,起到相反的作用。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的影響沖擊下,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抬頭,很多人重實惠、輕理論,對知識、對擇業等都以能否給我帶來實惠為標準,對事物價值的評價純粹以功利為尺度。對思想政治教育、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感興趣,這就與我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宗旨背道而馳。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如果沒有思想堅定的社會主義建設者,高度發達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難以牢固的建設起來,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削弱的,而且必須加強。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努力尋求一種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來做好這項工作。無意識教育的提出無疑開拓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新領域,在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必將會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三
在強調無意識不可忽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同時,還尤其需要警惕無意識思想教育的反面形式。在這方面,榮格早就注意到集體無意識的非理性狀態所產生的副作用:“通常,當集體無意識在更大的社會團體內積聚起來,結果便是大眾的瘋狂,這是一種可能導向革命、戰爭或類似事物的精神瘟疫。這樣一些運動極富感染力——差不多是壓倒一切的,因為當集體無意識被激活時,你就不是原來的那個你了。你不僅僅出在這樣的運動中——你就是運動本身”。[6](P46)在集體無意識激活的這種非理性支配下,人們的思維、判斷、選擇、取向、行為等也成為不自覺的、無意識的活動了。聯想到六、七十年代我國的“”,當初滿腔熱情地投入這場“大革命”的人們事后回想起來,真像做了一場惡夢,原來人們有意識的活動卻處于一種無意識的狀態之中,十年給整個民族帶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巨大災難。畢竟,發展中的社會總會存在一些缺憾。今天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頻頻出現眾多令人瞠目的集體“無意識”:從八十年代末開始出現的出國熱,到九十年代的股票風潮,乃至現在盛行不衰的林林總總的考試、考研熱,都讓每一位思想政治工作者時刻惦念起榮格,惦念起“無意識”這個概念。
總之,無意識和意識一樣,在人的社會活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無意識教育在我國雖然已受到醫學、心理學、藝術、審美等領域的重視,但就整體說來仍處在起步階段。所以,榮格所提出的無意識理論及其作用,對于我們今天探討民族文化心里結構,對于我們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對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參考文獻:
[1]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三聯書店,1991.
[2]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三聯書店,1991.
[3]榮格.心理與文學.三聯書店[M],1987.
[4]陳仲庚,張雨新.榮格心理學[M].沈陽:遼寧出版社,1986.
[5]張祥龍.西方哲學筆記[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6]榮格.分析心理學理論與實踐[M].北京:三聯書店,1991.
- 上一篇:小學校校長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文體局科學發展觀事跡材料